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澄《不居集》养生思想探析

2024-10-04马惠思宋鑫叶明花蒋力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4年9期

【摘 要】 清代名医吴澄所著《不居集》为论述虚损性疾病专著,该书虽以载录前人虚损辨治经验及自身虚损诊疗经验思想为重点,但书中仍有诸多篇章记载着吴澄对于疾病预防、疾病养护及日常养生保健等多方面、全过程的丰富方法经验与理念原则,这些内容包含并彰显了吴澄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养生思想。文章拟从积精全神、培护脾元、谨守禁戒三个方面对吴澄的养生思想进行整理探讨,以期为现代养生保健事业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 《不居集》;吴澄;养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7-0001-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7.zgmzmjyyzz202417001

An Analysis of Wu Cheng’s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 in Bujuji

MA Huisi1 SONG Xin1 YE Minghua2* JIANG Lisheng1

1.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Bujuji,written by Wu Cheng,a famous doctor in the Qing Dynasty,is a famous monograph on deficiency disorders. Although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 of predecessor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his own experie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ficiency disorders,there are still many chapters in the book that record Wu’s rich methods,experience and concep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disease maintenance,daily health care and other aspects. These contents contain and highlight Wu’s unique and self-contained health though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y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modern health care,this paper discusses Wu Cheng’s health care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 accumulation of essence and full spirit,cultivation of spleen and keeping abstinence.

Key words:Bujuji; Wu Cheng;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

吴澄,清代名医,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字鉴泉,号师朗,歙岭南(今安徽歙县)人。吴澄精通国学而平素喜研岐黄,尤喜《易经》。因不喜功名而弃儒从医,其学术思想深受《易经》影响,对虚损病证的治疗亦颇有建树,累牍多年,集自身经验及各家所长,终成《不居集》一书。

《不居集》分上、下二集共50卷,上集30卷总结前人治虚之精华,以论治内损为主;下集20卷论治外损及病后摄养等诸方法。全书虽以论述虚损的辨证施治原理与方法为重点,但书中诸多篇章散落着平日及疾病后预防调摄的内容方法,如其在虚损禁忌门、病后调治门和丸药误治门中详细叙述了病时、病后的养生禁忌,强调:“细思此等症候,惟病人坚心惜命,肯遵禁戒,或可挽回。”[1]417“若伤损之轻,知觉之早,调养之专,犹可冀其生也。”1]15吴澄认为虚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知节制,一味伤精耗气、损伤脾元密切相关,他在病后调治门中言:“与其病后能服药,不如病前能自防。凡事预则立,则又何病之有哉?若能保养于平日,自然获勿药之喜矣。夫治未病者上也,治已病者次也。”1]642专以阐发其重视预防养生之意,认为养生预防远比发病时的治疗更为关键和重要。此外,其对欲病将萌和病后的调理亦十分重视,故笔者将从积精全神、培护脾元、谨守禁戒三方面对吴澄《不居集》的养生思想进行探析,以期为现代养生保健及预防调养提供参考。

1 积精全神

吴澄强调“人之生者神也”,“精者神之本”,认为“夫神明生化之本,精气者万物之体,全其形则生,养其精气则神全,神全则形全而无病,可长生矣”[1]151。然而“举世之人,每每醉以入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务快心意,恬不知养,其不虚者几希”1]386。他反对人们放纵私欲和性情,飞蛾扑火般不断损耗精气神,主张积精全神,强调从少私寡欲、调和性情两方面来保养精神。

1.1 少私寡欲,节用精神 吴澄认为劳伤并非只有身体层面的成因,还有因追求功名利禄“曲运神机”而造成的劳伤,其谓:“劳者,劳倦内伤,妄劳心力,谓之劳。”[1]6即说明劳伤包括形神两方面。心为君主之官,私心过多、心神不宁容易摇神劳精;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因此妄劳心神和纵情房事最为消耗人之精血。故其言:“肾与三焦虚者,多因房劳不节,淫欲过度。”1]15吴澄强调肾中之精犹如“木之根”“水之源”,只有懂得节制房事、少私寡欲才能积精保精。“少私寡欲”是指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2。“寡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寡欲”指节制一切声名物欲,涉及衣食起居的方方面面;狭义则专指节制性欲2。由此吴澄提出“少私寡欲,节用精神”的观点,主张通过息心寡欲的方式来保养精神。

书中列举了嗜赌成劳、寡欲健腰、少年遗精需净心持心等例子来强调清心寡欲对预防虚劳的作用。如其在《不居集》中首次将“因赌成劳”单独列出,并详细分析其成因与治法,认为好赌者“撮一身之精华,而施于一掷之中”,“竭一己之心思,贯注数十张之内”[1]610,此等劳心的程度比贪图酒色之人更甚,劳力的程度比农夫苦力之辈更甚。又举少年“盖遗精之始,无不病由乎心”[1]317之例,认为少年人初遇人事时,精道还未充实,若任由淫心妄动,容易导致君相二火摇炽上下,精滑精泻,为劳为损。只有懂得惜精惜命,净心持心,使心神静定,淫火不再妄起,才可避免劳损诸疾。针对少年之人,吴澄还特别提出了“保养萌芽”“夫妇亦贵有节”的观点,认为少年往往兴高力旺,易恣情无度,不知百年长久,留下一生的祸患,需父母长辈耳提面命,谆谆告诫,才能持守禁诫。此外,吴澄还指出平人色欲在前,常常难以自持,此时可用静坐内观等方法以自持,如“两目垂帘,返观内照”。

1.2 调和性情,勿使偏胜 吴澄认为七情本为自然之性,发之中和则无病生,故其强调性情应调和安定,切勿使其偏胜。如吴澄在书中言“大怒逆气伤肝”“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恐惧伤志”[1]9。认为除了嗜欲劳神会极大消耗人体之精外,五脏与七情也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3七情五志的偏胜易损伤精气脏腑。然而今时之人往往所愿不遂、偏执一事,五脏七情各有偏胜,其偏胜可直接损害五脏精气,如《灵枢·本神》所言:“心,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4充分说明情志的过度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损害反应,甚至“破腘脱肉”。

吴澄在书中不仅强调脏腑精气与情志性情密切相关,其还详细剖析了疑虑成劳的原因,认为疑虑多由于“心主不明”,多疑之人面对事物的变化莫测则忧思焦虑、心惊胆战,病时就医服药之时,或畏首畏尾,或忌讳颇多,使医者无从医治,拖而成劳。且其在《病后调治篇》中也列举了各种偏僻性情造成的危害,如性急的人遇到迟病常常“更医而致杂投”,性子缓慢的人遇到急病则“濡治而成难挽回”,故吴澄强调要调和性情,改其偏性,才能免于劳伤成病或病上加病。至于七情之伤,吴澄特别强调戒忌恼怒,肾水亏虚时,肝火最为旺盛,容易被激惹,如果放任自己频繁发怒,则最终相火司权,熏灼肺金,易使虚损进一步传变,损伤更多脏腑。

2 培护脾元

《不居集》上卷记载了历代诸多医家治虚的理论与方法,其中便有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吴澄认为张景岳的治虚之法“因证制宜,独得其全”,对此十分推崇。张景岳治疗虚劳的核心乃以保护脾胃元气为先,吴澄继承张景岳的思想,同时吸收李东垣升脾阳的理论,在预防和治疗虚劳上同样十分注重培护脾元,指出虚损的诊疗养护,以调理脾胃为主,需节制饮食、减少思虑,并进而提出了补中“宜纯甘致静之品”“节制饮食”“却妄贵达”等观点。

2.1 甘淡缓润,培补脾阴 吴澄言脾胃为一身之主,脾胃之气是人之所以赖生,然脾分阴阳,脾阳主运化食物,脾阴主化纳饮食,面对阴血受损之人,不可用甘温燥热之品补中,需用甘淡缓润之物,否则会加重其虚损以致成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喻嘉言亦曰“稼穑作甘之善药”,认为味乃五谷之味,谷能生血,血能化精,故谓精生于谷,张仲景建中、复脉之方义三昧即为此。吴澄在书中记载产后妇女气血亏虚,真元不足,调养宜用血肉有情之品配合甘补的药物来防止劳损的进一步发展,如猪腰汤以当归、白芍、猪腰为方。同时,吴澄也善于使用莲子、扁豆、山药、陈米等甘淡药物来建中固中,其理脾阴的九大方子中这些药物的使用频率就很高[5。以甘淡缓润之品调理脾阴虽为吴澄治虚损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但由于这类药物性味平和,有些甚至是药食同源之物,故其亦可用于平日及病后的调养,不必拘于病中治疗之用。

2.2 节制饮食,勿损脾元 吴澄也倡导节制饮食以保护脾元。吴澄认为虚损的人阴虚多热,往往喜欢食用生冷瓜果之类,或是以为肥浓之物可补益而恣食无度,或是病后不慎饮食而饱食过度,致使损伤脾元,加重病情。吴澄在书中便记载了汪石山的一则医案,谓一人由劳倦伤脾而呕血,初诊时病情尚轻,以参、芪、术、归、陈等药物治疗月余便已痊愈,不想之后病人因饱食、伤食不断病发,脾元也愈加虚弱,到最后砂仁、陈皮已经不能解决伤食,汪石山只好嘱咐病人以节食来调养,不可用药。医案充分说明了饮食不节制对脾元的伤害,并且会加快虚损的发生与发展。饮食除了“食”,也包括了“饮”,故吴澄在书中多处提醒人们要节制饮酒,认为“曲蘖之戒多矣,而人终日饮酒,肠胃熏蒸,真元暗损,人习以为常,而不察耳。”1]579酒为米谷所化,本不害人,少少饮之,可以补养气血,通达十二经脉,只是酒性偏热,多饮则腐毒肠胃,渍侵皮肤骨髓,且饮后人神昏形倦,失时误事。吴澄自述自己年少时也喜欢豪饮,修习岐黄之术后才猛然警戒,从少饮节制到不饮,十年后追思当时与自己一同耽溺饮酒的好友,十人中就有一两人已经不在了,谆谆之诫,犹如在耳。

2.3 却妄贵达,减少思虑 吴澄强调“脾胃之元气虚者,多因思虑伤脾”[1]13。《摄养枕中方》亦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6劳伤虚损,五脏都能引发,而以心最多,心为君主之官,心火生脾土,心若受病,则不能荣养脾元。当世人横遭富贵之变,受衣食富贵牵累时,多焦躁多虑,致使脾元受损。吴澄还指出人病后多“情志不遂,所愿不达”,易心生郁结,心郁则不生脾土,进一步加重虚损。对此,吴澄提出了“却妄”“贵达”的养生观点,认为人生在世,生死万物皆为梦幻泡影,欢喜一天便得一天,忧虑一天便失一天。世上虽有许多不得不做,不得不烦恼的事,但如果除却妄想,胸襟豁达,会发现许多事不值得过度忧愁,将心平静下来是保养心脾最好的方法。这与儒家颜回在陋室中“一簟食、一瓢饮”仍然可以自得其乐,没有忧愁[7及孟子“莫非命也,顺受其正”[8有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之妙。

3 谨守禁戒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通过漫长的积累产生的一些言行上的自我约束便是禁忌或禁戒,如《吕氏春秋·尽数》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毕数之务,在乎去害。”[9吴澄认为要预防虚损的产生或发展,就必须谨守禁戒,并在书中反复提及,如:“所以虚损之症,能守戒忌,则功过药之半矣。”1]415“勿以身命若浮蝣,如灯蛾之扑焰,自损其身哉,戒诸谨诸!”1]646其中最具特色的为慎施医药、戒避风寒两点。

3.1 慎施医药,就医不讳 吴澄认为百病皆可转变为虚损,不是因为疾病一开始就传变,而是病家病后不遵守禁忌,起居无常,或是择医不慎,或是胡乱投药所致。择医服药不慎,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易被忽略的,如书中说有一种郁证乃为“药郁”,即生病时没有对症下药,服用的汤药杂乱,随意食用滋补之品,病情虽没有加重,但也不见任何的好转,致“心中愦愦无可如何之状”[1]47,以致积而成郁。

对此吴澄提出了几点建议:一为谨察旁人的意见,不可盲目听信。旁人之言纷繁复杂,不懂医理之人所说的或肤浅、或毫无根据、或执一己之见而异者皆非,真假难辨不可不察。即便有人推荐医生,其动机也需要仔细辨别,有些涉及了相关利益,有些可能遇到的是庸医,却偶然被医好便不加考察推荐给他人。最好的方法便是“返观内照”,对自己的病情要有一定的觉知和了解,仔细审察选择高明的医生。二为改变自身的偏僻性情,调和情志。情性的缓急、心情的好坏同样会影响医生诊疗的效果,骄纵不恣者还会不遵医嘱、多疑,甚至随意更医改药,因此要察觉自己的不良性情,并积极调整日常情绪。三为在未明病情时,宁勿服药。《老老恒言·慎药》云:“不服药为中医,于老年尤当。”[10老年人真元本已不足,即使是微小的用药偏差也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故在病情不明、病情尚轻的情况下宁愿不服用任何药物,通过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食物让身体自行修复。年轻之辈身体承受能力较强,在疾病初期或病后气血受损时,如果处理不当,错服药物亦会致虚成劳,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吴澄也强调不可忌讳就医,疾病初期就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是防止传变成病最好的时机,若是由于轻视病情、贪图钱财或一些莫须有的禁忌错过时机,实在得不偿失。如其所言:“若既已病而不能治,纵偏僻之情,任旁人之意,而不于病上加病者难矣。”[1是对吴澄“慎医药”观点最好的总结。

3.2 戒避风寒 在《不居集》之前,历代医家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皆为内损成劳,然吴澄提出外感六淫侵袭人体、消铄气血精液亦应为致虚成劳的一大病因,不可忽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吴澄提出“戒避风寒”的观点来提醒人们,尤其是气血已经损伤的病人,在生活中务必注意防范六淫外邪的侵袭,不要“自损身命”。《灵枢·九宫八风》亦言:“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4]132此外,吴澄还特别强调要避免湿邪侵袭,谓六邪之中“惟湿之一症,令人难测”[1]513。湿性黏滞,为阴邪,受邪程度轻时,人体反应程度较小,不易察觉,等到症状出现时,湿邪或兼风邪,或携寒携暑,损伤元气,且其症状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犹如虚损,便妄服滋补食物,加重病情的发展,因此对湿邪需仔细诊察,谨慎避免。

3.3 其它禁戒 吴澄防止虚损的禁戒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戒恼怒、戒多言和饮食禁忌等诸多内容。吴澄主张饮食上不仅要戒肥浓、戒嗜酒和忌饱食,还需忌杂食,杂食则脾胃难以腐熟消化,有碍脾胃运化。另外书中摘录了许多病后需要注意的禁忌,如中风后禁止食用猪、羊、鹅等发物,产后即使在酷暑天也应禁止服用寒凉的药食物,痈疖忌鸡、姜等。在生活起居上,禁止过度劳累,强调放下功名利禄,减少与亲族朋友的交往应酬。吴澄认为对于老年人、大病初愈之人、产后妇女等真元亏损的人来说,频繁的社交活动亦是一件劳心劳力之事,所谓“气鼓喉而为声,情发心而为言”[1]418。《老老恒言·见客》亦载:“庆吊之礼,非老年之事。自应概为屏绝。”10]26虚损之人及老年人本就水亏火炽,肺金受损,与人交谈时言语甚多,必加剧心肺肾三脏器的损耗,故宜省言语,宁神静坐,方能养气保精。

4 总结

《不居集》是吴澄集一生诊疗虚损的经验之作,前承历代名医之精华,后创脾阴、外损之理论。书中虽以论述临床治疗经验为主,但吴澄在书中多处强调未病之时的保养,病中、病后的及时调护,且其心得体悟多源于自身实践,因此其“积精全神”“培护脾元”“谨守禁戒”等养生保健思想对于虚劳诸疾的预防与养护,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同时对当前人民群众保养自身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吴澄.不居集[M].达美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42.

[2]蒋力生,马烈光.中医养生保健研究[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38.

[3]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8.

[4]灵枢经[M].周鸿飞,李丹,点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0.

[5]王兵. 《不居集》治疗虚损学术特色与经验探析[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2.

[6]于民雄,马骏骐.四季养生秘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

[7]孔子.论语[M].张南峭,主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62.

[8]孟子.孟子[M].潘江,文军,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278.

[9]暴拯群,李科.吕氏春秋箴言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3.

[10]曹廷栋.老老恒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

(收稿日期:2023-12-06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