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思维的三重指向
2024-10-08冷学宝
近日在语文教师群惊闻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德湖老师近期因病去世的消息,心中非常难过,徐老师是《师道》杂志的老作者、老朋友!就在不久前笔者还在微信与徐老师讨论他正在创作的作品,以及他将嘱托笔者的序言。言语犹存温,实难信斯人已逝!后得知冷学宝老师在徐老师生前曾与之探讨过梳理其言语思维教育一事,便速约了此稿。虽心中之惋惜和惆怅有文章不能承载者,但除此又难以抒怀。在此深切悼念徐德胡老师,也愿他一生耕耘的勤勉和精神的成果继续保持着影响。
——李 淳
语言,口头或书面,缜密或混乱,深刻或浅显,诗性或质朴,都是思想的呈现。将思想转化为语言,用语言外化思想,这个由心理活动到言语表达的过程,就是言语思维的发展进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言语都是思维的产物,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得到了呈现,言语和思维也像两个相交的圆一样,有交集却并不完全覆盖。两圆相交重合的那部分,维果斯基称之为言语思维。
借助语言呈现出来的思维成果,既是个体的智慧结晶,也是群体的交流工具。语文教学活动,不管是阅读、分析文本,学习他人的言语思维成果,还是讨论和写作,创造自己的言语思维成果,说到底都是用语言展示思维、用思维磨砺语言的言语思维活动。
每个人的言语思维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言语思维既有方法可以总结,也有规律可以探寻。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在对言语思维的探究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说出自己的句子,进而创建无限可能的人生。
言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课堂的终极诉求。语文教育必须,也只能围绕言语思维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言语思维的解析中提升言语思维的能力。多年来,徐德湖老师进行了从语用到言语思维的课堂实践和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促成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最近十年,徐德湖老师聚焦言语思维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收获了丰硕成果。本文拟从言语思维的三重指向——学科指向BMtEpYU+BqdyifIvJqszDcRFSB1GfCQMqy8+CwbybhY=、课堂指向、教学指向入手,结合徐德湖老师的言语思维研究,揭示语文学科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以引发语文同仁对言语思维的进一步思考。
一、提升核心素养——言语思维的学科指向
语文是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互为支撑,相与激荡。语文学科的使命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思维水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他们的人文情怀。徐德湖老师的教育思考和教学实践,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做文章,顺应了语言教育的学科要求,契合了言语思维的发展方向,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1.抓住语言材料,提高理解力
言语思维活动必须依托语言材料来完成。阅读文本,就是借助语言材料,窥视作者的心意,理解作者的情感,激起读者的心灵感应,与之同乐共悲。
在语文的学科教育中,徐德湖老师一直抓住语言材料,不拘一格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对生活的感悟力。教学《雁门太守行》时,他引导学生列举诗中黑云、甲光、角声、秋色、夜、霜等意象,比较韵脚的开口大小,揭示战争的悲壮,感受氛围的悲凉,借助色彩变化,品味色彩斑驳意象组合的艺术效果,从时间、空间、气温、战场形势的变化中,理解诗人的境遇,体察戍边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然后,鼓励学生抓住具体的诗句,想其景,悟其境,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深化了对诗歌悲壮而高昂的格调的理解。
将文本读熟,读透,读出深意,读出韵味,才能让语言材料发挥激发言语思维的效用,引领学生在逐层深入的探究中,体察语言魅力,理解生活况味。
2. 聚焦关键词句,提振思辨力
徐德湖老师一直瞩目语文的学科方向,在课堂上聚焦思维关键点,或析词,或品句,或察情,激励学生辨别真伪,甄别善恶,识别美丑,让学生的思辨力发展看得见。教学《河中石兽》时,他紧紧抓住众人的推断这一思维关键点,多维度设计课堂任务,引领学生多向度思辨。首先,他引导学生借助有关语句,品析“断”中蕴含的自信心理,比较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的推断依据。其次,他鼓励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对三种不同的判断进行简要评价,体察直觉判断、物理判断和经验判断的不同。再次,比对不同判断的影响,梳理各种判断带来的启示。最后,由作者的推断,探析作者的写作用意,指出假道学的危害,懂得实践的意义。
思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节点,思辨力是生命腾飞的关键能力。有思辨的课堂才会有碰撞,有激荡,能够激淬出思想的火花。
3. 抓住情感脉络,激发想象力
语文学科的终极指向,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温润,精神获得成长,在人文思想的照耀下开启美好的人生。追寻学科总目标,让人成为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应该以情感熏陶情感,以性灵涵养性灵。徐德湖老师能抓住文章的情感脉络这条主线,创设可以引发深层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阅读、评价、建构的兴趣,促成作者情感和读者情感的双向互动。
教学《卖炭翁》时,他设计了四个想象的环节:
(1)想象劳作场景,感受烧炭的辛苦;
(2)想象行路过程,体会运炭的痛苦;
(3)想象人物对话,理解失炭的悲苦;
(4)想象诗人独白,体会百姓的疾苦。
围绕四重想象进行课堂交流,学生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碰撞,他们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而体察到了诗人的同情、愤怒和无奈,窥见诗人的人道关怀,也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语文教育不是带着学生在象牙塔里做语言游戏,也不是让学生像鹦鹉那样机械学舌,而是引导他们认识人间疾苦,洞察社会现象。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让普世的情怀悄然生成,语文学科的价值才能体现。
二、促进生命成长——言语思维的课堂指向
言语是思维的花果,思维是言语的根源,人们的所有言语交流说到底都是言语思维在呈展。比起人们平常交流的散漫随意,语文课堂里的言语思维更具针对性,也必然带有越发鲜明的理性。
徐德湖老师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言语思维之后,一直倾力课堂建设,助力生命成长。他设计有趣味、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言说,发展学生的智慧,体验文学的美感。
1.遵循思维规律,催动智慧生长
比起知识的获取,智慧的生长更为重要。智慧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进程,既要依托文本,读透文字以识人知事,在词句段篇里探求作品意涵,让思想之光照耀课堂,也要遵循思维规律,透过文字看生活,论人生,为生命打磨底色,彰显语文课堂的社会学意义。
结合大量的课堂实践,徐德湖老师梳理出的言语思维规律包括:重复渲染规律,语境制约规律,相似思维规律,张力思维规律,具象思维规律,分析综合规律。比如,在运用相似思维规律教学《驿路梨花》时,徐德湖老师抓住“相似性”,完成了三个轮次的课堂阅读:
(1)品读物与物的相似性,深刻体会小茅屋主人的热情;
(2)品读人与人的相似性,走进作品深层结构;
(3)品读物与人的相似性,领悟文题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比对、思辨、言语的进程中,由物看到人,因事见到情,由结构说到主旨,由驿路的见闻领悟到传递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构建思维图式,促进心性成长
语文课堂的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心性成长,让他们具有超越物质的精神品相,步入温柔有力的道德境界。达成这一使命,需要从塑造灵魂的高度认识课堂,优选思维方法,创建思维图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深刻,让生命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收获健硕又优雅的性情。
徐德湖老师在课堂上,能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开展直达心性的言语思维活动,实现思维和品性的共同提升。在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课堂上,他构建了多种思维图式,包括认识联想思维,了解想象思维,把握聚合思维,渗透发散思维,其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感性形象的分析、比较和综合中渗透理性的思想。而在认识联想思维过程中,结合《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送东阳马生序》等内容,他带领学生认识了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追忆联想、连锁联想、递进联想,并运用这些联想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
3.优化思维策略,实现语言
发展
在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中,是有方法可以探寻,有策略可以选择的。为了让学生在由“思想”(思维)到“词句”(言语)的动态心理过程中,摆脱言不尽意的尴尬,达到意以言尽的境界,徐德湖老师致力于言语思维的策略研究,并总结出了发展言语思维的五种基本策略:
(1)因文解道,还原言语思维内容;
(2)因道悟文,还原言语思维过程;
(3)品析思路,感受言语思维方法;
(4)比较揣摩,感悟言语思维原理;
(5)品读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这五种策略依托文本,各有侧重,或重在理解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意图,或重在关注由意到言的过程,探索思维方法,或重在提炼思维成果,探寻思维内部的规律性。
三、提高读写能力——言语思维的教学指向
抓住阅读,给生命蓄积足够的能量,学生的思维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言语,实现言语与思维的同频共振,让生命步入锦心绣口的理想阅读境地。强化了写作,将即时的见闻和零散的思考整理出来,把内敛的思维转化为外显的言语,即时可能成为永恒,零散也会走向系统。
学生言语思维的集中培养与群体提升,必须在更有针对性的读写教学中完成。徐德湖老师一直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将其视为生长之根,腾飞之翼,助其根基深厚,羽翼丰满。而在从他人的言语思维成果向自己的言语思维成果转换过程中,有多角度的品析,有慷慨激昂的碰撞,有沉静的思考,有奋笔疾书的快意。用好文本,检阅文字深处的诗情画意,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文本,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徐德湖老师实践了一个语文教师最质朴,也是最高雅的教学追求。
1.明确目标,达成读写对接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不能割裂,而应该相辅相成,同生共长。徐德湖老师注重阅读中的探究性写作,在教学中,他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搜集、分析、选择、整合信息,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目标的达成展现出了充分的灵活性,依据内容,有时指向重点阅读目标,有时指向重点写作目标,着意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全面、严密、深刻的言语思维品质。他多向度、多层次地进行言语思维训练,达成了读写的有效对接。在阅读文本时,他以教材为蓝本,多角度品析,论人观物,究事析理。达成了深层探究之后,又辅之以相关的拓展材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阅读基础上,他又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激励学生为思维寻找契合心意的语词,生成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真实的情感。
教学《绿》时,徐德湖老师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比喻句,体验作者观景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情感,再让学生自读交流,摘录关键词句,然后品析比喻句,概括绿的特点,找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整合女儿绿的内涵,完成填空:
女儿是 的, 的,又是 的, 的,也是
的, 的,还是
的, 的……
比较增删后,让学生课后完成习作:
你一定欣赏过很多地方的风景,请选择其中你喜爱的,印象深刻的某种景物,从多种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不同的喻体加以描写,努力让读者想象到你的印象,感受到你的感受。
在随后的教学中,徐德湖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点评。重点对写景状物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比喻句的使用,以及景中所寄寓情感的揭示等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审察和评析。他用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白,读别人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怀,能够发现美,写出自己的句子,展示自己的情感。
2. 探寻规律,建构读写模型
阅读是积累,属于精神的向内生长,写作是释放,堪称灵魂的对外张扬。阅读的积累越丰厚,写作的张扬才能越恣意。丰厚的积累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仰仗言语后面的思想碰撞。恣意的张扬不是浮夸和放纵,而是真切从容的表达,真情适度的抒怀。
徐德湖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需要彰显语体规律,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和内化语体规律蕴含的言语思维规律和方法,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教学《悼念玛丽·居里》时,他设计了四个版块:
(1)分析段落结构,带入言语逻辑思路;
(2)发现语体规律,感受言语思维方法;
(3)比较表达方式,领悟言语思维方法;
(4)运用语体规律,迁移言语思维能力。
前三个环节,侧重读,关注的是思路和方法,意在促成作者与读者间言语思维的碰撞,理解玛丽·居里的精神品质,体察作者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着眼写,关注的是表达,意在鼓励学生呈现自己的言语思维,展现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活的认识。
为了让阅读更扎实,写作更有力,徐德湖老师在言语思维的教学中,致力于读写一体的模型建构。他引导学生把握基本语义,梳理文本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制定单元教学策略,落实群文阅读,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习得立意、谋篇、构段、造语等各种言语生成的思维路径,拓展、丰富学生言语思维图式,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内容,将读写多层面结合起来,实现了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在散文教学中,徐德湖老师建构了“异中求同”的阅读模型,从不同的景中发现共同的情,从不一样的物中发现同样的美,再用所学之法,完成自己的写作。教学《答谢中书书》时,他引导学生分析写景角度的变化,在比较中发现美的恒久——不管是仰望、俯视,还是近看、远眺,也不管是四时、朝暮,还是动态、静止,美都是恒定不变的。在厘清了作者神聚于美的写作模型,习得了重复渲染的笔法之后,再完成相应的写景练习,实现了以读促写、以写激读的教学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