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08高伟邓召文尹长城
摘 要: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变革,急需培养新时代的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针对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构建了新时代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与实现路径,从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评价机制的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与时俱进创建了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提高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 车辆工程 卓越工程师 培养新范式
0 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工业4.0、3D打印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无论是19世纪的机械化时代,还是21世纪的智能化时代,卓越工程师一直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工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强力引擎[1]。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均作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战略部署[2-3],为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为了应时代之所变和国家之所需,必须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我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战场,如何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索并完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提高其培养质量,是各大高校面临的新任务。
1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
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百年大变革之中,面对大国竞争愈发激烈和科技博弈持续升级的国际环境,我国不仅需要专注于前沿领域的科学家,还需要大批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家的战略人才之一,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使命,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当前,由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悄然到来,使全球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制造强国、创新驱动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一大批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来解决,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体现了教育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及时响应。
1.2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以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新的产业,要求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使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新兴产业的开拓者。
1.3 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突破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这就需要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攻坚克难抢占制高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7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对标国际工程教育审视我国的工程教育,仍存在一些弱项和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产教融合缺乏共识,人才培养需求侧与供给侧失衡。在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中,高校主要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以聘用人才为主,未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从而导致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失衡;(2)学科之间界限划分严格,壁垒高筑,缺乏深度交叉融合。长期以来,高校通过划分学院、学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虽然有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拔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师;(3)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校内理论知识学习、轻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积累,学用分离、产教脱节严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4)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指标唯论文化现象凸显,缺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量。
2 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还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推动了汽车产业的深度变革和全面重构。随着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加速融合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汽车产业已迎来智能网联时代,使汽车从四个轮子的铁皮盒子“变身”为智能终端,成为集机械、电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先进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我校与时俱进对新时代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举措如下。
2.1 构建了新时代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与实现路径
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我校对国家战略要求、湖北省汽车产业现状、发展战略及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需求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确定了新时代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与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2.2 更新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卓越工程师”针对的是硕博层次的卓越工程师,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端工程人才,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通过对卓越工程师的本质内涵的深入了解,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了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国家级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树立了以“工程实际项目为依托,以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线”的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提倡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并举,强调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程实践过程,注重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重塑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为了顺应当今汽车产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基于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同时结合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国内相关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重塑了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即掌握车辆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车辆工程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等综合素质,毕业若干年后能够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创新拔尖型人才。
2.4 构建了交叉融合、工学融通的课程体系
针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对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的学科、课程进行了梳理,构建了交叉融合、工学融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除了设置了公共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以培养创新拔尖型人才为目标,打破了各学院、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以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引导,采取跨学院将多个学科、专业的课程进行了交叉融合,通过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了优化组合,开设了跨学院/学科课程模块。此外,借助我校的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智能汽车产教融合工程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图3所示。加强了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开设了校企共建课及企业建设课,邀请企业专家、劳动模范、技术骨干、杰出校友等以产品开发案例、工程前沿知识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了课程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在相关汽车企业及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多家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了密切的科研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实践基地,保证了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同时使学生结合企业工程实际需求,参与工程实际项目开展技术攻关,使基础理论性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同向同行,凸显新时代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
2.5 打造校企“双导师”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5]。为了实现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我校打造了校企“双导师”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科技副总、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积极鼓励研究生导师进入企业,聘请了企业高工、技术骨干等作为我校的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并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负责对学生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以及课题开展过程中工程实际问题的指导,邀请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培养过程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及校外导师的合力,实现优势互补。
2.6 变革评价机制
为了全面考量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建立了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课题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破除了纯理论化、唯论文化、缺乏创新性、脱离工程实际等评价倾向,突出强调了工程内涵,要求学生的课题来源于工程实际“真题真做”,使学生立足“真问题”,践行“真研究”,强调学生注重发明创造、勇于创新,加强“真能力”的培养,达到真卓越。
3 结语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与时俱进全面升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变革评价标准,切实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面对快速变革的汽车产业,如何与时俱进培养满足汽车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基金项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教研项目“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20220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汽车系统动力学》案例库项目”(项目编号:Y20231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融创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24074)。
参考文献:
[1]朱姗.产教融合视域下法国卓越工程师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4(01):32-4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1).
[4]沈毅,潘旭东,魏亮亮.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的探索和实践[J].科教发展研究,2023,3(01):64-75.
[5]王扬,马骏,赵巍胜.“两协同三变革”产教融合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