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比较国内外徽文化

2024-10-07吴卉卉周宇

文化产业 2024年28期

摘要:徽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安徽省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研究一直深受重视,不仅在国内受到极大关注,也受到来自国外,如日本、美国、欧洲等地文化专家的瞩目。现采用由英籍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软件,通过对发表在最大、最权威的学术平台——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的文献进行计量化研究,了解徽文化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由于国外研究数据较少,因此现主要聚焦于国内研究,通过对比两大学术平台上的发文量,能预测徽文化在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对于徽文化在海内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徽文化的定义

徽文化是以徽州地区为核心地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体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至今仍然保持着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影响力不仅遍及全国各地,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所体现。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文化,还是我国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价值。因其独特的地缘文化纽带和深厚的理学思想内涵,徽文化不仅在地域上具有显著特色,而且在思想、艺术、建筑、风俗等方面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徽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和其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研究者关注和探索的重要对象。通过深入探讨徽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一步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徽文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徽文化的研究主要从徽文化翻译以及徽文化海外传播等视角展开。在徽文化翻译方面,洪增流、朱玉彬探索建立安徽外宣翻译双语平行语料库;詹全旺从地域文化翻译研究角度研究了海外徽文化著作的情况;刘菊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提出徽文化外宣英译应坚持的原则,并以徽文化典型英译文本为例,通过修正英译失误,形成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优质翻译成果,推进徽文化的外宣工作;王晓蕾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归纳了徽派建筑词汇的英译原则,为徽文化的译介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王媛媛通过搜集当前徽文化旅游资源英译文本,分析当前徽文化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现状,并从加注、释义和省译等方面提出翻译方法;谢媛媛、王丹、冯晓英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译者适应性”为原则,多维阐释皖南美食译介如何突破纯文本翻译局限,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秦英、孔标基于“译创”理论视角,考察了徽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孔曼璐、杨静结合“一带一路”探索了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路华通过徽文化海外传播5W译介模式研究探索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之徽文化;程张根、曹琳对国际平台上徽州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对徽州文化英文推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提出建议;代云基于语料库,对徽文化海外影响力展开了实证调查研究;殷明明基于NOW语料库研究了徽州历史文化名人在英语网络媒体的影响。

徽文化的国外研究现状

Web of Science是国际公认的反映科学研究水准的重要学术搜索平台,其包含的以SCIE、SSCI以及CPCI等引文索引数据库享誉全球。通过Web of Science平台的分析功能可以呈现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学科间的交叉和呈递关系,从而驱动创新。在web of science上以“Anhui culture”(徽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4800多篇英文文献,其中国内学者的文献占主导,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主题纷繁多样,主要包括对徽州建筑、徽州戏剧、徽州旅游等的研究。也有一些国外学者对徽州文化产生兴趣并展开研究,如Tan See-Kam对黄梅戏中描述爱情的内容开展了研究;Chris Yan等以安徽齐云山为例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Geoffrey Wall等探索了安徽乡村旅游如何解决当地农民的生计的问题;Nophea Sasaki等对黄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丰富,展现了与国内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在全球语境下,通过文化比较研究能进一步思辨中外文化冲突与差异,彰显文化自信,强化价值观的塑造。在世界文化激荡交融的今天,只有保持精神的独立性,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于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并通过图形展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的关系。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工具是由英籍华人陈超美教授在2004年使用Java语言研发的CiteSpace,它可以将数据信息生成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

研究结果分析

知网索引结果综述

在一定程度上,出版物数量可以作为特定研究内容年度变化热度的指标。在知网以“徽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中一篇发表于2000年的关于徽文化的论文,是由汪嘉健、汪东欣撰写的《并非无梦到徽州(上)—解读绩溪徽文化》,在此之前有关徽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西递、宏村文化遗产,并没有明确使用“徽文化”这一名称,说明直到2000年,国内学者才开始意识到徽文化的研究意义。从2013到2023年,有关徽文化的文章共计575篇,从图1可以看出整体的发文数量呈现波动,2013年的发文数量为56篇,发文数量最少的一年是2022年,为38篇(见图1)。

2013年到2023年期间,被引数量最高的5篇文章中,由来自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的程晓丽和祝亚雯撰写的《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被引用107次,是引用量最高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分析皖南旅游资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的分布等。引文量排名第二的文章是汪天颖、陆林和路幸福2015年在《旅游学刊》发表上的《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的凝视行为》一文,这篇文章的被引次数达到了82次,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徽州村落旅游中的游客凝视行为。研究发现,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髓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彰显,说明游客对于文化符号的需求较少。

WOS学术索引结果综述

在WOS上以“Huizhou Cultur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283篇文章。其中,2013年至2023年检索的文章数量为245篇,最早的文章来自2005年,是由Min YA和Haofeng W撰写的题为《宗族结构与聚落形态——解读徽州乡土村落的空间文化》(Lineage structure and settlement form: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culture of vernacular villages in Huizhou Prefecture,China)的文章。

以“huizhou culture”(徽州文化)以及“hui culture”(徽文化)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上进行搜索,根据检索结果,按照文章引用量进行排序,得到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web of science上被引用最多的文章是由 Tong撰写的名为《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以在徽州拍摄的电影为例》(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Movies: The Case of Movies Shot in Huizhou)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于2021年,目前被引用8次。从表1也可以看出,徽文化相关文章在国外被引用的数量相对较少,即便最高的也不超过8次。并且绝大部分文章都与徽州建筑相关,虽然徽州建筑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较于徽文化的其他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

有关徽文化研究的具体分析

此部分聚焦徽文化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于徽文化相关文章在WOS上较少出现,因此,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徽文化在国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知网,以“徽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将时间设定为2013至2023年,选择学术期刊作为来源,将得到的文章进行分析。下面将从文章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逐一说明。

1.对于知网平台“徽文化”相关文章的作者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发文量可以作为特定研究主题变化的指标。根据知网提供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作者的发文数量分布图。

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是庄德红、坚斌二位作者,他们的发文量都是4篇。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王国凡、易明芳以及张勇。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庄德红为例,该作者来自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她发表的四篇文章分别为《基于徽文化的产品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徽文化元素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耦合模型研究》《基于徽文化情感需求的调味瓶设计实践与研究》以及《设计学视野下徽州古村落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2.对于知网平台“徽文化”相关文章的机构分析

机构共现映射可以准确描述特定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特定区域的分布,以及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徽文化”为关键词的文章主要出自安徽省相关高校以及与徽州文化所在地相关的黄山学院,说明徽文化的研究区域是以安徽省以及黄山市为主,这符合文化研究的特性。根据知网提供的数据,我们制作了反映机构分布的柱状图(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山学院排在首位,发表“徽文化”主题文章总数量达到79篇,安徽师范大学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为32篇,而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安徽大学以及安徽工程大学发文量分别为32篇和22篇。

3.“徽文化”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指一组密切相关的关键词集合,能够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的关键学科。citespace软件采用LLR算法,对关键词共现图进行聚类,聚类越大意味着所包含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在citespace软件上,以“徽文化”为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以关键词为代表的年份聚类分析。本文使用图表进行展示,表3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徽文化”以及“黄山市”,此外“徽派建筑”“徽州文化”也属于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值得一提的是,参考前文“徽文化”在Web of Science上被引数量较高的文章可以看出,徽派建筑在国内外都是被提及较多的关键词,徽派建筑在国内外的影响深远。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使用CiteSpace软件,系统调查和评价了2013至2023年间关于“徽文化”的研究现状,涵盖了WOS和中国知网平台的文献。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吸引力。鉴于国际上关于徽文化的文献较为稀少,本研究侧重于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相较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CiteSpace引用网络分析能够提供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分析,为该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认识。这些发现对未来探索徽文化领域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至2023年间,关于徽文化的研究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CiteSpace软件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深入分析CNKI数据库中与徽文化相关的文献,揭示了其在学术界的关注度和研究热点。与传统的文献综述相比,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不仅能够展示学术网络的结构和演化,还能够定量评估不同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和影响力。徽文化因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逐渐引起重视。然而,相对于国际上的研究,国内对徽文化的探讨较为深入。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发现不仅为徽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全面的现状分析,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方向。通过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和CiteSpace软件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徽文化研究的动态发展,为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理论建构提供有力支持。

安徽省2023年高校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徽文化国内外比较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2023AH052710)。

(作者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