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外型洞穴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

2024-10-07叶蓬

文化产业 2024年28期

摘要:作为野外型洞穴大遗址,万寿岩的区域位置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针对万寿岩当前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将会为同类大遗址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现基于对野外型大遗址问题的分析,通过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技术的线下和线上展示推广三个角度论述当前万寿岩文旅开发的思路。

万寿岩大遗址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境内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型居住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其发现填补了福建考古学上的一段空白,标志着早在旧石器时代,福建省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万寿岩有着巨大的学术、历史、文化价值,在国家大力推动大遗址文化挖掘和传播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保护大遗址的基础上提升其社会、经济、文旅、生态效益,对万寿岩综合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万寿岩大遗址当前面临的问题

万寿岩遗址区域位置的发展困境

根据大遗址和当代城市关系分类,我国的大遗址分为城镇中心型、城郊型、野外型三类[1]。除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等地处核心城市的城镇中心型大遗址外,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大遗址70%以上属于城郊和野外型遗址[2]。

大遗址的文旅开发价值主要由大遗址的区域位置决定。从区域经济投资理论角度看,城郊型尤其是野外型大遗址大多缺乏投资价值,万寿岩遗址就属于野外型大遗址,万寿岩遗址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前期开发需要投入各种资源,但事实上,其在投资的资金、人力资源、技术、市场、资源等生产力要素方面缺乏竞争力。万寿岩遗址地处偏远,遗址分布分散,开发涉及大量基础工作,投资大、收益慢,前期开发的资金问题以及中后期运营过程中人力资源、技术、市场等生产力要素导入问题,都制约着万寿岩遗址的发展。

开发模式雷同,缺乏区域联动和核心竞争力

当前,万寿岩大遗址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乾陵等遗址的开发类似,都是典型的博物馆开发模式。但是,以万寿岩为例的野外型洞穴类文化遗址很难维持非核心区域的博物馆开发模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行为的不断变化,使博物馆旅游模式在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地位和吸引力日益下降,如展示形式单一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内涵挖掘不足使游客缺乏参与性,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游客体验性差、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另外,在万寿岩大遗址开发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不完善、区域联动不足等问题。例如,目前万寿岩大遗址没有形成大三明旅游圈战略,没有将忠山十八寨、格氏栲、清枫谷、瑞云山等景点资源与万寿岩融合,形成大万寿岩景区概念。只有做到区域联动和区域整合,形成统一的“大景区”,使景区所涉及的行政权、资产权、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等集中,形成集中力量和优势,才能避免同质竞争和雷同发展[3]。

因此,打破当前万寿岩大遗址博物馆固有的发展模式,将大遗址统筹于旅游景区的整体规划中是当前万寿岩大遗址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万寿岩大遗址旅游和娱乐属性的缺乏

西方国家的石质类遗址,如古埃及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玛雅遗址,其残迹本身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其旅游开发仅需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即可投入运营[4]。

首先,万寿岩大遗址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但是从泛娱乐角度来看,以万寿岩为例的野外洞穴型大遗址远没有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娱乐项目有吸引力。同时,万寿岩大遗址为了减少对遗址的破坏,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单一,这也造成了万寿岩大遗址较难提升旅游吸引力,也难以形成持续的旅游资源。

其次,面对旅游市场的变化,旅游部门也缺乏积极推动万寿岩大遗址旅游线路建成的动力。一方面,万寿岩大遗址较难通过门票收入获得经济平衡;另一方面,万寿岩大遗址难以通过旅游活动项目、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等获取额外收益,这些因素导致万寿岩大遗址文化旅游的销售渠道较窄。

最后,万寿岩大遗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其文化属性难以引发我国大多数普通公众的情感共鸣,其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必须采用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否则将成为万寿岩大遗址文旅发展的障碍。大遗址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育大众、普及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性思路寓教于乐,实现教化大众、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目前是一个难题。

除上述几个主要的问题外,万寿岩还面临专业管理队伍不足、融资模式单一、文化内涵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5]。

万寿岩遗址公园的发展和建设思考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和建设

作为野外型遗址的万寿岩大遗址,其自身的区域劣势很难通过打造独立的遗址公园形成有效的旅游发展。因此,需要将其融入更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多点、多线的串联,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网络。

1.打造串联三明市各个旅游景点的交通环线

三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泰宁风景旅游区、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朱子文化园、侠天下旅游区、将乐玉华洞、甘露岩寺、金铙山、瑞云山、天芳悦潭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点虽然有国道和乡道经过,但景点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各景点也只是地方区域性旅游经济个体,较难形成有机统一的旅游生态圈。可以建立一条串联各景点的高速通道(如城铁、高速公路),那么各景点的资源就可以流动起来,游客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前往更多的景点,增加景点的人流量,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通道的便捷、人流量的增加、物流速度的提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万寿岩大遗址目前的旅游品牌影响力有限,如果三明市多景区快速旅游环线贯通,将会促进处于旅游生态圈中的万寿岩的旅游发展,也间接促进了岩前镇的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打造万寿岩商业圈

对万寿岩、岩前镇的旅游发展进行综合规划,建设以岩前镇为依托的商业街区,承接三明旅游环线的民宿住户资源,开发观光旅游,举办各类休闲娱乐项目,形成多种产业模式。通过多产业模式的开发,形成产业互联,整合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建造商、供应商、旅行商、服务商、综合开发运营商等产业,打造万寿岩商业圈。

3.打造多维生态业务链

旅游开发涉及不同产业和环节,从产品生产到供需服务,从投融资到运营营销,只有建立旅游开发运营的业务链条,建立多维的生态链接关系,才能实现合作共赢。万寿岩大遗址的开发需要依托岩前镇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而要统筹整个三明市的旅游综合开发生态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万寿岩的文旅发展需要依靠岩前镇的旅游接待服务和相关硬件设施,但目前岩前镇的相关条件较为落后,缺乏整体规划和景观吸引力,不足以支撑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难以吸引相关企业的投资。岩前镇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未能推动万寿岩树立历史名片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要想将万寿岩打造成具有知名度的历史名片,应对万寿岩大遗址所在的岩前镇进行整体治理和改造,推动岩前镇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岩前镇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才能推动当地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对沿街房屋立面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重塑岩前镇视觉形象。通过改造岩前镇沿街的房屋立面,提升整个街区的景观视觉形象,彰显小城镇特色“新风貌”。

其次,改善“镇区”脏、乱、差形象,打造“洁净、活力、风情、特色”小镇。着力清脏、治乱、增绿,加快补齐岩前镇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对地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法经营等行为和“脏、乱、差”现象进行长效管控和治理。依据规划,美化环境。推动构建岩前镇垃圾处理体系,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污水治理工作,加快重要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最后,突出岩前镇风貌特色,提升岩前镇内涵。岩前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万寿岩大遗址开发的基础之一,对岩前镇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形成当地的自然风情、地域人文、产业特点,彰显岩前镇独特的布局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立足岩前镇的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促进岩前镇的特色发展,使城镇环境促进城镇内涵的升华。

利用数字技术拓宽线下和线上的遗址展示和文化推广

当前,万寿岩博物馆展示方式单一,仅以文字、图像和影像等手段进行信息传递,一方面,使观众较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另一方面,展示手段缺乏交互性,难以满足游客的鉴赏和游览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审美阈值不断提高,缺乏吸引现代观众观赏的大遗址展示环境,就难以满足观众审美情趣与情感交互的需要。缺少公众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参与的静态展示方式已经难以在当代生活中实现大遗址的活态传承和文化传递[6]。

万寿岩大遗址的文化展示与宣传不能仅局限于万寿岩博物馆或遗址现场,需要搭建或连接线上的文化宣传平台,利用各种App,如抖音短视频或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线上推广。此外,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也是获取流量、进行文化推广和宣传的有效手段。

1.场景的数字化复原和展示

一方面,在大遗址原址区域进行展示,会受到空间、区域环境、遗址保护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大遗址场景的实物复原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和空间,用户体验成本也相对较高[7]。因此,对大遗址进行数字化建设,可以复原大遗址,使大遗址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活化”。例如,利用激光全息扫描技术和数字三维技术,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进行复原,不仅可以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而且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旧石器时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数字技术让大遗址真正得到复活、再现,提高其展示和传播效果。

2.数字化技术提高公众的参与感

通过综合运用AR和VR等技术,可以立体化、多角度、远距离地向游客展示大遗址文化,促进游客对大遗址的了解;让游客体验考古发掘和各种文创产业项目。通过互动,不仅让游客得以了解大遗址的文化变迁,也以更为有趣的方式学习大遗址文化。

3.线上文娱平台打造万寿岩IP

开发万寿岩,不能仅仅通过“媒体宣传+地方开发”模式,还需要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从流量导入和商业推广角度挖掘“万寿岩”相关文化,打造万寿岩的文娱IP内容。全民娱乐时代,万寿岩的文创内容开发需要借助文娱媒介进行传播和推广。电子游戏、动画、影视剧、短视频、综艺节目等是最能吸引流量的内容产业。挖掘万寿岩的文化,打造万寿岩文娱IP内容将是传播万寿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遗址保护的前提下,利用数字技术拓宽线下和线上渠道,对万寿岩大遗址进行展示和文化推广,不仅可以充分阐释遗址所反映的价值、内涵和传递的历史信息,而且可以弥补野外型大遗址在展示和推广上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以万寿岩为例的野外型大遗址整合和连接多维生态业务链。

作为野外型洞穴类大遗址,万寿岩有着先天的发展不足。因此,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解决万寿岩的发展问题,需要各部门联动和集体智慧,制订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上述问题,总体性建设对策如下。一是精准定位万寿岩遗址特色,科学制订大遗址的发展规划;二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大遗址区域之间旅游区域联动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大遗址相关法规政策,加强统一领导,明确各组织部门的权责关系,加大政策支持;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五是挖掘大遗址的文娱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和数字技术形成特色旅游品牌。

如何开发万寿岩大遗址,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文旅融合的成功推广,对其他有类似条件的大遗址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在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模式,通过旅游带动文化展示,推动文化传播和大遗址文化景点向“多元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双向互动。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大遗址管理制度,打破部门、地域、管理权限的局限,明确政府部门、文物管理机构、旅游开发企业的权责关系。另一方面,完善大遗址的相关法规政策,确保在大遗址文旅开发过程中,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引入民营发展资金来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协同共生,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与共享。

福建省教育厅教育科研项目“福建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三明旧时代遗址万寿岩为例”(JAS20006)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