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的焕新之路
2024-10-07赵凤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越来越紧密的市场现状下,如何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待南京城墙的保护发展是一个新课题。现立足南京城墙保护,从南京城墙的现状、发展瓶颈、保护原则、保护路径等方面阐述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的策略,为南京城墙长期保护发展提供新思路。
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拉开文旅融合的序幕。文物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载体,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如何让文物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为当代人展示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依山傍水,设计独特,气势恢宏,高坚甲于海内,保存至今的地面遗存约25.091千米,是已知现存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都城城墙,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都城建筑的智慧。1988年1月13日,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6年,南京城墙两次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2015年,南京城墙景区全面对外开放。作为南京市地表体量最大的文物,南京城墙也要积极规划长期发展目标,思考如何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完善南京城墙的保护发展规划,并将南京城墙打造成为南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片,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现状
做好基础保护工作
南京城墙肇建650余年,已经出现墙面臌胀、风化,城砖剥落,墙体裂缝、杂树杂草丛生,墙顶下沉,排水设施遭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更好地将南京城墙传承给后代,南京城墙的保护修缮工作从未停歇。党的十八大以来,共进行南京城墙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护修缮及应急抢险工程16项,修缮长度达6.5千米,占现存城墙总长度的26%,修缮面积近20万平方千米,为南京城墙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稳步推进申遗工作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牵头单位。为推进申遗进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举办“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扩大南京城墙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快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设,为申遗工作提供场地和对外联络的窗口;三是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防御和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ICOFORT),拓宽南京城墙研究的国际视野。
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秉持“专业引领,学术先行”的理念,加强学术研究。一是搭建学术共享平台,即“城墙研究数据库”,为南京城墙博物馆馆内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二是打造学术研究品牌,即“文旅先锋+国际视野下的‘城墙学’研究”品牌,创立国内首家“城墙学”研究专业期刊《中国城墙》;三是推进“一院两会”(中国城墙研究院、南京城墙研究会、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模式,聚集一批“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南京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南京城墙各项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大助力。经过不断努力,现已先后出版《南京城墙史料汇编》《中国明清城墙》《南京明外郭遗址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南京城墙》等二十余部学术专著及和科普系列丛书;完成“南京城墙文物地理信息原型系统研究”“南京城墙护城河体系调查及遗产价值研究”等30余个省市级课题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打造文化品牌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指南,打造南京城墙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南京城墙社会影响力。一是树立“书香满城”文化品牌,利用南京城墙内部空间,打造解放门台城书房、中华门瓮城聚宝书缘、武定门金陵书苑等十处“书香满城”全民阅读空间,邀请叶兆言、郦波等知名学者举办公益读书讲座;二是连续9年向全球征集南京城墙13座城门的春联,并举办“城墙挂春联,南京开门红”特色活动。
总之,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南京城墙相关推广在新浪微博、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点击量破千万,在“两微一抖”的点击量每年也突破百万,南京城墙景区的知名度稳步提高,景区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如下图所示。
南京城墙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
南京城墙现有定位与国际旅游名片目标要求不匹配
南京的城市定位是世界级的,必须以世界眼光谋划南京的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作为现存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都城城墙,南京城墙最有希望成为南京的国际旅游名片。但从南京城墙目前的国际知名度、保护现状、重视程度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来看,与这一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西安门、东华门等历史遗址遗迹也未被纳入统一管理,尚不能成为代表南京的世界级城市形象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规则改变
2018年起,世界遗产委员会实行新的“限额制”,即最多每年审查每个缔约国的1项申报项目,每年审查申报项目由45项降至不超过35项,并且更多鼓励自然遗产、混合遗产、跨国项目的申报。这无疑加大了申遗的难度,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南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快申遗项目的推进,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作为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的更高标准和更大动力,在申遗过程中发挥更多的示范引领作用。
文物保护仍以抢救性保护为主
现存南京城墙大多数段落为原真段落,本体安全每况愈下,存在各类安全隐患,因历史原因导致南京城墙的断点也较多。受制于城墙本体现状,加上人员、资金、技术手段的不足,只能抢救性修复已经损坏或者即将损坏的段落,很难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保护资金来源单一
南京城墙保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但城墙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风貌保护、墙体修缮、市政设施改善、人口疏解等资金需求量巨大,仅仅依靠财政拨款远远不够。
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指出,原真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的关键依据。在南京城墙文物保护中,应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严格遵守文物原真性、整体性的保护原则,对于城墙历史的完整性加以保护和延续。
“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遵循,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追求,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的主基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的期待和愿望,打造南京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强化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规划,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统筹推进南京城墙的保护和周边环境修复工作,构建南京城墙遗产保护大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城墙合理利用,挖掘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全面阐释其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让城墙“活”起来,提升南京文化软实力。
效益性和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南京城墙文物保护中,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合理、科学、适度地对城墙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在尊重其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助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的新路径
加强城墙整体保护修缮,提升保护“原真性”“完整性”
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从南京城墙保护事关南京城市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做好与南京城墙“断点”区域相关单位的说服工作,完善补偿方案,做好“断头”区段等的贯通和环境整治工作,打通城墙贯通瓶颈,尽早实现城墙本体和内外侧的全线开放。科学设计城墙的修缮复建方案,在有条件的地方秉承世界遗产管理的原真性要求,使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有限、适度的复建,最大限度地展现南京山水之美,在其他地段可通过多形式的标识、通道和视觉性构架等方式实现城墙的连通。
创新建设“城墙大脑”,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一是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利用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系统对南京城墙本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将城墙本体的位移、开裂、下沉,以及护城河的水质、遗迹所处环境的数据实时传入监测中心并进行分析处理;二是建设南京城墙文物保护“一张图”数据平台,实现南京城墙全维度文物数据信息采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数字化技术、BIM精细化建模技术等手段,对南京城墙的城砖、铭文、城门、遗址、遗迹、涵闸、护城河、附属设施,进行测绘、扫描、建档、建立BIM模型。通过24小时监测数据以及现状建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南京城墙本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和保护,达到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的目的。
统筹推进世遗申报工作,提升南京城墙影响力
稳步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开展南京城墙遗产保护、管理和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在联合申遗办的领导下,发挥牵头城市作用,联合其他申遗城市编制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积极争取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在省部合作中进一步强化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进度安排,将城墙申遗尽快由预备项目提升为申报项目。构筑中国明清城墙城市联盟体系,确立中国明清城墙的研究、保护、展示、宣传、服务等行业标准及统一规范,推动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
多渠道建设资源体系,助推南京城墙保护发展
南京城墙保护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两方面的支持。首先是人力资源。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拓宽人才汇集机制,在加大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通过兼职、外包、委托培训等多种渠道,探索包括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研究人才以及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育。与此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发展壮大南京城墙保护之友和志愿者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社会动员机制。
其次是财力资源。南京城墙保护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经费。在当前财政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除按照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使用规定开展立项申请、执行预算外,还应探索南京城墙展陈策划、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研发、研学游等活动的社会化经营,广泛调动社会资源,获取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同时,继续社会化运作南京城墙基金会。实践证明,南京城墙基金会对南京城墙长期保护发展事业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例如,由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流散城墙回归公益行动,已回收了近50万块流散的城墙砖,极大地调动了南京市民保护城墙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为南京城墙的学术研究与宣传推广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未来,可继续依托南京城墙博物馆发展专项基金,拓展南京城墙保护相关活动的资源支持渠道,为南京城墙保护发展注入新动力。
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打造最美城墙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博物馆+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博物馆旅游,开发并健全拥有深度主题展陈、趣味产品设计、品质休闲空间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或展览馆体系,利用南京城墙空间建立小型沉浸式旅游体验馆等展示空间,开展文物展览进景区活动,提供集体验、互动、沉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积极推动南京城墙文物和考古旅游,以城墙为线串联距离较近的历史遗址遗迹,打造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研学旅游、考古旅游、文博旅游线路。在城墙沿线布局南京特色非遗博览园、非遗展示场馆、传习中心、传习所和传习点,推动南京非遗技艺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探索数字科技与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业态融合,加快发展城墙主题相关的云娱乐、云看展、云游览、直播带货等数字文旅产业。
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融入南京城市建设格局
立足于打造南京国际旅游名片的建设目标,利用南京城墙的体量优势,以南京城墙为纽带,串联南京的山水城林,将南京城墙景区融入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城东,串联南京城墙玄武门段、玄武湖景区、神策门公园景区,共同打造“江南皇家园林、世界最大城垣”的主题景区;城西,新建以清凉山公园、石头城公园(南京国防园)为核心的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以南京石头城城垣遗址为统领,以“探古石头城,问佛清凉山”为主题形象,以遗址保护与展示为核心,集城墙文化体验、石头城怀古、清凉寺历史文化体验、国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打造新的旅游旗舰品牌和龙头景区;城南,整合南京城墙东水关—西水关段城墙、中华门城堡景区、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及城墙下的公园,打造以“天下第一瓮城、城墙精髓之地”为主题形象,集城墙文化体验、文博研学、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城北,整合阅江楼、天妃宫、静海寺、城墙、狮子山景区等资源,打造“游名城名楼,阅江山景致”的主题景区;城中,整合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遗址公园、南京博物院、中山门以及周边段落等,打造“明朝皇家宫苑、古都文博高地”的高品质旅游景区。
加强品牌推广宣传,提升南京城墙影响力
实现南京城墙营销体系的创新,以全媒体矩阵的融媒体平台有效扩大南京城墙的宣传营销覆盖面,构建品牌宣传的新渠道、新方式。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南京城墙品牌提供充分的介绍、交流、广告推广平台,打造线上推广平台。加强南京城墙与其他优质文化资源的对接,与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开展合作宣传。加强南京城墙与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地区文化遗产的定期互访,积极利用友城等资源形成宣传南京城墙品牌的重要渠道。积极争取央视中秋晚会、元宵晚会等在南京城墙举办,适时推出明城墙赏月、闹元宵等活动,利用国际性会议会展、大型体育赛事、经贸活动、节庆庆典等契机,积极宣传推广城墙品牌。
总之,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南京城墙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坚持文物为先的原则下,利用南京城墙遍及南京城的巨大优势,将南京市的旅游资源串联,推进南京高端旅游圈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合理利用南京城墙文化资源,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为契机,将南京城墙打造成世界级南京旅游名片以及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
(作者单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