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2024-10-08夏斌申守权
摘 要 从信念、道德、学识、态度、情感和境界六个维度来看,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体现为国家工匠的培养理想、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教育智慧与个性化教学、学习态度与创新实践、仁爱精神与学生关怀、全球视野与文化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信念的迷失、道德的裂隙、智慧的桎梏、创新的沉默、仁爱的缺位、文化视野的模糊等问题。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为:强化理想信念与现实的契合、完善道德规范执行与监督体系、深化个性化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落实关怀、融入全球化视角与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职业院校;师德师风;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6-0013-07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育职业操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体现教师行为边界的内在要求[1]。在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出现了“以规范代替师德,以教学成绩或技能竞赛成绩取代师德评价”的现象[2],产生了师德师风建设的“表面化、走过场”倾向。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师德建设主要依赖于外部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制约,缺乏对教师个人内在精神追求和教育观念的关注和引导[3]。师德建设应涵盖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及整个教师职业的制度体系建设,仅依靠硬性的道德规范来抑制教师的不当行为,最终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4]。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并详细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这一教育家精神包含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5]。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不仅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诠释,更是引领我们迈向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关键,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标准、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而言,教育家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创新精神、仁爱之心以及以文化人的追求,与师德师风建设之间存在着互嵌互动的关系,揭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根”与“魂”,在引导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教育家精神为基石,剖析了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教育家精神的思考融入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中,旨在为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益的路径选择。
一、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价值
“精神世界的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的使命与单纯自然物的使命是完全不同的。在人类的使命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个共同且稳定的特性,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于这一特性。这种特性即是真正的变化能力,以及不断趋向更完善状态的能力——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内在冲动。”[6]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努力,通过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家精神,正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的体现,是教育家内在本质的精神表现。它集中体现了教育家的普遍特质与根本规定性,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内在精神特征[7]。在职业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中,教育家精神不仅延续了这些核心特质,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的深刻影响,也对当代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确的方向。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教育家精神在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具体内涵和价值。
(一)信念维度:国家工匠的培养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并视其为教育家精神的逻辑起点[8]。在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首先应具备“大我”意识和“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现象,体现了个体对特定状态和观念的高度确信与自觉认同[9]。教师的这种信念要求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超越个人利益,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有对“国之大者”的关注。这种坚定的信念促使教师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国家建设的需求精准对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理想信念激发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履行教育职责,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为民造福”[10]的理想信念,助力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进而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道德维度: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要素,体现了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1]。德育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是“道德的培育者和价值的塑造者”[12],这一理念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道德的价值观,还赋予了教师更高的道德责任和使命。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言为士则”强调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语成为学生的楷模,通过正直和诚信来教化学生。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语言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行为世范”则要求教师在行动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展现高度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态度,通过言行一致的道德实践,教师能够激励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情操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丰富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强烈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学识维度:教育智慧与个性化教学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展现了教育家精神的职业素养,体现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深厚学识和卓越教育艺术。教育不仅是一门求知的学问和启智的科学,更是一种传道的艺术,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育智慧[13]。这种智慧不仅强调了教育的科学性,还注重教育的艺术性,即如何运用智慧引导学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和因人施教,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智慧来源。教育者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融入高超的教育艺术,使教育实践既合乎规律又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还需注重了解学生情况,“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要循循善诱,“不凌节而施”;并善于启发教学,成为真正的“善教者”,让学生“继其声”“继其志”[14]。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教师必须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和知识储备,以提高教育质量。面对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教师需要具备因材施教的智慧,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能力,采用适合的教育方法进行精准施教。这种因材施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态度维度:学习态度与创新实践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教育家精神中的作风要求,突显了教师在知识追求和实践中的深厚品格与不懈努力。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教师在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上的要求,更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师德师风的高度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想和真理的探求者,他们的勤学、笃行、求是和创新态度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以勤学笃行为基石,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保持对学科前沿和教育技术的敏感性。这种学习态度不仅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和革新技能,以适应产业变化,并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教师只有打破“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和锻炼技能,才能以身作则,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勇于面对挑战。此外,科教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5],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超越传统的技能教学“舒适区”,坚持实事求是与不断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不仅彰显了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责任担当,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维度:仁爱精神与学生关怀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内源动力,体现了教师在思想情怀和心灵境界方面的独特特质。教育本质上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6]。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职业院校教师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尤为重要。“乐教爱生”意味着教师应无条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如何,无论是自己的学生还是他人的学生。包容与博爱是教师爱的核心,这种爱超越了学业成绩和个人偏好[17]。“甘于奉献”则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热爱和淡泊名利的坚守[18]。这种精神使教师能够无私奉献,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梦想。面对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较低的现状,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和动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教育热忱和无私奉献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还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因此,“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情感和职业操守,还承载了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承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既具有高尚情操又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六)境界维度:全球视野与文化使命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教育家精神的使命责任,体现了教师应有的全球视野和文化使命感。这一理念不仅展示了教育家的崇高理想,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育实践需要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首先,“胸怀天下”的境界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备全球视野和宽广胸襟。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全球发展趋势,还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国际化视角之中,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素养。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教育理念相结合,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其次,“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师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在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19],也是中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立足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中,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此来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总的来说,教师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全球竞争力和文化自信,也将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自信地展示和推广中国文化。最终,这种师德师风的追求将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做出积极贡献。
二、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20]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立场和办学方向,对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然而,在实际推进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信念的迷失: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教育家精神倡导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理想信念,这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核心动力。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的理想信念往往与现实形成巨大落差。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经济压力、职业发展瓶颈和社会偏见等多重挑战,这些因素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大我”意识和为国育才的使命感。部分教师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21],而非将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上,偏离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求。职业发展受限和晋升通道不畅,使许多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困顿和迷茫,缺乏职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这种职业上的受阻不仅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他们逐渐失去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无法在教学中展现出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职业认同感淡化的问题[2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信念的迷失,削弱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被忽视,导致他们难以保持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和信念,无法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教师难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的失衡,最终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道德的裂隙:规范执行与监督的缺失
尽管教育家精神强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修养是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道德规范执行与监督不力的问题。教师应当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典范,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职业院校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教师在道德行为上存在明显不足。首先,职业院校的师德管理往往表现为机械化和形式化。许多院校依赖短期内能见效的措施,例如,举办道德讲座和师德培训,这些活动虽然能在短期内激发教师的道德意识,但由于缺乏持续跟进和监督,效果难以持久。此外,职业院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围绕“德技并修”“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23]。这种管理方式无法根本解决师德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反而可能增加教师的负担,导致教师难以在日常教学中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其次,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过于僵化,主要表现为考核“形式化”和考核指标“一刀切”等[24]。具体而言,当前的评价机制更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忽视了对教师道德行为的全面评估。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生成性评价和多元主体参与,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教师的实际德行。在处理师德不端行为时,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处理往往延迟或不公,这不仅无法有效制止不当行为,还可能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整体的道德氛围。
(三)智慧的桎梏:个性化教学的停滞
教育家精神提倡“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教学面临困境,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首先,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还需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职业院校学生背景和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差异显著。尽管教育家精神倡导因材施教,但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与职称评定、收入分配、晋升等挂钩。教师在课程考核中的严格要求可能导致学生给出“差评”的评价结果,那些教学宽松、考核“放水”的教师反而受欢迎[25]。这种现象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坚持高标准,影响了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不仅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保持持久动力,还可能导致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妥协现象,降低了职业道德标准,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师德的认同和尊重。其次,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应对行业变化和技术进步。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依赖传统教学方法,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这种保守的态度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还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未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知识,因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这种状况会削弱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的作用的发挥,从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四)创新的沉默:教师态度与实践的断层
教育家精神提倡“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强调教师在知识追求和教育实践中的深厚品格。然而,在职业院校教学中,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严重,也直接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首先,职业院校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对教师创新的支持有限。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战略任务之一[26],但当前学术界对创新型教师的研究更多关注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研究成果普遍脱离职业教育的特殊性[27]。这间接表明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发展重视不足,导致教师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受到抑制,教学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其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受到影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长期缺乏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逐渐失去了对教育创新的敏感度和兴趣。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紧密,使得教师难以将企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中,进一步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情况使教师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削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感。教师无法在教学中体现出应有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热情,也难以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榜样,对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五)仁爱的缺位:从关怀到行动的断链
教育家精神中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仁爱之心,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然而,职业院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难以实现这一理想,导致仁爱的缺位和教育效果的减弱。首先,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面临诸多挑战。职业院校学生背景多样,成长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还需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或时间精力,难以关怀到每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当前社会中存在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如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业学校不是好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找的工作不体面”等[28]。这些偏见使学生感到自卑,教师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更加积极地关怀和支持学生。然而,部分教师受这种负面社会环境影响,未能有效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育方法,未能在行动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这种从关怀到行动的断链不仅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也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长。
(六)文化视野的模糊:全球化背景中的视角不足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的全球视野和文化使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在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上存在明显不足。尽管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应具备全球视野和文化使命,但由于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师在国际交流、学术合作等方面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对国际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使得教师难以将全球化的理念和知识有效融入课程,限制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教育家精神提倡“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育中。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未能深入挖掘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这种文化视野的模糊,导致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阻碍了职业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教师未能在教学中有效地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在面对国际化挑战时,既缺乏全球视野,也难以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自我定位。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回应了时代对教育本质回归和教育使命担当的呼唤,还表达了对教育理想的深层追求。教育家精神以其独特的形式规定了教育家的存在方式,并引导教师在精神方向和追求上的定位。这种精神既是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29]。通过深入融入教育家精神,职业院校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优化师德师风的系统管理,并推动持续改进,从而塑造职业院校教师独特的精神气质,并形成专属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文化和教育理念。
(一)重塑信念:强化理想信念与现实的契合
为切实解决职业院校教师在信念上的困惑,并有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导,帮助教师重塑职业理想。职业院校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培训、讲座及宣传活动,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与未来前景,并找回职业院校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30],从而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除此之外,学校还需建立长效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晋升机会及心理支持。定期举办职业发展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并设立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投入和热情。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沟通,积极营造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通过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和成果展示,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成就感,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解。
(二)加强监管:完善道德规范执行与监督体系
在面对职业院校道德规范执行与监督体系中的不足时,学校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监管措施。首先,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操作性强的道德行为规范,涵盖教师在教学、科研及师生互动中的道德要求,并通过定期的师德培训和教育活动促使教师自觉遵守。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的核心理念、实际案例分析及行为规范,使教师全面理解并践行这些标准。其次,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机制,综合考虑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及教师的道德行为。引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家长反馈等多方位的评价系统,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这些评价手段,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师的道德水平。此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师德监督机构,负责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投诉和反馈机制。设立师德监督委员会,及时处理师德师风问题,并开通匿名或实名的投诉渠道,以确保监督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则应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如培训、警告或其他纪律处分。
(三)激发智慧:深化个性化教学改革
为解决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停滞问题,并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院校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导,重点推动教学创新。首先,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实施针对职业技能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例如分层教学、小组讨论和项目制学习。这些方法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需求,通过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结合实际项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技能。与普通高校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特别关注技能的实际应用,因此,这些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学校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和开展技术交流,确保他们能够更新职业技能和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此外,学校应组织职业教育专门的教学研讨会和技能提升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师德榜样。
(四)促进创新:激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首先,学校应完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设立“教学创新奖”和“科研创新奖”,对在教学和科研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激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创新热情,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其次,学校应创建“产学研合作中心”或“创新实验室”,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教师参与实际项目和技术前沿研究。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邀请行业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引导教师将最新技术和理念有效融入教学中。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培训,资助其参加相关会议和课程,并在校内举办创新培训和研讨会。这些活动有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增强其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提升。
(五)强化关怀: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落实
为弥补职业院校中教师关怀意识的不足,学校应在教育家精神的引导下,将关怀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首先,学校应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在识别和理解学生需求方面的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技巧及有效沟通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加敏感地识别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关怀能力,也强化了其职业道德,确保教师在教学和辅导中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关爱。其次,学校应建立多样化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平台,如实施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属导师,定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和心理辅导。此外,应设立心理辅导室,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将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仁爱之心,并强化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关怀意识,还能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六)扩展视野:融入全球化视角与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为解决职业院校文化视野的局限问题,学校需要在教育家精神的引导下,推动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融入全球化视角和中华文化的传承。首先,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如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国外职业院校等。这将帮助教师了解全球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提升其全球视野,帮助其在教学中融入国际化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引入国际化的师德标准,增强其国际责任感和职业伦理意识。其次,学校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弘扬。通过组织关于工匠精神的讲座、技能培训和主题活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之中。例如,设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模块,融入国际技能标准和评估体系,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践行职业道德,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通过将全球化视角与工匠精神文化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怀德.教师的职业操守与行为边界[J].教育研究,2022(10):44-49.
[2]张洪华,刘新钰,郑辰.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21(1):94-100.
[3]檀传宝,肖金星.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J].中国教育科学,2024(1):24-31.
[4]薛晓阳.教师职业道德的处境危机及其道德解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14-121.
[5]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光明日报,2023-09-10.
[6]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54.
[7][29]庞立生,李铁铮.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14.
[8]李双龙,马婷婷.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思维品质与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3-11.
[9]韩丽颖.智能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发展:内涵、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4(6):48-55.
[10]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12]申国昌,李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演进逻辑、具体内涵和重大意义[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4(2):43-49.
[13]王洛忠,程琼.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N].光明日报,2023-09-18(6).
[14]戴圣.礼记(中华国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232-234.
[15][30]李梦卿,李兴海,刘晶晶.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师思政工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0):32-41.
[1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1).
[17]曹晔.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与职业教育的弘扬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1):3-9.
[18]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9]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0]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3-09-11.
[21]吴加恩.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中的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36.
[22]何霞.程序公正先于薪酬满意——基于617名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J].高教探索,2015(1):97-101.
[23]赖凡.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再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5):89-94.
[24]杨远志.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改革:现实需要、辩证逻辑和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4):75-80.
[25]刘畅.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之辨析——基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5):92-96.
[26]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7-24
[27]原秦英,李辉.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模型构建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75-81.
[28]职业教育法首次大修,将带来哪些重要改变[EB/OL].(2022-04-20)[2024-05-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4/t20220421_620062.html.
Research on Teacher Ethics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ed by Educator Spirit
Xia Bin,Shen shouquan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six dimensions of belief, morality, learning, attitude, emotion and realm, the teacher eth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educator spirit is embodied in the ideals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craftsmen, moral cultivation and behavioral norms, educational wisdom and personalized teaching,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the spirit of benevolence and students’care, global vision and cultural miss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oss of faith, moral fissures, shackles of wisdom, silence of innovation, lack of love, and blurring of cultural vi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morality and eth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ths of teacher ethics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or spirit are: strengthening the fit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y, per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of ethical norm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motivating teachers to be bold and innovative in practice,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care from concept to action, integrating th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 words educator spirit;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 ethics; teaching staff
Author Xia Bin, lecturer of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Shen Shouquan, principal of Song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