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助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

2024-10-07于天歌

文化产业 2024年28期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不断探索文旅融合服务优化的路径。现分析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主要类型和现存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具体包括重塑当代功能定位、服务需求双向互动、顺应数字发展趋势、借鉴国际优秀经验。

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社会教育等服务的场所,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用实践积极回应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趋势,学术界也围绕相关议题展开研究,但仍存在成果总量少、学科背景单一、理论性较弱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拟探讨文化和旅游融合(下文简称“文旅融合”)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现存问题,并提出服务优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主要类型及不足

信息提供:建立资源整合平台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在文旅融合趋势下,旅游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共享和更新是公共图书馆践行这一职能的必要环节。例如,上海图书馆整合了黄埔、静安等16个下辖区涵盖的612个场所类和236件(套)资料和实物类红色资源,于2023年建成红色资源检索与展示系统,为访问者提供情况介绍、分布地区、导航等服务。

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信息提供是公共图书馆的薄弱环节,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旅游信息定义尚不明确,旅游信息按内容划分包括地方志、自然和人文景观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景区信息、旅行社信息,以及餐饮、交通、购物、住宿信息等;按类型划分包括实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站等,应制订统一标准、明确具体涵盖范围。二是数字化时代移动智能终端普及,旅游类应用程序不断增多,但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仍停留在网页服务阶段,信息时效性、准确性、便捷性较弱。三是除公共图书馆外,旅游信息还分散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景区、高校等地,亟待整合统筹。各地公共图书馆应借助前沿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底层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旅游信息整合及服务平台。

展览服务:开发利用馆藏资源

公共图书馆展览是利用线下实体空间或线上虚拟空间,向社会公众展示馆藏资源的服务。2020年发布的文化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 第2部分: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将年展览次数纳入评估指标,体现了从“以藏为主”到“藏用并重”发展理念的转变。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理念的影响下,各地公共图书馆更加注重开发、利用地9sUdOis4xZ489LO80MDUFg==方特色馆藏资源。例如,2023年,泰安市图书馆举办地方志专题展,展出《泰山志》《泰山图志》《泰安水利志》等100余种200余册文献资料;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江苏省昆山市图书馆、江苏省太仓市图书馆联合主办“行走江南——嘉定·昆山·太仓古典园林里的文化江南”主题展览,展出《古猗园志》《南园考》等古籍。此外,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图书馆展览“上云”成为趋势,线上展览不仅能够在空间层面打破地域限制,也能够在时间层面延长时效性。

总体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是展览服务在很长时期内被视为公共图书馆的边缘职能,但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却逐渐进入核心职能圈层。公共图书馆在策划、设计、布展、宣传、运维等环节经验不足,导致展览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传播面窄、社会反响不佳,参观人数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差距较大。此外,各地公共图书馆还存在特色馆藏资源挖掘、阐释、激活力度不够,展现地方特色的展览数量少,以及数字交互设计和上云意识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拓展分馆:延长有效服务半径

总分馆制是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常见的组织模式。由总馆主导协调、分馆共建共享,从而在区域内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流通,其建立初衷是促进资源向基层倾斜,解决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问题。近年来,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方式有以下五种。一是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主题分馆。例如,杭州图书馆在龙坞茶镇建成茶文化主题分馆,收藏相关图书5万余册,并定期举办茶主题展览、讲座、非遗体验等活动。二是嵌入旅游景区。例如,浙江图书馆与5A级景区岳王庙共建“启忠书吧”,向游客免费提供与岳飞相关的全部馆藏资源借阅服务。三是嵌入公园街区。例如,扬州市自2015年起在人群集聚度高、交通便利的场所建造了60余座城市书房,由总馆扬州市图书馆统一配置资源、打造通借通还网络,并出台地方性法规《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四是嵌入酒店民宿。例如,台州市自2021年起陆续建成25家“书香民宿”。五是嵌入交通枢纽。例如,2021年首都图书馆在大兴国际机场开设分馆,主要提供北京地方文献、旅游文献等纸本文献资源,以及北京记忆数据库、典藏北京数据库等数字资源。总体来看,文旅融合趋势下,公共图书馆拓展分馆的方式新颖、方法创新,有助于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半径。但目前缺少基于大数据的效能评估,对分馆投入回报率、年服务人次、受众满意度以及是否真正促进文旅融合等,缺乏科学分析和准确研判。

研学旅行:面向中小学生群体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依托大型公共设施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近年来,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第二课堂”属性明显增强,研学旅行成为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手段。例如,金陵图书馆自2019年起开展“诗游南京 文览金陵”系列研学旅行活动,中小学生通过线上渠道报名,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前往老门东、东水关、总统府等地参观,加深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敦化市图书馆自2019年起开展“敦图·知行”研学活动,当地小学每天选派一个班级,全天在图书馆参观、阅读、学习、娱乐,现已累计服务3万余名师生,入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目前,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组织管理不规范。旅游行业标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要求,研学旅行团队至少应配置项目组长、研学导师、导游、安全员、医护等人员,制订教育服务计划、安全管理制度等细则,但目前大多数活动管理较为粗放,尚未达到规范水准。二是大部分研学旅行未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未被纳入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缺少面向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化服务,“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仍然存在。三是研学旅行内容和形式陈旧,以馆舍参观、阅读体验、知识讲座为主,精品活动、精品路线、精品教材数量较少。

文创产品:馆藏资源创意转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7年,确定了首批154家试点单位,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37家图书馆类试点单位。2022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鼓励古籍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公共图书馆文创进入快速发展期。例如,国家图书馆依托《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芥子园画传》等馆藏资源,开发了千余种文创产品。除了文创线下体验空间,淘宝、京东、小红书、抖音等头部电商平台也均有入驻,其中不乏文昌结、永乐大典抱枕、食物本草图谱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畅销产品。

经过多年探索,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合作开发、授权开发、独立开发三种模式,在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优秀馆藏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动文化消费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机制限制。2015年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却没有类似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公共图书馆文创市场占有率远低于博物馆。二是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其他类型的文化文物单位相比,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多以文字见长,表现力弱于博物馆的文物、美术馆的作品,开发难度较大,需梳理资源、深挖内涵、提炼要素、巧妙设计。

文旅融合趋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重塑当代功能定位

201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包括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文献信息服务,开放阅览室等公共空间设施,推广全民阅读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受文旅融合趋势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功能逐渐超出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范畴。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早有预判。例如,刘国钧在1923年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使用的而非保存的;吴建中在2016年提出“第三代图书馆”概念,认为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第二代图书馆以借阅为中心,而第三代图书馆则具有以人为本、资源融合等特点。正如国际图联提出的“超越图书馆”(Libraries beyond Libraries)畅想,图书馆不仅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也不断拓展价值和功能的边界。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公共图书馆应在坚守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根本属性的基础上,重塑功能定位、适当丰富职能,成为兼具学习、教育、旅游、休闲、社交等功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需求服务双向互动

受众是服务的需求方,公共图书馆是服务的供给方。在文旅融合趋势催生新需求和新服务的情况下,应用辩证视角看待二者关系,建立作用与反作用的双向互动机制。第一,需求作用于服务。《“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主客共享”反映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扩大至两个群体,即本地居民代表的“主”和外来游客代表的“客”。因此,需求的变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受众范围扩大,主、客均成为需求的提出者。二是文旅融合趋势下,主、客需求同时发生转变。所以,公共图书馆要根据以上两方面变化,用新服务回应新需求。第二,服务反作用于需求。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文旅融合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需求,但滞后性严重,即先产生需求、后匹配服务。然而,在良性的双向互动机制中,服务还应反作用于需求。例如,进行前瞻性预判,并提供受众未来可能需要的服务,用创新性的服务引导受众产生新的需求等。

顺应数字发展趋势

目前,数字技术在公共图书馆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数字资源建设,即数字文化资源走上云端、突破时空、无偿开放、惠及大众。二是数字展览展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设计、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了受众的参观体验和审美感知,有效解决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参与度低、互动性弱等问题。三是数字便民服务,旨在简化流程,使受众更高效、便捷地触达服务。四是促进普惠均等,即重点关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关照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兜底性原则。五是管理手段升级,如室内定位导航系统、智能盘点搬运机器人、智能分拣还书系统、业务数据监管平台等,形成馆员与技术合作、技术与技术协作、人与技术交互的新型管理模式等。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公共图书馆仍存在数字资源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求量,馆藏资源上云样态单一,馆舍空间数字化体验少,在促进普惠均等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数字化活力、创造力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存在差距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拥抱”数字技术。

借鉴国际优秀经验

与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文旅融合意识形成时间较晚,文旅融合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融合方式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文旅融合现状与其他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差距较大,以及没有总结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等问题。因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吸收各国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例如,在内外部景观营造方面,学习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先进的设计理念;在游客参观方面,效法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的馆内一小时公众游览(Public Tour)和讲解服务;在数字体验方面,借鉴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交互式文化全景(CULTURAMA)。

我国公共图书馆应拓展国际事业、树立世界眼光、加强交流合作,积极与国际图书馆事业接轨,在优秀经验做法的启示下跳出思维藩篱,创新文旅融合理念、优化文旅融合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