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2024-10-07梁岚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数字化出版形态逐步出现在公众视野,并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数智技术为融媒体时代出版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路径,只有紧抓机遇、直面挑战,方能助力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现通过对融媒体时代出版融合的基本现状展开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助力出版业的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深度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实现创新发展、互利共赢的现实选择与必然路径。融媒体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渠道整合、跨界合作、用户参与等。这些路径不但有助于出版机构的转型升级,还有助于拓展内容传播渠道,增强用户黏性、体验感,为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融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崛起,使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促进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在此背景下,出版机构必须积极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方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
融媒体时代出版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呈“井喷式”发展,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并获得更加有效的存储。交互式出版与传播使人们拥有更为自由、畅通的知识获取和交流方式。信息技术使阅读媒介和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自融媒体和数字出版物诞生以来,阅读领域进入全新的时代。融媒体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多种传播媒介实现有机结合,更使传统的传播格局发生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技术驱动下的媒介形态变革
“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使得传统出版业步入新的变革期,数字出版、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形态接连涌现,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与方式。细化而言,技术驱动下的媒介形态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数字出版的兴起。数字出版凭借其显著的高效性、互动性与便捷性优势,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数字化技术,新兴出版形式如电子书、在线期刊、数据库等得以普及运用,使传统出版物的内容传播更为及时、覆盖范围更为广泛。二是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是信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其作用在融媒体时代愈发得以凸显。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凭借海量的用户基数与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出版机构传播内容、吸引读者的主要渠道。出版机构通过在这些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发布出版相关内容、同读者开展互动,大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增强了读者黏性。三是短视频与音频平台的流行。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利用短视频形式,将内容以更直观、有趣、生动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喜马拉雅、荔枝FM等音频平台则依靠声音传递信息,使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得以满足。出版机构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平台的优势,拓宽了内容传播途径,丰富了内容传播方式。四是多媒体内容的深度融合与互动传播。融媒体环境下,字符、图片、影音等多媒体内容实现了有机融合与互动传播。出版媒介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字符或图片形式,而是将不同媒体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更为多元、鲜活的内容形态。并且在互动技术的支撑下,读者得以参与内容的创作与传播,角色定位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市场需求与读者行为的变化
W99f/78fguvLsiVu3+ZSJ0f+q2wr0bQUKBcYKJVX9Ok=当前形势下,市场需求与读者行为的变化对出版融合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个性化需求的彰显。在技术赋能阅读的时代,读者借助智能化阅读平台及工具能快速地获取出版内容,获得知识信息。智慧阅读的兴起,更是改变了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读者对于出版内容需求趋向于精准化和个性化,不再满足单一性的出版内容,而是希望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因而,出版机构必须加快内容形式的创新,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服务。
其次,即时化需求的增加。身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读者的信息时效性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们需要在第一时间把握最新动态,方能及时做出更准确的决策、采取最恰当的行动。对此,出版机构必须致力于传播渠道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以更好地适应读者的即时化需求。
最后,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压力的工作,使读者无法抽出整段的时间仔细阅读长篇幅的内容,而是更习惯于利用零散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出版机构必须尽快适应这一变化,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创作更多短小精悍、方便阅读的内容,适应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出版融合发展不仅是当下出版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也是出版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国家印发了相关文件进行指引,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体制机制,提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内容建设等,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指明方向。事实上,要有效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关键是要解决路径方面的问题。
精益求精,促进内容创新
1.多元内容生产
一方面,致力于跨领域合作,出版机构应主动探寻同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与优势互补,协力开发新的内容产品。例如,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出版机构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策划渠道产品,技术公司以其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将出版内容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同时,继续优化合作模式,依托联合策划、共同投资、资源共享等渠道,探索并实践新的合作模式,以此缩减内容生产开支,获得更高的内容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丰富内容形态,注重对优质IP的开发与培育,多维度、创新形式孵化与运营IP,凸显内容价值。大众知识需求的日愈增长也为知识付费的发展创设了良好条件,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内容变现方式。出版机构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开发在线课程、会员服务等专业化的知识付费产品,让读者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深度内容挖掘
首先,强化对专业领域内容的深度挖掘,不断拓展研究与分析的深度,从中发掘出更具独特性的内容资源,并进行专业解读,让内容更具权威性。以教育出版为例,对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详细分析,收集整理与分析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的教育一线需求,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出版内容体系。同时,深化同业界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等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专家库,举办相关研讨活动,以获取更多优质的专业资源。
其次,提升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构建严谨全面的内容审核机制,以内部审核为主。同时,辅以特定内容的外聘专家审核,特别是数字化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核,把好导向关、内容关。全力保证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权威性。
最后,紧抓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内容质量与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生产内容的同时,注重品牌价值的积累与传递,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与信任度。
与时偕行,加快技术创新
1.数字化转型:实现跨平台传播的基础
数字化是出版内容转型的首要步骤,将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等转化为电子书、数字期刊、在线资讯等形式,出版机构可以摆脱物理载体的束缚,致力于出版内容的即时更新与广泛传播,更关键的一点是,数字化转型还有助于出版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换言之,就是依循相应的规则与逻辑,将出版内容细化为可管理的最小单元,如章节、段落、关键词等。这种结构化处理,一可以提高内容检索与利用的便捷性;二可以为后续个性化推荐、智能化分析等功能夯实基础。
在数字化转型中,标准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订统一的内容格式、元数据、编码等标准,可以更好地确保各平台、设备间内容的互操作性与一致性。为跨平台整合共享资源提供了便利。云计算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可以为出版媒介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与丰富的存储资源。在云平台的助力下,出版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部署内容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工具等应用,致力于内容的高效生产、快速分发与精准剖析。同时,缩减IT运维成本,提高业务灵活性。
2.智能化升级:个性化定制与体验优化
以数字化转型为基础,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出版媒介融合发展的另一趋势,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使出版内容可以同用户需求更精准匹配,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一,在综合分析用户使用轨迹的基础上,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兴趣偏好等信息,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为用户精准推荐有针对性的出版内容。例如,智慧阅读平台可以通过阅读测试和阅读习惯,分析推荐阅读书目,既为读者精准推荐,又能提高读者的使用黏性。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出版媒介的多个环节,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例如,在制作电子书时,可以结合用户的阅读习惯、设备特征等因素,就字体的大小、排版的格式等加以自动化调整,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阅读体验。在线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引入可以提供伴学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如推荐多元化的辅导资源。智能化升级还涉及对用户体验的全面优化与提升。立足用户反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出版机构可以抓住用户“痛点”,及时迭代出版内容及产品。
提质增效,实现渠道整合
1.全媒体矩阵构建
融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矩阵的构建是实现出版机构多渠道分发、提升内容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全媒体矩阵涉及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等多元媒体形态,在充分整合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出版媒介的全面化、立体化传播。出版机构可以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专门的宣传账号。定期发布优质内容,如出版物信息、阅读活动片段、作者访谈等,同用户展开实时性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大象出版社利用抖音等平台制作发布《秒懂地理》短视频产品,获得大量点击量。广东教育出版社携手多位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家大咖推出《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系列图书直播及图书推荐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图书品牌影响力。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等音频平台的崛起则为出版媒介提供了另一种便捷的内容传播渠道。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小荷听书”有声读物平台发布了大量音频书产品,实现出版媒介融合。
2.线上线下整合
线上线下整合是出版机构增强用户体验、扩大服务范畴的有力手段,依托线下活动、实体书店等资源的整合,可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以此让用户享受更便利、优质的服务,如签售会、读书会、专题讲座等线下交流活动,便是出版媒介同读者直接交流的重要渠道。利用这些活动,一可以推广新书、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有助于出版机构准确把握读者的真实需求,增强读者的满意度。出版媒介应深化同实体书店的合作,合作开展新书发布会、作者签售会、读者见面会等活动,以此扩大新书的曝光度。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关注度高的图书展、阅读节做好宣传活动,如深圳文博会、南国书香节等。此外,实体书店同样是出版媒介不可或缺的线下展示窗口与销售平台,有了实体书店的助力,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畴。
勠力同心,推进跨界合作
1.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一是同作者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出版机构应深度发掘、积极培育作者资源,更好地保证内容的优质性与多样性。同一些知名作者、新锐作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协同策划,探索出版媒介的多元性和创新性。二是深化同版权机构的合作。在保证出版内容合法性的同时,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和充分开发。通过实践版权交易与合作的新模式,丰富出版媒介内容的多元性和商业性。三是深化同发行渠道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出版内容的发行渠道,使出版内容更具影响力,辐射范围更广。在同实体书店、电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发行渠道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促进出版内容的全渠道、多方位覆盖。
2.跨行业合作的深化
一是扩展行业合作深度。以教育出版为例,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协同教育教研机构、学校等,共同开发教材、教辅、线上课程等教育资源,联系教育需求、发挥出版优势,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与科技公司合作,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手段,共同研发沉浸式、泛在式、共享式学习产品,如AR、VR实验产品等。二是延展行业合作广度。出版机构可以拓展合作对象,与文旅企业开发文旅阅读、研学等图书产品,以及音视频内容,吸引不同圈层的读者。同时,基于一些特定文化圈研发如国风等文化产品内容。三是借助平台和流量优势,将出版内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依托精准化的营销与用户画像分析,增加内容的曝光度与销售量,为内容创作与营销策略的选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融媒体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顺应潮流、直面挑战、抓住机遇、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渠道整合、跨界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快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与时偕行的步伐。由此,出版业不但可以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的变化,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将愈加多元化,需要各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