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大众类型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2024-10-07王亿尧
数字时代,媒介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文学的链条逐渐延展,大众类型文学在这一新生态场域下逐渐兴起。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媒介之间相互作用与交互,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不断形成和塑造着文学的形态、内容与受众认知,类型文学也通过网络小说、影视化、跨媒介传播等方式,展现蓬勃的生命力。在文学写作因时而动、因势而变的必然趋势下,如何找到大众文学与传统文学、消遣与严肃的平衡逐渐成为核心议题。因此,关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文学作品的演变和发展,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找到文学发展的可持续性新路径。
媒介融合背景概述
媒介的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并与各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连,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特点。在中国理论界吸收和借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过程中,一般认为文学媒介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口语、手写、印刷、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关键阶段的复杂过程。在网络传播阶段,媒介融合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媒介融合,即不同媒体形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现象,包括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数字媒体之间的互动和整合。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媒介融合这一提法逐渐成熟,也带来了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开始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过渡,消费文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书籍的出版模式受到互联网和电子书的冲击,新兴数字媒体平台为作家提供了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幅增加。文学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被大众消费文化影响,逐渐呈现世俗化、大众化和娱乐化趋势,这种变化恰好契合了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和审美偏好。因此,在传播媒介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学也逐渐向类型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并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大众类型文学依托多种媒体乘势蓬勃。
“类型文学”的定义,学界对此展开过讨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指出,“类型文学”实质上是对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的另一种表述。近年来,这种文学形式基于通俗文学的不同题材和文化背景,细分为更多“类型”,顺应网络和市场潮流趋势,创造具有特定风格和模式的作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刘春阳则认为“类型文学”主要指的是在题材、人物塑造、审美风格以及文本组合方式上呈现相似倾向,且拥有相对固定受众的文学创作形式。可以说,类型文学的发展,满足了各种层次的文学需求,其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客观必然性。在新媒介机制的助推下,类型文学经历了从探索到自主创新的蜕变,通过发掘更新创作技法、叙事策略和题材领域,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和表达特色。同时,类型文学积极吸纳并融合其他文学流派的特点和文化精髓,不断拓宽自身的艺术视野和表达边界,如今已在无形之中融入当代中国文学的版图。
媒介融合语境下类型文学的发展过程
纵观媒介与文学的历史关系,媒介在文学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同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而媒介逐渐扮演起“第五要素”的重要角色。单小曦在《现代传媒: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一文中指出,现代传媒,特别是大众传媒,已经崛起为文学活动的第五个关键要素,并深刻渗透文学活动的各要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传媒在网络文学“世界”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打破了传统“作家”与“作品”间的紧密联系,还更加深入“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交互过程。新媒介的发展拓展了读者接触文学作品的途径,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消费方式,大幅提高了从创作到传播这一进程的效率。在这个传播立场中,类型文学的发展与传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路径。
首先,网络小说的出现和繁荣。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的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华语大众阅读界掀起热潮,这一年也因此被广泛视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随后,安妮宝贝、李寻欢等作家纷纷以网络平台为阵地,创作出众多广受欢迎的作品。到了2003年,各大文学网站基本上确立了以类型划分创作的形制,这一创新不仅为作家提供了更明确的创作方向,也使读者在阅读时便于检索和分类,能够更高效地找到心仪“类型”的作品。一方面,网络传播媒介参与到互联网“世界”和网络写手“作家”这两个要素之间,技术的不断革新为网络创作和传播赋能,网络小说作品往往批量生产且效率极高,进而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方向;另一方面,传媒在建构和塑造文化的同时,介入了写手“作家”及其“作品”的创作方向,写手们都顺应时代风向和读者兴趣,适时调整自己的节拍,紧跟传媒的脚步。因此,读者在进行文学消费时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类型”,有持续阅读的兴趣和信念。如今,晋江、长佩、起点等高知名度的网络小说网站已然发展成熟,拥有稳定的读者和用户,掌阅、七猫、喜马拉雅听书等小说App也广受欢迎,用户活跃。网络文学在小说网站、听书软件等平台的支持下,其类型化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随着各大文学网站的持续经营与蓬勃发展,网络小说创作队伍逐渐壮大,受众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网络小说作品的个性风格也日臻成熟与丰富,呈现多样化的创作特色。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适应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视觉图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高强度、快节奏的连续内容呈现方式也成了新常态。这一趋势极大地推动了文学与图像之间的融合,催生了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蓬勃热潮。
十多年来,随着网络小说IP“争夺战”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被搬上荧幕。这些改编作品不仅满足了观众对高质量视听内容的需求,还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文学IP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同时,这些作品的成功也证明了文学与图像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其次,类型文学影视化的浪潮。韦尔施指出,在传媒的广泛影响下,“日常世界开始更加紧密地依据传媒的逻辑进行自我构建”。具体而言,现代社会正在逐步适应传媒带来的信息更新快速、视觉图像主导以及高强度快节奏的连续呈现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与图像的融合,也催生了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热潮。以蝴蝶蓝的作品《全职高手》为例,这部小说以独特的电竞题材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泛赞誉,在2019年改编为同名影视剧。剧集通过精湛的制作水平和高度还原的剧情,成功地将小说中的竞技精神和人物情感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全职高手》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电竞文化的精准把握和深入剖析,更在于它传递的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剧中主角叶修面对职业生涯的挫折与困境,始终保持对游戏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团队的合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电竞爱好者,也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梦想、坚持和努力的共鸣。
《全职高手》的改编还展示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的紧密结合。小说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人物基础,而电视剧则通过影像和声音的形式,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给观众,促进了文学与影视产业的互动与发展。“互联网+”时代浪潮下,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进一步拓宽了文学与影视两大领域的艺术发展空间。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传播,网络文学作品能够迅速被影视行业发掘,并改编为大众喜爱的影视剧作品。同时,影视剧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呈现方式,将网络文学中的精彩故事与深刻内涵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文学与影视行业形成了双向的互补与促进,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先进技术加持下的多种跨媒体叙事。近年来,学界对“艺格敷词(ekphrasis)”展开了讨论与研究,这个古老又新鲜的理论术语之所以重返媒介议题,是因为其自诞生之初便展现了强大的跨艺术门类和跨媒介属性,这种属性在当代文化的变迁与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与更新。跨媒介叙事使得内容实现最大程度延伸,吸引受众参加跨媒介传播,助力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成为文本、媒介与受众之间的“黏合剂”。《斗罗大陆》这部作品在跨媒介运营的助力下,成功跃升行业内的风向标,原著小说凭借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与此同时,广播剧、动画、影视剧、游戏等领域的衍生作品相继推出,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新媒介文学通过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互联网建立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媲美的“异度空间”。例如,豆瓣作为一个集读书、电影、音乐等文化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读者和观众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互动空间。用户可以在这里发表书评、影评、乐评,参与小组讨论,甚至可以创建自己的小组或页面,分享和讨论特定主题。在豆瓣平台上,读者不仅是文本和影像的接受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评论者和传播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进行解读、评价,甚至通过创作同人作品、续写故事等方式,与原作进行对话和互动。读者在“异度空间”中的身份和角色经历了转变,进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创造力,这种深度参与感和互动性重新定义了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规则,也让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呈现更加多元的面貌。
类型文学的困境与出路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无论是传统纸质媒体还是新媒体,类型文学以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和多样的呈现形式,迅速占领了大众的阅读空间,似为“一代之文学”。不可否认,大众类型文学作为一股新兴的文学力量,确实为当代文学的谱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学的发展道路。然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正视并积极解决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关注到电子传媒时代对文学的显著冲击,提出了“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他认为,媒介的崛起对文学及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预示着文学的终结。尽管该论断颇受争议,但确实深刻反映了其对作品文学性的考量。目前,类型文学最大的发展困境便是缺乏文学性,过度追求娱乐性、商业化,缺乏精神价值。在创作过程中,部分作者过于注重迎合读者的娱乐消遣需求和世俗化审美趣味,未能将提升创作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文学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弊端,如缺乏严格的作品审核机制,导致大量质量不高的作品泛滥成灾。此外,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类型文学的创作动机愈发功利化,其市场价值往往被置于文学价值之上。具体而言,这种功利化的创作趋势促使了“快餐文学”的盛行,此类作品依赖于预设的叙事模板、夸大的情节构建及迎合特定受众偏好的内容设计,从而在短期内迅速获取关注度与阅读量。然而,此类创作模式不仅削弱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原创性,还限制了读者对于更高层次文学体验的追求,对文学艺术的深度与广度构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传统出版与影视产业都需要持有审慎态度,严把内容关。与此同时,寻找类型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平衡,塑造符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文学经典范式是当下努力的方向。
那么,类型文学该如何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学”?
首先,需要对媒介和创作主体进行规范。在迎合受众心理的同时,创作者必须坚守尺度,既尊重读者的审美趣味,又要在作品中融入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反思,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受读者喜爱,又能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作品,使类型文学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此外,还需要在保障创作主体和受众自由话语权的前提下,加强对小说网站等媒介的有效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监管系统,对传播低俗、不良内容的网站进行公开批评,责令其整改或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净化网络文学环境,提升类型文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客观、理性的文学批评也必不可少。尽管当下类型文学的创作呈现繁荣态势,但真正有深度和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却相对匮乏。文学理论界在发表观点时,应审慎分析,避免出现过度赞美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在理论层面,对当代大众类型文学的批评需具备针对性,应运用与类型文学同期发展的理论工具,以确保批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需客观地分析类型文学兴起的文学生态和创作模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价值和影响。在态度上,学者们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社会和读者负责。不仅要分析类型文学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其存在的意义,更要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寻求类型文学的经典性与当代性的融合,促进类型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才是应有的批评之道。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类型文学正迅速崛起,成为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受互联网新媒体影响,读者的阅读时间逐渐碎片化,内容日趋娱乐化,立意浅层化。为适应这一变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对传统文学性进行了解构,展现其新颖特质。这既是文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学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寻求创新和突破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接受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形态,从中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保持文学的多样性和活力,让大众类型文学和传统文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