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08袁新璐袁容欧阳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少数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绝大部分高校至今仍处在导师制探索实践阶段,正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结合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在实践全员全程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简单地探讨分析,旨在为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使我国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的教育水平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目标,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改革体制机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是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3-6]。21世纪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已经取得不错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但绝大部分高校至今仍处在导师制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正面临着诸多问题[7-11]。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2021年起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开始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得到提升,但仍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导师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身落实导师制培养任务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情况,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理念,对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2 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理念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12],具体实施方法是导师对学生采取个性化指导方式,布置具体学术任务并督促其独立完成,而后再与导师进行对话交流,以此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具有学术指导和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13],本科生导师制是区别于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另一种以个体或小团体为教学单位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该制度以专任教师担任导师对个体或小团体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14],本科生导师制是区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与老师的对等交流,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批判、辩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主动性。
结合自身的体会,作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内涵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尊重个性化差异,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它不是一种普适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互动式教学制度。这种教学制度与传统课堂教学制度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集体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而导师制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其在突出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基础上继续发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当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并获得信心后,会激发其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效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2021年起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开始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以来,已取得一些显著成效。
3.1 学生专业课成绩优秀率提升
在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时,遴选的导师主要是本专业的专任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给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攻克专业课学习过程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同时,导师将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未吃透的专业课重难点、反馈给代课老师,促进代课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改进。在这种良性循环下,专业课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优秀率逐年增长。
3.2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积极性增高
在导师个性化的指导下,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并在导师的鼓励下积极报名参加学科竞赛。例如,在学习完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后,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工程制图和机械设计方面出众,导师引导其积极参加工程制图、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学科比赛,少部分学生还在比赛中获奖。学生在比赛中不仅得到进一步锻炼,而且还能收获丰硕的比赛奖励,这大大提升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积极性,每年报名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高。
3.3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导师除了在学业方面提供帮助外,还在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上给于指导。导师会将当前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省市重点产业布局、行业发展现状等信息反馈给学生,并在职业发展方向上给出自己的建议。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后,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获取老师在行业、企业的一些信息和资源,部分打算升学的学生还向主动请导师进行院校推荐等。在这种良好的沟通想氛围下,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4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对导师制内涵的深刻认识
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内涵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部分导师不能深刻理解导师制的内涵,把导师制理解为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把监督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作为导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充当了类似“班主任”“辅导员”的角色。
4.2 导师制制度不够完善
学院在实施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时,仅发布了导师制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没有进一步完善导师制详细实施方案。制度文件中缺乏对导师工作职责、指导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这导师制工作趋于形式化。
4.3 导师制配套支持不足
缺乏配套经费的支持以及训练场地、科研实验硬件的短缺等是导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或创新创业训练时遇到的大难题。例如,导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排队申请指导场所和设备设施且申请周期较长,造成指导过程不连续、效率低。再如,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时,预约使用的科研平台需要额外支付平台使用费,较大的经费压力,使导师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失去信心。
4.4 导师制缺乏激励政策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课外指导制度,导师要在完成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对学生开展指导工作。目前高校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也相对较重,加之开展对本科生的指导工作需要的时间、精力以及智慧上的投入巨大,导师们愿意在指导本科生方面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少。目前,学校或学院没有对导师制设置相应的奖励或激励政策,大多通过宣扬教师自我的教育奉献精神,以提高教师在指导本科学生的积极性,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5 导师制完善和优化建议
5.1 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督管理
首先结合学校和学院目标定位,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标,而后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导师制实施细则。在规定导师职责范围时,要界定清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区别,避免出现交叉重叠,以免导师避重就轻舍弃指导学生科研或创新训练的任务,担当起班主任的角色。此外,通过不断实践改革,逐渐细化实施细则并最终明确导师的指导人数、指导方式、指导内容、考核要求等。同时建议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对导师培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保障指导质量,对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导师要及时给予警示和纠正。
在选拔导师时,应从师风师德、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考虑,确保导师具备必要的指导能力和道德素质,同时,学校或学院应集中组织导师培训,对导师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方法、沟通技巧等进行专门培训。为了确保导师能够认真履行指导职责,应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在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的导师管理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在考核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导师的指导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或学院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以确保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导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或电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学生也可通过平台积极主动地与导师沟通,向导师请教问题或寻求帮助。
5.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活力的导师队伍,导师队伍质量直接决定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存在的师生比偏低,导师队伍质量不高的问题,学院要采取措施,引进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快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为本科导师储备充足的师资。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合适的本科导师遴选制度,从学院的师资队伍中遴选出优秀的教师担任导师,严格把关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质量。考虑身体精力方面因素,可以尽量多选择年轻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5.3 加强配套资源建设
资源配套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基础。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导师难以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资源配套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导师和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如加大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为导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建立导师工作室,为导师提供专门的工作室,配备必要的研究设备和资料,方便导师开展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强化图书资料建设,丰富图书馆的藏书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增加与本科生导师制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满足导师和学生的学术需求。加大对导师制的经费投入,设计专门的经费账户用于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每年给予每位导师不定额划分指导经费。
5.4 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仅要靠教师的奉献和情怀,更要建立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的统一的利益机制。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毕业生的形式,给予导师和学生一定的精神激励,此外,要根据导师指导工作的考核情况,给予导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将导师的考核情况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核定、绩效认定、职称评审等考察范围。只有健全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从而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
6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人才培养方式。但作为一种个体差异化培养方式,本科导师制对师资力量、资源分配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较大挑战。目前首要任务是结合学校或学院自身的发展远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使其成为学校或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机械类专业双创教育服务智慧云平台建设(230804973143318)。
参考文献:
[1]怀进鹏.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J].新教育,2023(04):1.
[2]朱旭东. 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启中国教育现代化新篇章[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Z1):3.
[3]陈琦.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9):70-71.
[4]吴琼.“三全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1):58-59.
[5]袁卉馥,刘俊喜,刘颖慧.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河北北方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A1):166-167+188.
[6]周林,韩璨锴. 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04):475-478.
[7]耿悦杰.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实效性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08):168-172.
[8]李青山,刘凤霞,褚蕾柔,顾洪亮. 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困境及优化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01):112-119.
[9]郭鹏. 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9):21-23.
[10]解北京,杜玉晶. 基于全程指导模式的本科生导师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16-218.
[11]付晓林,岳中文,单仁亮. 高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管理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125-128.
[12]樊奔.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6,3(15):27-29.
[13]杨琴. “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14]刘加玲.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