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4-10-08陆安

师道 2024年9期

又到教师节,屈指算来,这已是新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何其有幸!我已亲身经历了40个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而我,恰巧,就是这一年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我的书房最耀眼的位置上,摆放着一枚小巧玲珑、金光闪闪的纪念章。这是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青岛市人民政府颁发给这座城市所有在编在岗的人民教师的。岁月如梭,那枚小小的纪念章,作为我职业生涯最具标志意义的物化的象征,始终默默地矗立在我的书房中,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见证着我始终不渝地以教师为志业努力拼搏、奋斗不息的历程。

小小纪念章,永远放光彩。为了让这枚纪念章熠熠闪光,不辜负它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寓意与无限期盼,我顽强地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从不言悔,更不言败。

一、不会教书,还不会背书吗?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1980年代,我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大学校园,走进了生机勃勃的青岛十九中,一头扎进了热火朝天的教书育人的广阔天地。青葱岁月的那种风华正茂、豪迈激情,穿透岁月的风尘,至今依稀可辨,依然会时不时地从记忆深处涌出来,幻化成激励自己砥砺奋进、勇往直前的动力。

起初,面对庄严的三尺讲台和陌生的学生,不免有些发虚、打怵。我也确知自己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用当下的时髦话语来形容,我就是一个“社恐”。这对于从事教师这个行当的人来说,显然是大忌,明显的先天不足啊!站在职业生涯的那个起点上,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后来的自己会成为得到广泛认同的专家型教师。

犹记得,离开大学校园时,老师曾在我的毕业留言簿上挥毫题写“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赠言。借他吉言,还真是付出了“十年”之功,才让我“破壁”。从不会上课到会上课、上好课,这个“壁”,我是怎么“破”的呢?说起来,必须要感谢我教学实习时的指导老师。在实习时,指导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商品推销员,口才不行,但肯下功夫,把推销文案做得无微不至,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然后,到人多的闹市区,用一条绳子围成一圈34X62LMRj/P/KXiwy8mdvg==,自己站在其中,滔滔不绝地演讲。一开始怯场、紧张和磕磕绊绊是免不了的,久久为功,终成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粉丝众多的推销大师。接着,指导老师讲了一句对我来说影响终身的话——“不会讲,还不会背吗?”指导老师的这句话对我影响极大。我自己循着这条路径上课,越走越顺畅。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职业生涯的“头几步”,不仅刻骨铭心,而且影响深远。

1985年的青岛十九中,那个隆重的教师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所学校地处青岛最繁华的闹市区——老台东,校长姜广仁文质彬彬,深明大义,有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学质量堪称一流。9月10日那天,学校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发了一份福利——一个书橱,提倡大家买好书、读好书、教好书。与此同时,学校的橱窗里展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我最喜爱的老师”征文获奖作品。学生作品展出后,就有同事祝贺我:“小陆,你快去看看橱窗吧,很多获奖的征文,写的都是你!”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我教的高一学生,用稚嫩却又不乏调皮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教历史课的年轻老师”的课堂表现。须知,此时距离开学才不过10天。一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喜爱,这背后的心血汗水自然不为人所知。整个暑假,我都在奋力备课,将教案写得尽善尽美,尽力将教学内容向前延伸,尽力在上课之前将教学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咱不会讲还不会背吗”就是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心声。于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我,就是一副“信手拈来、炉火纯青、根本就不用打开教科书看”的成熟教师的形象了。我是用抛汗水、下苦功的方式,顺利迈开了职业生涯的“头几步”。

征文活动中来自学生的赞扬,引起了姜校长的关注。工作第二年,即1986年,我当上了高中班主任,并开始教高考复读班。也是在这一年,姜校长听说在河南郑州有家《中学生学习报》准备举办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他知道我爱钻研、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写文章投稿,一直笔耕不辍,发表过不少文章,便主动找我,派我去郑州参会。由此,我第一次出远门,并且收获颇大。那个时代的校长,很多都为人正派,有风骨,姜校长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公道善良,任人唯贤,便是这位老校长留给我的永不磨灭的印象。

年近耳顺之年,回首往事,不胜感慨。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曾经发自肺腑的一句经验之谈:“职称制度刚开始设置的时候,本意上就是要为那些默默无闻但持之以恒坐冷板凳、做学问的读书人搭建一个不需要仰人鼻息、不需要低三下四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开放透明的平台。”朱先生的话,我深以为然!刚出来教书的时候,正赶上了一个社会风气相对清朗、人际关系相对和谐的好时光,所以,靠本事吃饭,能够脱颖而出。

二、扪心自问,对得起良心吗?

买书、读书、教书,写文章、搞课题、做学问,一脉相承,成就了不善于交际乃至“社恐”的我。在青岛十九中,我得到姜校长还有后来的邵玉兰书记等领导的赏识、认同和支持,也从未刻意去要什么考核优秀或荣誉称号,都是领导根据教学成绩、学生的美誉度和班级管理水平等综合考量后主动“送上门来”的。这无疑就是一种“赋能”,让我进入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良性循环,使出浑身解数投入到为学校增光添彩的本职工作中。青岛十九中,春风远矣!这所学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风光不再,而我也因缘际会离开了学校。我见证了它的荣辱兴衰,它见证了我的青春风采,这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实在难能可贵,可遇而不可求。

我是在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之后,没有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走上了教研工作岗位的。正因如此,当了教研员之后,我可以更多地摆脱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的缠绕,更加理性、沉静、可持续地谋划和促进区域学科教研事业的发展。这,或许就是后来中学正高级职称评审突如其来之后,我能够捧着沉甸甸的研究成果,从容而坦然地走向新的职称评审现场的关键之所在。

从事教研工作之后,我突然发现,在单纯与复杂、清澈与混沌、靠真才实学与靠歪门邪道之间,需要清醒地做出抉择和分野。对于追求教育理想、追求一方净土的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势必要面临良知的煎熬与纠结。诱惑随处可见,好在理想始终不灭,光亮始终在心。读书人就要有个读书人的样子,否则,读书干什么?不管是净土,还是染缸,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效仿古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争取做一股清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抵御诱惑,问心无愧,坚守良知,坚守底线,成了我不二的选择。

初次接触教研,就对其有了真切的体会。那是当教研员之前,一次优质课比赛的现场,从教多年、日臻成熟的我上完课之后,前来听课的老师掌声雷动,很多老师都走上前来与我交流,夸奖我的课上得好。不料,几天之后,结果公布,我以0.5分之差,败给了一个当年刚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屈居第二名。名次本身不是问题,但是结果的公正性却值得商榷。问题在于,她的课因为经验不足上得漏洞百出,甚至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然而硬伤累累的课却这样轻而易举地夺了冠。

遭遇这次事件之后,我对教研运行的体制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7个评委,为什么没有一个仗义执言呢?为什么会用区区0.5分来甄别整体素质存在巨大差异的课堂呢?不分青红皂白用分数甄别课堂优劣成败难道不是一种冷酷吗?没有良知、哪怕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会贻害无穷。致良知,对于读书人,对于教育人,尤其是对于操持着教师优劣、课堂成败评价大权的教研人而言,至关重要。这些思考,注定了我一旦走上教研岗位之后便视良知为生命,以至于成为“异类”的必然结果。

1999年春节一过,我走马上任,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教研员。在第一次全体学科教师大会上,我做出了庄重的承诺:“我当一天教研员,就不能让这个学科走歪路,绝不允许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绝不让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本分老师吃亏,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科文化。”为此,我设计并公布了公开课申请条例、优质课评选章程等学科教研文件,提出简化公开课的要求,学校只需要提交本学期完整的课程表,在不需要刻意准备的前提之下,我们组织德才兼备的专家轻车简从过去推门听课,目的就是要听常态课且不止一次深入课堂听课,如果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那就安排公开课;优质课评选,评委随机确定,杜绝事先请托走后门的现象发生,综合、客观、科学、理性、负责地对选手的课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绝不埋没一个好的选手,绝不纵容一个差的选手。

记得,刚当教研员时,我曾到一所学校去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热情陪同的教研组长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貌似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陆老师,我们这个老师刚工作不久,课实在上得不大行,您多批评。”我当时没吭声、没接腔。结果,这位年轻老师的课上得完全不像这位组长说的那样“不大行”,而是“很行”,游刃有余,精彩纷呈。评课的时候,受组长影响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的校长,认真听了我对这堂课的高度评价,感慨万分,也转变了看法。后来,这位老师成长为市级教学能手,专业发展得很好,一直感恩于我当时的评价直接改变了他的专业走向及人生质量。实事求是,力排众议,将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是我教研生涯中最难忘、最自豪的故事之一。我认为,这才是教研工作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虽然在25年的教研员生涯中,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困境,不曾获得过一个考核“优秀”,但我仍不忘初心、不失本色、不辱使命,不曾在良知上失守,仍然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我所喜爱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去。苦闷而孤独的岁月里,被排挤成边缘人的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教研活动,谢绝一切应酬,近乎独来独往,矢志做好学问。我自信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良知,最终也让我们的学科在全国始终保持在先锋的位置上。伴青灯黄卷,品墨韵书香,躲进小楼成一统,成为我八小时之外最真实的状态。最终,我写出了463篇文章,出版了8部学术专著。

在这漫长的40年时光之中,我先后获得了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被评聘为二级教授。犹记得1995年那个金桂飘香的时节,在刚刚落成的壮观雄伟的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里,我作为唯一一位来自中学的教师,与29位富有创新潜力的年轻科学家站在一起,从时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手中接过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和装在信封中的2000元奖金,成为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表彰的“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脑海中闪现出来的恰恰就是当年大学老师的那句临别赠言。十年拼搏,改变一生。那29名年轻科学家,后来的确不负众望,有的成长为两院院士,有的成长为大学校长,而我,则于200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沉潜着,坚守着,等待着,随着全市教育的良性发展,我的境遇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一个与我的价值取向相吻合的区域教育良性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彩虹总在风雨后,为了这方教育的纯净和发展而不遗余力、奋斗不息的我,终于迎来了进一步发挥热量(尽管是余热)的美好时光。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实习生 陈幸英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