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类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机制提升路径研究
2024-10-08王海波邓果露
摘 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康、稳定发展,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主题。本研究针对我国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路径,为推动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 职业院校
1 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多维度合作,主要涵盖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团队培养,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和管理、技术培训与服务等维度,通过以上维度合作、交流和共享,高校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契合。稳定、良性和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对于高校、企业、学生和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具体如下:
1.1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方面
1.1.1 紧跟科技发展,避免知识传授的滞后性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而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主体,更需要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多维度进行深度合作,有利于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升级,有利于专业课程内容改进、教学资源优化,可有效避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滞后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2 把握企业岗位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升级,企业岗位设置的变更和提高,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随之变化,学校必须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及时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学校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可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优化,从而避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两张皮”的现象。
1.1.3 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现阶段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实习实践场所,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技能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后,学校会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建设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感受真实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并按教学任务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企业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实践基地,部分企业甚至开通学习期间的实践岗位,有效的实现“工学交替”。
1.1.4 共同研发项目,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高等院校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科研也是主要的工作。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是否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多数高等院校因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研发产品、技术服务和培训等项目进行合作,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经费支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1.2 对于学生专业培养和职业规划方面
1.2.1 紧跟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因部分高等院校“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不清晰,未能紧跟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发现自身不足,正确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1.2.2 参加企业实习或实践,增加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
企业在员工招聘时,通常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相关岗位工作经验,而高等院校毕业生多数没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有明显劣势。而通过校企合作,可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参与到企业实际的岗位工作中,获取工作经验,熟悉岗位实际的工作能力,可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3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营效率方面
1.3.1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基础要求越来越高,但因多数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岗位能力不足,就业时就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据调研,多数企业对新招应届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后,因部分新员工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导致流失,自然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学校和企业通过多维度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可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及时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状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时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部分学校和企业直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可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1.3.2 校企资源共享,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高等院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有着巨大的人才储备能力,而企业是专业人才提升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主场所。学校和企业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企业部分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项目可以直接交给学校,由学校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同时给学校引入了经费来源,而且提升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效率。
1.4 建立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关系,可推动社会发展
学校和企业通过师资共同培养、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等途径,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关系,可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了科研经费来源,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运营效率,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无缝对接,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实现了社会的共同进步。
2 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校企合作模式种类较多,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发展建立了一些成熟的校企合作关系模式,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和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等。国外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的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针对我国当前国情,需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当前我国部分区域教育管理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探索出几种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如下:
2.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根据企业岗位人数和能力需求,组建班级,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俗称“订单式”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都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在毕业时完全达到企业要求,能够立即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不需要再次进行岗位培训,极大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2.2 “N+1”培养模式
此类培养模式多数高等院校根据本校的专业学制标准,要求学生前“N(2年或3年)”在校完成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学习的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优点在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后到企业实习、实践一年,可以提升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
2.3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此类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基础时,在业余时间或实践学习时间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巩固理论基础,熟悉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同时企业也可以解决因人才流动导致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4 “项目共享”培养模式
此类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以项目外包的形式,向合作院校提供一些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培训项目,由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完成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提升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
3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主要问题与分析
3.1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较多汽车类专业职业院校都进行了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校企合作动力不足问题日益显现。通过调研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展较好的学校来看,政策驱动、利益驱动和责任驱动是校企合作主要驱动力。首先,就政策驱动而言,政府出台了系列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度和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部分企业对政策的响应度较差。其次,就利益驱动而言,多数校企双方过于关gQCsYEcSD6gsC0Cugp/7PA==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则严重影响合作积极性。最后,就责任驱动而言,虽然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和学校双方都是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但在实际运行中,责任界定不明确,导致部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责任不明确、责任逃避等现象,影响合作正常开展。
3.2 校企合作缺少政策和运行体制保障
为了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政府出台了系列引导性文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合同,就需要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当前政府出台的系列文件相关内容比较宽泛,描述不够清晰,缺少细致的操作要求,较难落实落地等问题。同时,在经调研过程中,发现全国职业高等院校中汽车类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较少,可借鉴的较少。在校企合作合作过程中,仅有政策引导推动,无相关制度保障,缺少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造成校企合作存在全面性、广度和深度不足等现象,合作育人效果不明显,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精神、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团队意识、协调意识不足等,导致企业和学校双方在较大投入的情况下,产出却未能实现双方共赢,不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进行和效果。
3.3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校企合作质量和效果
从当前汽车类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好的职业院校来看,缺乏有效精准的评价体系,也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持续、稳定的开展,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多数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构建中,过于侧重经济效益考核,忽略教育质量的评价要素,导致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过于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长期的教育效益,此类短视评价行为易制约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偏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次,部分做的较好的企业和学校构建较好的评价体系,制定了评价指标,但对于校企合作项目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缺乏量化和细化的评价标准,无法准确的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如此针对校企合作评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减弱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4 提升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4.1 以政策为引导,提升校企深度合作驱动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政府及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需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校企合作的动力,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和学校都积极的参与职业教育工作中来。甚至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出台系列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明确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和权益,提升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减税、奖励和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企业和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同时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双方地位和责任,保障合作关系持续运行。除此之外,学校也应积极响应政策,主动与相关行业、专业企业衔接,建立合作,深化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培养、基地共建、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等,同时可以设置企业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品质。如此,可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2 以共赢互惠为基础,建立健全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互惠共赢,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则需要一定的合作周期才能有成效。如此,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障合作项目正常稳定运行。首先,需解决校企双方关于校企合作的意识形态问题。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通常只是从短期的利益出发,缺乏长期合作的意愿和计划。而合作学校,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不高,通常只是衔接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缺乏深度的合作交流。其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问题也需要解决,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健全长效合作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模式,鼓励企业与学校在教学、科研、实习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通过对校企合作效果进行评价,激励企业与学校深化合作关系,保障校企合作质量。
4.3 以适应长期合作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是校企合作长期稳定有效发展的可靠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此标准包括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因素。还需考虑企业对于学校教育资源支持程度、利用程度、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等因素。其次,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机制,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最后,随着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形式和内容不断升级,评价体系应持续调整和改进。总之,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5 结语
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发展广阔,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与形式、完善合作评价体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水平实训基地精准管理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ZJGB20203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刘婷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适应性提升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3.
[3]邓泽民,李欣.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基本内涵及界定要求探究[J].职教论坛,2021.
[4]韩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
[5]戴孝林,陈亮,刘荣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