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音乐精品化出版

2024-10-07王泽冰

文化产业 2024年28期

现以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项目《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的策划和出版为例,提出该类出版项目的有效策划路径和编校策略,以期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策划路径上,应充分考虑选题的文化价值、内容的稀缺性、作者的专业性、选题与出版社的适配性等维度,提升出版价值和影响力。在编校策略上,应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关注少数民族音乐中反映的文化认同,处理好文本与音乐对应性、文字转录的准确性、文本注解的精当性等问题,打造精品出版项目。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许多少数民族音乐面临失传风险。因此,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系统地整理、出版与传播,成为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涌现出不少精品出版项目。现以《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为例,对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的策划路径和编校策略作粗浅探讨。

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的时代背景

第一,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解决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难度大、投入高的问题。国家鼓励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打造中华民族音乐精品出版项目。精品出版项目是在民族音乐服务平台收集、整理优秀音乐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创作出版一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出版物。少数民族音乐整理难度大、出版经费及人力投入高,这一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出版社的难题,使出版社在发掘优秀选题后,可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打造精品出版项目。

第二,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挖掘区域文化及民族文化特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文化精品出版,是部分专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的核心出版板块。出版社深耕民族文化精品项目的出版,积极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例如,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3年度)中,少数民族音乐出版物的出版单位多为专业音像出版社,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方出版社。一些出版社通过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策划出版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同时,形成了具有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这是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其打造专业出版品牌的必然路径。

第三,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因其珍稀性,急需抢救性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音乐,特别是原生态音乐,以口耳相传、代代传承为主要传承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常使用的减少,部分民族音乐面临失传风险。以瑶族民歌为例,瑶族民歌又名乳源过山瑶,是流传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勉语系瑶族群众中独特的山歌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一辈歌者的逐渐老去,瑶族原生态民歌面临失传风险,因此抢救性的记录、研究和出版迫在眉睫。广东教育出版社作为地方出版社,必须担负选题策划、采集民间音乐珍稀资源、保护中华文化瑰宝的责任。

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项目的策划路径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入选2019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这无疑是对该项目文化传承价值和出版价值的肯定。通过剖析《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选题策划过程,笔者认为编辑在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类项目的策划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选题的文化价值、内容的稀缺性、整理的专业性、选题与出版社的适配性等维度,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价值,致力打造精品出版项目。

首先,选题方向应以国家需要为导向,关注学界研究热点,深入挖掘选题文化价值。在策划选题时,应多关注各部门关于民族音乐研究及出版的最新指导方针,分析、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以便把握民族音乐出版的重点方向。例如,关注每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关于民族音乐的重点选题方向,以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申报通知等文件中的重点出版方向。同时,应关注民族音乐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深入剖析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挖掘具有学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的选题。如关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等,以挖掘合适选题。

《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的策划主要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申报通知中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抢救性整理的内容,选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歌作为选题对象,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经对比研究发现,以往关于瑶族原生态民歌的系统性记录不足,未有集大成的民歌总集;而瑶族原生态民歌歌者多数年纪较大、不识字,且瑶族民歌的流传主要靠口耳相传,有必要对瑶族民歌进行系统的歌词整理和音频录制。另外,编辑发现学界对瑶族民歌的研究热度较高,这表明瑶族民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

其次,选题内容应突出特色,凸显内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策划选题内容时,应做好同类书比较,对已出版图书和音像项目的内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对比分析,注意与已有项目的差异性,挖掘内容的独特之处,避免同质化出版。例如,《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中收录了民间歌者收藏的手抄本《大歌书》,这个版本是策划时所见最完整的手抄本,与民间传唱的原生态民歌可相互对照,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因此,将手抄本进行原件全文高清影印,可以突出选题内容的无法替代性。选题策划之初,因手抄本《大歌书》被学者认为是数十年前一名客家人帮忙抄录的版本,使用的是繁体字且多异体字和错字,转录为现代通用规范汉字存在困难,准确注解的难度更大,作者团队希望仅进行影印。但出版社认为全面整理出版后更有利于传承和传播,将极大提高学术价值。因此,出版社与作者团队决定克服困难,将瑶族原生态民歌的录制与手抄本《大歌书》的整理校注出版结合,将手抄本的文字转录为国家通用规范汉字,并加以注解,突破单纯抢救性记录瑶族民歌的传统框架,极大提高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传播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再次,作者团队应兼具田野调查能力和学术能力,能配合出版社优化选题。民族音乐的整理者和记录者一般为研究所或高校的专职研究人员或专职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专注于民族音乐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民间学者。民族音乐整理和记录的重要路径是田野调查,调查者应具备田野调查的时间和能力。例如,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当地歌者的信任,成功记录原生态音乐。除此之外,少数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者,还需要懂得少数民族语言,不仅要能听懂,还要能流利地说,甚至能歌唱民歌;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将音乐歌词转录成文字;应有一定的学术能力,能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编排,甚至对疑难处进行注解。

《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的主编赵天金是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中学高级教师,瑶族人,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是瑶语专家,具有较强田野调查能力,并且多年深耕瑶族文化的整理研究,出版过多部瑶族文化的图书。另一位主要成员赵新容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两位编者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较为完善的原生态瑶族民歌,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又进一步对歌词进行转录、核对,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最后,选题应与出版社的定位、人员和技术相匹配。民族音乐的整理出版主要集中在音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专业社,其他出版社在策划选题时,应着重考虑选题与出版社的匹配度,如选题是否与出版社定位相符,能否丰富本社某一板块产品线,有无专业编辑具备推进项目的能力,是否具备音像制作技术等。

《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记录整理的对象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民歌,过山瑶以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中心地区分布,因此,广东教育出版社具有出版的区位优势。此前,广东教育出版社已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项目,并有瑶族文化系列图书出版,《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的整理出版是对瑶族文化出版板块的有益补充。同时,该书的策划编辑是岭南文化研究者,有多部专著出版;责任编辑为文史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文献整理工作,能辅助作者提升整理校注的质量。在音像制作技术上,广东教育出版社拥有音像制品出版资质和互联网出版资质,建设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是广东省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因此,无论是在定位、人员还是技术上,该选题与出版社均高度匹配,并顺利通过选题论证。

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项目的编校重点及对策建议

对原生态音乐而言,曲调和歌词往往因歌者不同而异,因此并无“标准”的曲调、唱法和歌词。故而,“标准性”并非原生态音乐的整理要点,如何让抢救性整理的音乐可靠性更高、传播性更广,是此类出版项目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音乐收录阶段,其可靠性依赖于作者团队田野调查和收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作者团队的专业判断;在整理阶段,除作者团队的学术水平外,编辑还需要处理好文本与音乐的对应性、文字转录的准确性、文本注解的精当性等问题,保证音乐整理的可靠性。

处理好文本与音乐的对应性

文本与音乐的对应性,主要是指整理记录的歌词与音乐唱词之间的匹配度,由于原生态音乐的记录是先录制音乐再整理歌词,而记录少数民族音乐的歌词需要懂得相关语言且能判断歌词意思,才能较准确地记录歌词。这方面主要依靠作者的整理和多次校正。编辑则需要对所有音乐进行审听。对不懂少数民族音乐的编辑而言,可通过两种方式协助作者校正歌词。一是仔细审听音频,通过音节的匹配度判断;二是对转录为汉字的歌词的逻辑性等进行研判。并将相关疑问处提交作者核实,以提高准确性。

处理好文字转录的准确性

文字转录的准确性,指将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歌词转录为文字,以提高传播力,包括将音乐中的歌词记录为文本和将音乐的手抄本或其他传世本转录为通用规范汉字,此处讨论后者。要保证文字转录的准确性,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学的整理方法,保证文字转录、整理的规范性;二是因整理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编校过程中常常出现标准不一、难以抉择的情况,故而必须制订清晰、规范的编辑体例,对文字转录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一一列出整理编校方案,尽量做到文本处理方式的统一,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提高文本转录的准确性。

以《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中收录的手抄本《大歌书》为例,如何处理《大歌书》中繁体字、异体字、错字、借字等问题,是该项目面临的巨大挑战。该项目中的手抄本用字情况非常复杂,除常见的繁体字、异体字外,还存在错字和借字等情况。特别是由于瑶语中有些字词不能与汉语字词一一对应,或者记录者不理解原意,手抄本中的同音假借字现象突出且情况复杂,部分借用字是普通话中的同音字,部分借用字来自客家话的同音字。为使字词规范化、标准化,编辑充分运用学术领域语言文字学的整理方式,与作者充分沟通后,制订了详细、清晰的文字整理体例,极大提高了整理和编校的质量。例如,确定手抄本直接转录为通用规范汉字,但对不同用字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繁体字、异体字因有国家标准,则按照通用规范汉字直接转录,不再标注原文中的繁体字和异体字,读者可根据影印图片对照理解;同音借用字则需要在文本中以括号夹注的方式附注手抄本中的文字,并增加脚注解释同音假借的具体情况。

处理好文本注解的精当性

文本注解的精当性,主要是指对歌词的解释要准确、精当。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多为口耳相传,音乐歌词中的部分语言与现在通用的语言有较大出入,增加了理解难度。同时,如何更好地诠释文本,更好地将其与当代生活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是一个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应从内容和目的两方面进行考虑。除了吸纳已有的学术经验,做好内容上的注解工作外,还应该从出版的根本目的方面加强编辑的导向意识。

在少数民族音乐出版项目中,编辑应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并在审读和编校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方能在出版中把握正确方向,在文本诠释的过程中精准处理细节,打造高质量的少数民族精品出版项目。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整理出版项目不仅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更是出版单位彰显担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中国瑶族原生态民歌集成》的策划与出版,展示了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责任驱动下,出版单位如何通过科学的策划路径和严谨的编校策略,将少数民族音乐的抢救性整理工作向纵深推进,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未来,相关人员将更加注重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创新形式推出更多普及化、大众化的作品,以精品出版项目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