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型学生培养路径研究

2024-10-08贾苏慧郭凡溪

时代汽车 2024年18期

摘 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创新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文章通过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背景,分析高职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路径。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毕业生,促进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能源汽车 创新 路径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指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颁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要求:“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助力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我国并不是产油大国,70%石油要通过进口。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缓解全球能源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减排目标的提出和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通过图1可以看出,近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9年的120.6万辆,到2023年已达949.5万辆。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数量从2019年的4.82万家到2023年的31.33万家。随之,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

同一行业的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需要高级的创新人才,在产品、服务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净缺口为103万人。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孕育所,中心任务和责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历史重任。由于新能源汽车专业属于新型发展专业,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1]。

2 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正处于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说,只有学校才能有效地进行“双创”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深入整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方能有效解决供需紧张的问题[2]。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着竞争愈发激烈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进而带来人才供需失衡、培养滞后、流失严重等困境。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

2.1 新兴专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是近几年开设此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无法跻身于学校重点专业群。此外,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在招生中被考生的认可度不高,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调剂的学生。

就江苏高职院校来说,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院校有26所。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中,高水平学校建设56所,新能源汽车专业相关的建设高校2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141所中,只有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建设。在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亦只有一所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属建设项目。总体来说,在高职院校中,新能源汽车专业获重点建设相对较少,在政策资助方面不足,师资建设、实训场地方面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教学实践要求。

2.2 新兴行业,学科设置相对滞后

新能源汽车“新四化”的变革对高校学科交叉广度和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车辆工程、软件算法、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等汽车软硬件专业学科设置相对割裂,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新能源汽车专业是在传统燃油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对传统。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矛盾凸显。

2.3 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有待拓展

虽然近年来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但整体来看,仍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缺乏校企深度联动。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培养的学生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此外,一些企业受资金、场地等办学条件的约束,没有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4 专技并修,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目前,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传统燃油车教师转型,二是毕业后即进入高校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但实践能力难以跟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此外,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存在障碍。新能源车企对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需求迫切,亟需校企合作破解技术难题,高校人才培养也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产业教授”。

3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3.1 整合资源,重视专业建设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汽车产业链招聘需求同比增长5%,新能源汽车招聘需求总体增长32%。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购置等方面给予了支持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中,将新能源汽车专业统筹到“双高”建设专业群中。增加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的招生比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行资源整合,成立校企合作联盟,让学生培养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满足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2 对接市场,深化课程改革

根据先进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标准和运行机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市场、毕业生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将专业课程和市场需求充分结合。邀请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授课水平,将新能源汽车专业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通过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举办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活动,邀请新能源汽车专家进校讲授课程,建立产业导师制度等措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3.3 搭建平台,丰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文化和氛围,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接受失败、勇敢挑战。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挑战。首先,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创业精神、推动社会创新,激励他们通过创新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来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其次,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例如,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4 多措并举,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型人才需求的高峰期,该专业教师“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模式的建立,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才培育的必然方向、是人才建设领域与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亦是完善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路径[3]。以打造“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鼓励教师“走出去”,拓宽教师多元化、多渠道的培养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要“引进来”相关专家,助力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市场、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

一方面,要打造一支德计双馨、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走出去”,以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参加以企业实践为主的国家级\省级培训、脱产形式、承担横向课题形式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等工作。另一方面,可通过“引进来”特聘教授、产业导师、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负责人等多种方式聘请兼职教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等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标准修(制)订,增强教学标准和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邀请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的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行业沙龙、系列培训等活动,与师生面对面,助力师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市场热点等[4]。

3.5 产教融合,聚焦企业需求

职业院校要把新能源汽车专业链和产业链真正对接、融合起来。着眼于校企共同合作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共建产业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5]。

在毕业生论文中开展毕业论文双导师制,聘请公司负责人及其平台上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及学生毕业论文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协作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提高了毕业论文真题率[4]。

要通过下厂实习实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升个人实操工作能力,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6]。

总之要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同时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和放大作用,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向。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断攀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资源,重视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探析”(2023SJYB07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会倩,申晓敏,曹菲.TOP模式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人才创新实践[J].内燃机与件,2022(11):117-119.

[2]董立亮,暴焱,马涛,等.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3(12):109-111.

[3]邵玺,李涛.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汽车,2022(13):75-77.

[4]盛晓娟,李立威.“专创、产教”双融合视角下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9):206-210.

[5]孙磊,宮星晨.引领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共同发展——访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杨加彪[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7(S1):28-29.

[6]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基于新旧动能转换背景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0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