APP下载

 说“浓人淡人”

2024-10-08古北

师道 2024年9期

初闻“e人i人”的人常感到不明就里,而“浓人淡人”则更容易理解许多。继“e人i人”后,“浓人淡人”慢慢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在这对流行语不断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它们各自的义项也逐渐变得丰富——作为相对语,但凡有一方补充了新的诠释,另一方也会相应添加新的内容。如“浓人”增添了“眼光热烈”的描述,那么“淡人”必紧接增补“眼神清冷”之一项。人们对流行语的喜爱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新鲜的好感、对含义的共鸣,以及对不落伍的追求,也往往体现于能够参与其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也就是说,流行语经常作为能够被二度创作的对象而变得更为火热,它的流行时效常取决于其可被挖掘的潜力大小。如果说“对号入座”是流行语的“基础盘”,那么参与诠释则是其“增长盘”。且“现身说法”更能使人尽兴而归,特别是像“浓人淡人”这样能够引发人们人格“归宗”的流行语,往往能够吸引网友以具体人物的生动描述跟帖。这种真人讲述会不断丰富流行语的内涵,使之更为形象化,甚至是表情化,而这将进一步增加其吸引力。

“浓人淡人”从字义上就能使人联想到浓烈和清冷两种判然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作为社交面具,它们形象分明,便于快速识别。还有很多人处于“浓浓的”和“淡淡的”之中间地带,他们也能在对任一侧的靠拢或偏离的校正中进行自我性格的勘测。至于弹性更大的性格,在这轮新人设的标注中则获得了“浓淡总相宜”的表达。“望文生义”可谓这对流行语最大的“好处”,但它们鲜明而不刻板,因为浓淡的感受也可依人依境再做斟定。

“浓淡”直截而又有韵味,较之“e人i人”的说法胜于拥有生活的温情。就像一杯浓郁的咖啡,“浓人”未露脸,气味已飘来。其声其色如高涨之潮水,在生活的河床奔涌,对人对事氤氲着谜一样的热雾;而“淡人”则如清茶,不嗔不怒,虽未离尘寰纷扰,自己已是低噪的存在。密集与激情,疏朗与低调,各有风景,就这样似乎把世间变成可居可游之所在。“社牛社恐”与之相较,便少了这份悠然的味道。

从“社牛社恐”到“e人i人”,再到“浓人淡人”,网友对人格站队的热情并未消减半分,每一次这类流行语成对出现时,都引发人们自我辨认的冲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二元划分,又在网友的演绎中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者的泾渭分明令人的思维变得兴奋,因为人们总是期待着这种分劈的亮光能把世界照个清楚,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寡,于是一切又重新在相参中变得混沌……我们并不清楚下一次会再出现什么新的说法,不过可以十分肯定的是,人们最后总会对之意兴阑珊。但幸运的话,比如“浓人淡人”可以“留下来”,我们在很久的以后说起像李白一类经典人物的时候,便还会意犹未尽地感叹一句,他可真是一位“浓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