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祝: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2024-10-07龚天星

文化产业 2024年28期

生态文明作为绿色、可持续的人类文明,集中体现了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中不断优化的生产方式。民族生态文化作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反映,是民族地区在各自世代生活的特定区域适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培育挖掘和有效利用民族生态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必然,对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族生态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是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两者之间存在天然耦合的关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天祝县既是藏族自治县也是生态大县,本课题以天祝县为例,梳理总结民族生态文化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立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局限、民族生态文化面临推进瓶颈的实际,研究提出民族生态文化融入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现路径。

天祝县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生态文化借鉴

天祝县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来看,天祝县处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素有“青藏之眼”之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高,气候寒冷。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人文资源,决定了天祝县以畜牧业为主的独特优势。

从生态地位来看,全县总面积7149.8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是一个绿色资源极其丰富的生态大县,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以及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区,发挥着挡风墙的重要作用。

从地理环境看,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孕育了特殊的文化形态。既要谋得生存和发展,也要更好地保护、维护和发展原本脆弱又珍贵的生态环境,在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藏族人民保护自然、崇敬自然、尊重生命、爱惜环境、众生平等、生活节制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族生态思想

1.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

藏族人民为了适应高海拔的生态环境选择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方式是按季转场,使草原得到休养,以维护生态平衡。

2.万物有灵的生态价值观

在藏族的生态文化中,藏族人民崇拜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因此,在取用自然资源时怀着感恩的心,不过度取用、不随意浪费,使得藏区的许多珍贵生物得以繁衍生息。

3.俭约质朴的生态消费观

藏族人民对于现实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消费,主张节约、节制与知足常乐。藏族人民认为节约、节制是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一种风俗习惯,而这种习惯早已深深地嵌入其生产、生活中,对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民族生态文化

1.物质文化

民族物质生态文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方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为适应条件恶劣的高海拔生存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掌握了生态知识,有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智慧经验帮助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形成了藏族人民独特的游牧生态文化。

2.制度文化

藏族人民在大自然中长期生产、生活,形成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建立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秩序。藏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价值取向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3.精神文化

藏族人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主要源于当地文化习俗,在现实中的表现是神秘的、传统的、朴素的,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调节人们内心的机制。这种内在调节机制源于该民族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经济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已经形成的生态节制消费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使民族生态文化在自然传承中面临风险。例如,藏族中的部分青年群体,不再穿着本民族的服饰,而是选择更加时尚的现代服饰。这种现象有可能减弱藏族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服饰蕴含的传统生态涵义的了解。

人口流动

我国部分民族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部分年轻人“走出去”寻找更好的成长平台。随着民族地区的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原有的本土民族生态文化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被慢慢地遗忘和改变的现象。如藏族饮食当中的传统食物牛羊肉、糌粑、奶茶、酥油茶等已渐渐从餐桌淡出,人口的流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地域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文化产业

地域性和珍稀性是民族生态文化独有的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凸显民族生态文化巨大的经济价值,一些商业组织嗅到巨大商机,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包装成商业产品来销售盈利,原属于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被商家们忽视,导致独特的历史性内在价值被降低。尤其是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将传统工艺和仪式表演过度商业化,忽视了产品和技艺所蕴藏的生态文化内涵。

传统传承机制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民族生态文化进入结构转型,对原有的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强力冲击,如随着农牧民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扶贫易地搬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被改变,生产、生活工具如绳、皮袋、住所帐篷、取暖燃料牛粪等,不再是必需品。藏族文化最直接的象征——藏族服饰,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有效载体,然而,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却渐渐淡出了藏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传承主体减少

人是民族生态文化传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就目前来看,部分民族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这些文化并没有文字记载,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留存。如遇传人突然去世,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失传。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出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人严重短缺、载体不足的现象,加之本就不够先进的传授手段,使得传承受阻,特别是民俗神话、民族谚语和传统手工艺等,面临无人继承、濒临失传的风险。

载体持续缩减

民族语言、文字壁画、歌舞服饰、风俗习惯等都是民族生态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和载体。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快,生存环境不断更新发展,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如今,现代文化已逐渐融入民族家庭的生产生活,原有民族文化应用的环境和传承的载体逐渐减少。在天祝县,懂藏语、讲藏语的人逐渐减少。例如,60岁以上的藏族老人能够很流畅地讲藏语,40—50岁年龄段,只有部分人具有双语能力,而30岁以下会藏语的人就相对较少。

表现形式

随着人口流动,民族地区传统的文化空间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文化空间的变化使民族生态文化生长的土壤缩减,而生态文化所依托的文化活动逐渐减少。民族生态文化适用范围面小,人口外流带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他们在外生产、生活,对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得越来越少,而家乡传统节日与日常节庆仪式也因在外工作很少参加。民族生态文化主体的缺失直接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发掘和保护民族生态文化

一是紧紧依托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历史文化名镇(村)、民族特色村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持续发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优秀生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成立生态文化品牌。二是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与应用。建立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倡导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主题活动,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祝故事。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传播技术,提升各民族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展示多民族生态文明的保护成果,并对濒临失传的民族生态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四是注重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通过举办民族生态文化专题培训班、成立民族学校,开展专业化教学,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后继人才。

培育和塑造生态素养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民族生态文化原有的信仰影响力逐渐减弱。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生态意识的重建。一是在生态理念教育下功夫,主动纳入教学计划、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等形式,不断深化基本理念和意识,加强生态理念教育。二是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承生态文化是智慧的结晶,要有积极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认同民族文化,保障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

创新生态文化活动载体

一是立足独特的生态地位,结合县情实际,多渠道、多举措持续推进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宣传推广和传承创新,可以是喜闻乐见的民族故事、也可以是深受藏族人民欢迎的文化艺术,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将藏族传统生态文化融入诗歌、舞蹈,加入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与宣传藏族生态文化思想。二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能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图书、音像、舞台艺术、影视剧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类产品。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依托天祝县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产业、绿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一是培育“拳头”产品。依托地域生态优势资源,推动“大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白牦牛产业集群。二是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在原有的白牦牛肉、藜麦、中药材、食用菌等加工生产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三产融合、产销一体、链条完整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三是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生态和民族风情为重点,建设一批民俗旅游村、星级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创新生态实践方式,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用好、用活生态文化资源

一是放大藏族生态文化效应。把包含其中的精神和元素融入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实现价值最大化。依托“二月二”“六月六”民族传统赛马大会等传统节日,在全县营造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例如,通过书画展、公益展览等形式,展现蕴含生态文化的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内容。二是发展文创产业。打造民族生态博物馆,以“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推广自己的文创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开展文化创意活动,依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民俗民风展演、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品牌。

加强生态文化制度建设

民族地区的生态制度建设离不开当地实际,更离不开当地的人民群众,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制度建设。同时,考虑民族地区民风、民俗的特殊性,尊重各民族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提炼,由实践打造民族生态文化理念与范式,形成规范制度。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开展民族生态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主题活动,借助多途径媒体传介,结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思想的宣传,结合线上、线下双重宣传,践行生态文化价值观。将生态文化融入教育、考试、培训,提高生态文化普及率,切实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依托当地民族文化、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宣传教育、科技科普等机构,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民族生态文化科普场所和实践教育基地,以民族生态文化为主题,经常性开展普及和体验活动。

本文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探讨民族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源泉和驱动力,可借鉴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条路径。面对经济、人口和文化产业等因素影响,建议发掘和保护民族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素养,开发民族文化产品、推动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文创产业,加强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教育,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