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山西地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

2024-10-07张敏

文化产业 2024年28期

摘要:在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占据重要位置。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山西地域文化,不仅能丰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更是助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精神之根。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全过程融入地域文化,促进了山西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融合,对于推动地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也具有一定意义。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自180万年前以来的文化演进史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脉络清晰、生动全面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云冈石窟到平遥古城,从佛教文化到晋商文化,山西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作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天然通道与纽带,山西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孕育了变革求新的思想,有着显著的特征和独立的性格[1],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产生于本土本乡,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持久的教育意义,以具体文化作为教育内容,能够鼓励大学生增强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高等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传统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宏观的理论和概念为主,一方面,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得更多短平快的中华文化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如何将山西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吸引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家乡文化,提升其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议题。

山西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山西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核心地带,其文明进程从未间断。早在人类初步告别野蛮时期,就有资料证明神农、炎帝在高平羊头山地区开始种五谷、尝百草,实现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开创了持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夏县及周边地区的夏文化遗迹及垣曲周边地区的商文化遗迹,都体现了夏商时期河东大地在文化演进中的重要角色。春秋时期,晋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在中原大地上屹立了600年,不仅见证了诸侯争霸的波澜壮阔,也孕育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与制度革新。到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均源自山西,此阶段长平之战等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山西作为晋国的主要疆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山西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阶段。到宋元时期,山西的文化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元杂剧表演在这里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剧作家,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山西,不仅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平台,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西的历史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魅力且复杂多变,不仅铸就了其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还深刻地塑造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格局、气候特征以及人类活动模式。它坐落于华北平原以西,黄土高原的东部,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被称为山西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呈现山岭沟谷纵横交错的地貌。太行山、吕梁山巍然屹立,自东向西横跨全境,宛如两道天然屏障;中条山、恒山分别镇守着南北门户,加深了山西地理上独特的封闭与半封闭性。中部,五台山、太岳山、云中山,不仅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生物资源。此外,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汾渭地堑,由北向南构成了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因此,山西素来也有“表里山河”之称。从气候上来说,山西省位于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四季更迭,年温差与日温差显著,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宜人的气候使得山西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多元的民族文化交融

山西,这片被誉为“三晋大地”的古老土地,始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璀璨舞台。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过程,无论统治者、归属地如何变化,三晋大地一直是北方地区多民族聚居地,争夺地。晋地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往密切,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周边民族和平共处,互市贸易成为常态,不仅加深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也为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南匈奴迁居内地,鲜卑定居河东地带,走向汉化。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施行改革,制度、文化、语言等管理汉化,在兵戎交战中交流,在物资交换中交流,三晋古地既是战场又是市场,农耕产品从这里走向草原深处,畜牧产品从这里走向中原腹地,增强了民族融合。山西始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最为频繁、最为深入的地区之一。它不仅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更在无数次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文化。这种文化,既包含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与坚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山西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辐射面积最广的民族大熔炉”,实至名归。

山西地域文化融入教学的意义

丰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多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对特定区域文化探讨等灵活的授课方法,传统文化课程略显枯燥。山西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等内容资源和历史遗迹、博物馆、艺术展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均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和实例。山西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广灵剪纸、平阳木版年画、黎城布老虎等,不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也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增进文化认同感的生动教材。同时,山西的传统民俗活动,如闹花灯、民间庆典、烟火表演以及踩高跷等,不仅让远离家乡的学子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家的温暖,更在无形中传承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山西的建筑文化也独具特色,鱼沼飞梁、应县木塔、悬空寺、五台山庙宇等都是课堂教学的丰富素材。这些建筑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将这些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生动化,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家乡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具有显著效果,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山西作为文化大省,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文化元素,以及众多的文化名人、家风家训和非遗,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滋养。通过学习山西地域文化,学生们能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信心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能激发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维系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学习山西地域文化,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文化自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助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通识课程中融入山西地域文化,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其创新发展的有力推动。山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传统艺术、工艺,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们能够系统学习山西地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独特价值,深刻感受山西文化的魅力,进而YAq/ACp4Ii+y9UptMpzOV93xhTnqGqp2v50Nm4CDzZg=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使他们愿意积极投身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山西地域文化知识,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作品创作等方式传播给身边的人,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这种传播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声誉,更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有义务为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培养生力军。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山西文化得以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其魅力,吸引更多外地学子来山西求学、交流,这些人才将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山西文化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山西地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匠心独运课程设计

好的课程设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充分整合课程内容。将山西地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板块。例如,在哲学板块的儒家思想中引入位于太原的山西省境内布局完整、规模较大的孔庙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现为山西考古博物馆),探讨儒家思想在山西的渊源;在戏曲板块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山西被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除了晋剧还有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共同构成了山西戏曲艺术的多元风貌;在建筑板块引入佛光寺、镇国寺万佛殿、应县木塔、圣母殿、永乐宫、晋商大院等,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还反映了山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文学艺术板块可引入米芾的书法作品,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到传统书法的韵味与美感,更能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其次,按需设置专题课程。教学设计中划分适量的课时开设山西地域文化专题课,系统并详细介绍山西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需要明确专题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西地域文化的特色、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为此,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文化元素作为教学内容,如晋商文化、山西面食文化等。以晋商文化为例,设置2个课时深入介绍晋商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阐述晋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创新、勤劳等。此外,还可结合现在的山西商人和企业的商业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晋商文化的内涵和对今天商业活动的启示及影响。

精心策划课程实施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将山西地域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熟悉所处省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发现其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增强其乡土情怀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其次,精选授课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聚焦山西地域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元素与实例。例如,山西著名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所选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探讨传统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山西文化中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例如,以平遥古城的保护为案例,探讨山西的古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除了传统教学方式,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搭建“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线上慕课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山西博物馆、民间艺术表演。

多元设置课程评价

检验山西地域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时,课程评价是重要环节。传统考核方式包括作业、随堂测试、考试等,缺乏对知识运用和知识转化的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考核,首先,要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增加对山西文化考核的占比,设置合理的采分点,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其次,可在过程性考核中增加山西非遗的调查汇报。此外,山西拥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左权开花调、河曲二人台、孝义碗碗腔、上党八音会、晋南威风锣鼓、广灵剪纸、太原莲花落、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晋中民间社火等。学生调研各自家乡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现状、艺术特色和传承保护,通过课堂汇报进行展示,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深化其对地域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实地考察报告也是检验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山西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并撰写报告,将报告完成情况计入考核。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西地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多元性与地域特色的理解。通过深入挖掘山西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将其融入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真正体验到山西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山西地域文化融入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GH-220099)。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