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效谷县及所属相关置、亭位置再考
2024-10-03陈晶晶
【摘要】基于敦煌乡土志文书的相关记载,通过对敦煌市区东北诸城址信息的分析比对可知,汉代效谷县城当在今沙州古城东北20公里余的城湾一号古城。而考证悬泉汉简所载悬泉置至遮要置通行时辰数,对比悬泉置的坞院规模大小,可以推算出效谷遮要置在今悬泉置以西38公里的大疙瘩梁古城。另遮要置下属的要泉亭,当在今莫高窟以南、大泉河岸的成城湾古城附近。
【关键词】 敦煌乡土志;悬泉汉简;效谷县;遮要置;要泉亭
【中图分类号】 k8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5-0042-07
Reexamination of Xiaogu County and its Related Places, Pavilions Location in Han Dynasty
CHEN Jing-jing
(Dunhuang Institut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evant records of Dunhuang local chronicl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ortheast city sites in Dunhuang Cit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unty seat of Xiaogu in the Han Dynasty was located in the Chengwan No.1 ancient city, which is more than 20 kilometers northeast of Dunhuang. And the study of the number of hours of passage from the Xuanquan contained in the Xuanquan Wooden Slips to the cover to be placed, compared with the size of the dock courtyard of the Xuanquan, it can be calculated that the effective valley shield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 ancient city of Dagedaliang, 38 kilometers west of today’s Xuanquan. Another should be placed under the subordinate to the Yaoquan Pavilion, when in the south of today’s Mogao Grottoes, the river of the city of Chengcheng Bay.
Key words:Local Chronicles of Dunhuang; Xuanquan Wooden Slip; Xiaogu County; Zheyaozhi; Yaoquan Pavilion
汉代敦煌郡效谷县城址的具体所在,汉唐以来传世文献并无相关记载,近现代以来,陶保廉、向达、马伯乐、史苇湘等学者曾做过考证,观点颇多,难成定谳[1]。1980年代以来,梁尉英、李并成、李正宇等学者结合历史城址遗存与敦煌写本文献记载进行考证,基本确定了汉效谷县城在今敦煌市东北方向20公里左右的戴家墩—五圣宫—城湾农场一带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域。如梁尉英先生认为效谷县城址在今敦煌市区北部偏东18.5公里的戴家墩古城[1]282~293,李并成先生认为其位于敦煌东北17公里处的郭家堡乡(镇)墩墩湾古城[2],李正宇先生认为其在今敦煌东北45里的三个锅桩古城[3],如今墩墩湾古城说多被接受。而结合敦煌出土汉简记载及最新文物考古资料对敦煌东北诸城规模与残存情况的描述,我们可以对效谷县及其所辖遮要置等位置进行再论证。
一、距离与遗存:关于效谷县位置的讨论
(一)敦煌写本文献的关键记载
对于汉效谷县的城址所在,敦煌写敦煌乡土志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载:
古效谷城,周回五百步。
右在州东北卅里,是汉时效谷县。本是渔泽鄣(障),桑钦说:汉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意不(不意)为渔泽都尉,教人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焉。后秦苻坚(汉献帝)建安廿一年,为酒泉郡人黄花(华)攻破,遂即废坏。今北面有颓其(基)数十步[4]。
又P.2691《沙州城土境》载:
效谷城,州东北四十里[4]40。
此两处记载的关键之一,为效谷城距沙州古城的里程。李正宇先生以为《图经》言“卅里”当为“卌里”之误[3],当是。《图经》言唐30里,约今16.2公里(32.4里)[5],若以“卅里”为是,假使唐时自敦煌至效谷城笔直无迂,则效谷城当在今沙州古城东北16.2公里处,然据文物资料统计,此一距离处并无汉晋 城址,因此结合《沙州城土境》所言“四十里”,前者之“卅里”当为“卌里”之误。按唐40里,约今21.6公里(43.2里),梁尉英先生所言戴家墩古城据沙州古城直线18.5公里,李并成先生所言墩湾古城距沙州古城直线近17公里,李正宇先生所言三个锅桩古城距沙州古城45里(22.3公里)。此三城仅从距离上来看,似乎三个锅桩古城更加接近。
关键之二,即《图经》言效谷城“周回五百步”,即周长五百步。唐改五尺为步,以唐尺今30厘米计[5],则一步为1.5米,500尺为750米。即据唐代写本文献所载,汉效谷县城周长当为今750米左右。与之相关的,又吴礽骧先生《汉代驿道与沿线古城小考》引悬泉汉简92DXT1410②:2云效谷城“长二百步”[6],此简文尚未公布,早期亦不见其他论著引用,若其果为效谷县城之边长,则至关重要。今按,汉代文献称某物体“长若干”者,一般此物体为非等边者,即“长若干”乃形容其更长的一边,如《汉书·律历志》载:
(黄钟)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7]。
又《汉书·食货志》载:
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7]1148。
又《汉书·天文志》载:
孝惠二年,天开东北,广十余丈,长二十余丈[7]1303。
又《汉书·五行志》载: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阳湖陵雨血,广三尺,长五尺,大者如钱,小者如麻子[7]1421。
类此可知,悬泉汉简既称效谷城“长二百步”者,则此城确为长方形,即其长边之长为汉二百步(277米)。结合《图经》所言其“(唐)周回五百步(750米)”,则其广(宽)仅为100米,如此则效谷县城的长宽之比接近3:1,即如李并成先生所言“墩墩湾古城”长千米宽百余米者(见下文论),差之太甚,不合常理,河西所见汉唐间郡、县城址无狭长如此状者,因此吴文所引悬泉汉简言“长二百步”云云,大抵为断简残文,而非言效谷城之长。又李并成先生以为《图经》所言“五百步”当为“千五百步之误”[2]61,若果如是,则效谷城周长为2250米,如上简言,一边长为汉200步(277米),另一边长则为汉612步(848米),如此长边已非“二百步”者(即612步当为长边),则与简文所述不合;再者,若是城长848米,宽277米,长宽之比超过3:1,亦不合常例。综此,无论是比对《图经》所言效谷城周长为唐“五百步”,或李并先生成言“千五百步”,所谓汉简言效谷城边长汉“二百步”的记载,是不宜的。
关键之三,即《图经》所载效谷城于汉末被毁,至唐时“北面有颓基数十步”。而据李并成先生研究,至晚至西魏仍有效谷县建置[2]61,依此可以推知,魏晋以来效谷县城当有重修,至唐代方废弃不用,仅残存北墙之部分。因而如今所寻之汉晋效谷城址,当需着重注目此特征。
(二)对诸家所持观点的再分析
今根据以上三点,可以结合现今文物遗存,对学者们所持的诸城址观点再进行分析。
1.戴家墩古城
首先,关于戴家墩古城的年代与规模,文物考古资料描述其为“汉城……南北113.7米,东西92.5米。仅存残基,基厚10余米,残高1.5—2米。四角有角墩,西北角墩遗迹较清晰。南开门”①。据此可计得其周长为412.4米,与《图经》所言750米差之较大,似非效谷,这一点李并成先生早有论证。而《图经》言效谷城于汉末被毁,至唐末时,“北面有颓基数十步”,如今戴家墩古城墙基高大完整,无残损状,纵使唐以后有所修复,已为宋元或更晚之事,然据文物资料考证,此为汉代古城,并非近古新城,因而从残存状况来看,此城亦不符文献所载。
再者,戴家墩古城位于沙州古城正北稍偏东的方位,以古人的表述习惯,其在沙州之北而非东北,因此是不合记载的。而若效谷县果在此,则远离敦煌向东通往悬泉置的大道之上,似乎无法在沟通敦煌和悬泉置,及管理悬泉置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戴家墩古城周围与五圣宫、城湾一带不同,并未发现集中的历史生活遗址,当非县一级的重要居民点。因此综合上述距离、规模、残存、方位、交通、周边诸点来看,戴家墩古城当非汉效谷县城。
2.墩墩湾古城
李并成先生在《汉敦煌郡效谷县城考》一文中描述,“这里(城湾农场)不仅暴露有成片的古陶片,许多地段陶片俯拾皆是,而且至今还残存着五座故城堡,即:三个锅桩故城(汉)、三道蒙古包故城(汉)、墩墩湾故城(汉)、城湾故城(唐)、五圣宫故城(明)”,并介绍墩墩湾古城称:
……墩墩湾城址则东西长1000m许,南北平均宽约150m,周长约2300m许……
墩墩湾故城位于敦煌市郭家堡乡墩湾村北面较高的红褐土地段,西南距敦煌市17km,合唐里31.5里合唐里31.5里(每唐里合今540m),这恰与P.2005所云古效谷城“在州东北卅里”方位相当,亦与P.2691背所记该城位“州东北四十里”近之。……据《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况》介绍,城中还拣到了五铢钱等物。由其规模、方位、出土遗物等情形观之,墩墩湾故城当系汉效谷县城无疑[2]60~61。
然而对此仍有几点疑问。首先,李文称墩墩湾古城周长2300米,在大小上符合汉代县城大小,然其介绍此城长1000米,平均宽约150米,长宽比例达到6.67:1,为细长型,比例过于失衡,在山地、河谷狭长地带构建此城尚可理解,然敦煌东北一带,皆为平原地带,构筑此类城址,实在不合情理,况且效谷作为重要的居民点,更加不适宜此类城址。而结合实际来讲,河西地区所发现汉唐古城,边长超过1000米者,如今仅有敦煌沙州古城(长1132米,宽718米),为汉唐明清沿用的州郡治城,其汉代原大当尚不足千米,其余大者如骆驼城、瓜州锁阳城,边长亦不过700米,因此汉代建造边长超1000米的县城,是不切实际的。今查李文所引《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况》,其对此处遗迹原本之描述曰:
墩墩湾遗址(汉、唐)。位于郭家堡公社墩湾大队背面较高的红褐土地带。周围地面堆积有流沙层,西面有高出地面约一至二米的土疙瘩,背面地形较低。遗址东西长约一千米,南北宽约一百至三百米。在遗址中发现有唐代墓葬,地面上暴露有陶片、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币、残砖等遗物②。
据此可知,此地仅为汉唐以来的生活遗址而已,并无城址的留存,梁尉英与李并成先生所言汉代“墩墩湾古城”长千余米者,大抵是对此遗址的识别误差。因而其据“墩墩湾古城”边长2300米,认为《图经》所载效谷城周长“五百步”乃“千五百步”之误者,亦失去论证基础。
再者,如今确有墩湾古城(今属转渠口乡五圣宫村)保存较完整,《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后文简称《文物地图集》)介绍其为元明城址,此城“南北长65米、东西宽60米。城墙黄土夯筑,宽2.35米、高7.9米,夯层厚约0.12米。东墙女墙宽0.65米、高1米,墙外有后期加固层。南墙已毁,门址不详。地表散见灰陶片,城墙夯层中夹有汉代五铢钱、铜饰等”[8]。此城在今转渠口乡五圣宫村东南一公里处,城址保存完整。又据1994年《敦煌市志》所收录,此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元代城址[9]。此城西南距敦煌沙州故城16.6公里,即在李文所言“墩墩湾古城”之邻,然与李文所描述城址规模完全不符。因此结合以上分析,李并成先生所言“墩墩湾古城”当非效谷县城址。
3.三个锅桩古城与五圣宫古城
三个锅桩古城,李正宇先生言其在沙州古城东北45里处,未言其残存状况。此处今不存城墙遗址,依《文物地图集》所标示,此处有汉晋时代的三个锅桩烽燧遗址[10],并称其“南北并列两座烽燧,相距11.9米,均为黄土夯筑四楞台体,北燧底边长4米、宽2.4米,高5.4米,南燧底边长4.3米、宽1.6米,夯层厚0.14—0.18米。地表散见陶片、碎砖等”[8]259。另外,此地在距沙州古城的距离上,虽与《图经》所载相符,但其与戴家墩古城相似,同样比较靠北,远离敦煌向悬泉置的东西交通大道。因此李正宇先生所认为的“三个锅桩古城”似乎亦非汉效谷县城。
五圣宫古城,梁尉英先生描述其“三面城墙完好,高达八米多,上有完整的女墙,南(西)城墙现已倒塌。据敦煌县博物馆韩跃成同志介绍,此为十多年前民兵演习爆破炸毁的”[1]291。然《文物地图集》言此城在转口渠镇五圣宫村北4公里,为汉晋城址,“呈正方形,边长约36米,面积约1300平方米,北、西、南三墙残长分别为4.5米、14.7米、22.5米,基宽3米、残高1.7—5.9米,夯层厚0.12—0.14米。因残毁严重,门址已不详。城内、外散布有碎砖和灰陶片”[8]260。而其既有女墙,且在80年代时保存完好,即不符《图经》所载之残存状况。又城址长宽36米,确实太小,同时位置亦更靠北,因此五圣宫古城当亦非汉效谷县城。如上所论,今敦煌东北,自戴家墩至五圣宫—墩湾一带的戴家墩、三个锅桩、五圣宫三座汉代古城(墩湾古城非是),在城址规模上皆较小,不符《图经》所载;其位置又太靠北,距敦煌东通悬泉置的大道甚远,无法发挥效谷县管理沟通悬泉置的功用,当皆非汉效谷县城址。效谷县当需在更南地方的古城遗址中寻找。
二、“周回五百步”:城湾一号古城与效谷
今五圣宫与三个锅桩遗址群的东南之地,又有两处集中的汉代遗址群,靠近北侧的是距沙州古城20公里的城湾城址群,靠近南侧的是北碱滩与大疙瘩梁城址群,西南距沙州古城21公里。如此仅从距沙州古城的距离来看,似乎后者更符合敦煌文献所载的40汉里(21.6公里)。
(一)城湾诸城
今据《文物地图集》图示与文字资料,城湾二号城为唐代城址(即前引李并成文所言“城湾古城”),一号、三号城为汉代古城。
首先是城湾一号古城,《文物地图集》言其“城墙已倒塌,平面行状不详。城墙基宽4.5米,城内有隔墙两道,西侧有房屋遗迹,地表散见绳纹灰陶片及碎砖等”[8]253。根据《文物地图集》所标示的城湾一号城位置,
我们于2024年4月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城址一处,北部有墙体残存,夯层明晰,厚18厘米左右,共三段30余米,但墙基轮廓长度超过150米;其以北地势较低,以南较高,南侧当为城体;
西墙、南墙颓圮不存。联系《图经》所载比较之,其一,此城西南距沙州古城直线距离20公里,若考虑到沿途河津等所致迂曲度,则里程与《图经》所载四十唐里(21.5公里)基本相符。其二,此城北墙基长150米左右,东西墙基本颓尽,则不知原长,若以等边计之,则边长600米,与《图经》所载周长750米(150步)仍有150米之差。然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瓜州地区所见大中型汉晋古城(边长百米以上者),大多数因南北向河流之影响,建城为长方形,南北长于东西,尤如近者之沙州古城(敦煌县、郡)、寿昌古城(龙勒县)、戴家墩古城[8]253,260、城湾三号古城(见下文)等皆如此,则此城大概率亦南北长于东西,则其周长当更在600以上,极有可能为700余米。其三,《图经》言唐代时效谷城“北面有颓基数十步”,于今大约不足百米,而此城北墙残30余米,基本与《图经》所言效谷城残存相符。其四,城湾一号城较戴家墩、五圣宫古城来说,更加靠南,虽不在敦煌通往悬泉置的直道之上,但距离不远。因此结合以上分析,今城湾一号古城,极有可能为汉代效谷县城遗址,其于东汉末曾毁于战火,至魏晋时又重新修复利用,直至北朝以后方废弃,至唐代时颓废严重,止余北部,大抵宋元以后未加修复,故残存至今。
再者是城湾三号古城,《文物地图集》言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2米、东西宽84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3.4米,残高2米,夯层厚0.1—0.12米。只存部分残墙,门址已不可辨。城内有房屋遗址,地面散见绳纹陶片和碎砖块等”[8]253。三号城距沙州古城的里程与一号城一致,然其南北墙仅有一号城之一半多长,周长370米,仅《图经》所载之一半,显然规模较小,并非效谷县城址。而其既为汉代古城,又在一号城之南附近,或为效谷县下某乡之城。张俊民先生据敦煌汉简与悬泉汉简考证,效谷县有西乡、安乐乡、鱼离乡三乡[11],然不知其所在,则三号古城当为其一,待证。
(二)北碱滩—大疙瘩梁古城
北碱滩古城与大疙瘩梁古城皆在城湾诸城东南,据《文物地图集》介绍,此二城皆在莫高镇新店台村北3公里处,即在城湾诸城东南约6公里余。北碱滩古城为汉晋城址,“东西长32米、南北宽23.5米,面积约750余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5.5米、残高1米,夯层厚0.12—0.14米。南墙开门。城内有灰层和绳纹灰陶片”[8]259。大疙瘩梁古城为汉代城址,“东西长65米、南北宽56米。城墙黄土夯筑,基宽6米、残高1米,西墙辟门。周围散见绳纹灰陶片”[8]253。显然,此二城皆规模甚小,远不及县城大小。而相较之下,大疙瘩梁古城面积为北碱滩之四倍,其又在效谷县(城湾一号古城)东南约14汉里之地,或为效谷县之某亭或某驿置,见后文论。
以上,结合敦煌写本地志与最新文物考古资料,本文对敦煌东部相关汉晋城址又进行了分析,对先贤关于汉代效谷县城所在的相关观点进行了逐一辩证,最终认为汉晋时期的效谷县城当为今敦煌市沙州古城东北直线20公里的墩湾一号古城。
三、时辰与里程:遮要置与要泉亭位置考
敦煌汉简与悬泉汉简多载有效谷县下的诸置、诸亭名称,然其具体所在多不确定。今敦煌市区以东至悬泉置以西,除上文提到的五圣宫、城湾等古城群外,又有诸多古城,其对于考证效谷县部分置、亭位置有重要作用。
(一)遮要置的位置
悬泉汉简关于“效谷遮要置”“遮要置”“遮要”“遮要、悬泉置”的记载甚多,今既知其属效谷县,在悬泉置以西,然不载其具体所在。李并成先生认为遮要置在上文提到的大疙瘩梁古城[12],但未进行深入分析,今可结合敦煌以东的城址遗存与悬泉汉简相关记载进行再论证。
首先,遮要置之名“遮要”,即遮挡要道之意。《史记》集解引桓谭《新论》曰:
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13]。
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14]。另王莽时改定襄郡骆县为遮要县[7]1620,据《谭图》标示,骆县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南,其向西扼守黄河渡口,向南隔长城与山西偏关相望[15],确为“遮要”之处。因而效谷遮要置之“遮要”,当正为此意,今可根据其位置之要考证所在。
再者,敦煌出土汉简不载遮要置的具体位置,然有相关的间接性描述,如悬泉汉简Ⅰ90DXT0112③:97+91载:
1.西檄一,诣大守府,印曰王广。本始五年闰月戊戌日入时,县泉御田受鱼离御宪,到人定时付遮[要]……(A)
书到,日中时付遮要。(B)
此简正面记录悬泉御田于日入时收到东部广至鱼离置送来的檄书,于人定时交付予遮要置卒(“遮”后不识,依文意及背面记载,当为遮要置之卒人),背面记载遮要置卒于次日日中,将檄书送至遮要置。日入至人定凡三时③,此当檄书在悬泉置停留、受记录、等待接受任务人员的时间,悬泉汉简载文书送至悬泉置,有“即时”交付下于下一站者,有中间停留一时至数时不等者,大抵与送信人员的调配有关,人员充足或衔接恰巧,则可即时交付,若逢人员不足或衔接不恰,则需等待一至数时。而于人定时将檄书交付予在悬泉置的遮要置卒,于次日日中送至遮要置,自人定始,经夜半、鸡鸣、辰时、平旦、日出、蚤时、食时、日未中,乃至日中,凡经九时,如此若知每时的通行里程,便可知悬泉置至遮要置的里程。而据居延汉简记载,居延地区一般遵循“一时十里”的步行通行标准④,敦煌当亦然。然简文言“县泉御田”“鱼离御宪”,却不知受信的遮要置卒人是否为御者,若非御者,以步行一时十里计之,遮要置卒持檄书行90汉里乃至遮要置,即遮要置在悬泉置以西90汉里,即今37.4公里处;若为御车而行,则九时所行里程当远大于步行之90汉里。按传信所驾车,当以轻便疾速为主,然河西汉简并不言驾车的行驶速度,今再查悬泉汉简载:
2.入西蒲封书一封,敦煌宜禾都尉印,诣府。/建平三年正月己酉日餔□□/遣御朱意行,夜……付□/(Ⅰ90DXT0112①:26)
此乃宜禾都尉发往敦煌太守府之文书,虽下部残断,然据简文可知,其当于日餔时,遣御朱意(驾车)发自悬泉置,至夜某时(“夜”后有字不可识)乃至下一站(即遮要置)。按以“夜”字为首字之时称,悬泉汉简见有“夜食”“夜少半”“夜几半”“夜半”等多种,然“夜食”与“夜半”常见,其他极少见⑤,则此处“夜□”,当为“夜食”或“夜半”,今再仔细观察原简,“夜”后一字“[XCW5-4.TIF;P]”,末画并非“丨”,而为横画类[16],故此字更有可能为“食”,即于日餔时自悬泉置驾车至遮要置,不需经夜,大约至夜食时便可到达,此间经下餔、日入、昏时至夜食,凡经四时,此与简1所用九时差之过半。据此明显可见,简1所言遮要卒自悬泉置至遮要置,当为步行,行九时乃到;简2所言悬泉御朱意自悬泉置驾车至遮要置,行四时已到。是以可知:一者,遮要置与悬泉置相距大约90汉里(37.4公里);二者,步行90汉里,驾车四时可到,即驾车每时22.5汉里,为步速2.25倍。今观《汉书·武五子传》载昌邑王刘贺自封邑应诏入京:
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7]2764。
日中至晡时,中经日失之时,即仅费二时,行135汉里(56公里),则一时行67.5汉里(28公里),此已是汉简所言步行常速6.7倍有余、车行常速3倍整,《汉书》既言“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即乃轻车行驶之极速也。因此结合上述速度与里程,遮要置当位于悬泉置以西90汉里左右(37.4公里)的地方。
而今在敦煌以东、悬泉置以西符合以上二特征的,恰有上文提到的北碱滩古城与大疙瘩梁古城,二者俱在今新店台村以北3公里处,东距悬泉置38公里(约92汉里),并皆在敦煌通往悬泉置的笔直道路上。而二城之规模,北碱滩古城“东西长32米、南北宽23.5米”,大疙瘩梁古城“东西长65米、南北宽56米”,后者边长正好是前者二倍,面积是其四倍。今参考悬泉置遗址规模,其主体坞院为边长50米的正方形,南侧紧贴两个并列的马厩,东西总长39米,南北宽14.5米[17],而大疙瘩梁古城之长宽,均略大于悬泉置主体坞院,仅从规模上来看,大疙瘩梁古城与悬泉置遗址更加相仿,更有可能为遮要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悬泉置遗址坞墙与寻常古城墙的建造方式、墙基规格差别巨大。悬泉置遗址“墙基宽1.5—2米、残高0.8米。用0.48×0.28×0.2米的土坯砌筑,墙内外抹草拌泥,并涂白色。东北和西南转角处筑角楼,正方形,基底7×7、残高1米。筑法与坞墙同。坞院内沿坞墙四周均有房屋建筑,共27间”[17]。即可知悬泉置为砌筑而非夯筑,墙体又薄,而大疙瘩梁古城墙基厚达6米,是悬泉置墙的3—4倍,又为夯筑,且无角楼及院内之房屋,以此观之,似非置之规格。或许遮要置遮于要道,兼有防卫重责,故建有坚城;然内中并无房址,因此其是否为厩置,以及是否为遮要置,仍不可确,有待考古发现验证。
(二)要泉亭的位置
遮要置下辖有要泉亭,悬泉汉简ⅡT0112②:105载:
3.□/遮要要泉亭和北通冥安、渊泉□/
按要泉亭既属遮要置所辖,按理其当临近遮要置,而已知遮要置在敦煌以东,悬泉置、冥安、渊泉以西的位置,若要泉亭在遮要置之邻,则简文应言要泉亭“东通”冥安、渊泉,而非“北通”,故简3既言要泉亭北通冥安、渊泉者,则要泉亭在地理位置上,较之遮要、悬泉、冥安、渊泉等,更在偏南的之处。《文物地图集》载敦煌市区东南、莫高窟南2公里处有成城湾古城,为汉晋城址,“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4.8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夯土墙宽4.2米、残高2米。门向东开,城内散布有陶片”[8]259。而如今此处仅存宋代成城湾堡子,边长10余米,前者当已堙灭,或为后者所覆。从城址规模来看,其与遮要置、悬泉置主体大小相仿,而其既属遮要置者,即为邮传之亭,但亦与大疙瘩梁古城一样,为夯筑城址而非悬泉置式的坞堡,这也许同样因为要泉亭处在三危山口,扼守要道,故兼有候望防御之能。“要泉亭”之名“要泉”,从字面意思看,当为要道(要害)之泉,或河泉之腰(要)的意思。而成城湾古城正在大泉河岸之上,大泉河唐代称宕泉,其向北流经莫高窟,敦煌写本S.5448《敦煌录》载:
州南有莫高窟,去州二十五里,中过石碛带山坡,至彼斗下谷中。其东即三危山,西即鸣砂(沙)山,中有自南流水,名之宕泉[3]302。
此流向与今时一致,虽不知汉代其名,宕泉当亦在,故其旁亭障称“要泉”者,甚合情理。因此,从成城湾古城的南北交通方位其所临山水之要来看,其极有可能为汉代遮要置所辖之要泉亭。
综上所考,本文基本确认了以下几点结论:其一,结合出土敦煌乡土志记载,通过对最新考古文物资料关于敦煌市区东北诸城址信息的分析比对可知,汉代效谷县城当在今沙州古城东北20公里余的城湾一号古城,而非前贤所认为的三个锅桩、五圣宫、墩墩湾等古城。其二,以悬泉汉简所载悬泉置至遮要置通行时辰数为基础,结合居延汉简所言“一时十里”的步行传信速度,在此基础上对比悬泉置的坞院规模大小,可以推算出效谷遮要置在今悬泉置以西38公里(92汉里)的大疙瘩梁古城,李并成先生所言即是。另遮要置下属的要泉亭,当在今莫高窟以南、大泉河岸的成城湾古城附近。
【注释】
① 文字来源于《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数据库官网。另《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标示其为汉晋城址,然描述其在黄渠镇戴家墩村西1.2公里,“南北长56米、东西宽48米。城墙黄土夯筑,基宽6.7米、残高2.2米,夯层厚0.18-0.2米。南墙开门。地表散布有少量陶片。”今查卫星地图,戴家墩以西1.2公里处并无边长50米左右的城址,则地图集描述当有窜误,而《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描述规模正符合,即是。
② 酒泉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化教育局,《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况》,内部参考资料,1973年,第100页。
③ 秦汉一日十六时制,自日入始,经昏时、夜食至人定凡三时。依方家所考,一日夜十六时,一时即今90分钟,日入即日落之时,约今18:00-19:30,人定在夜半之前,约今22:30-0:00,自日入至人定,经三时,约今4.5小时。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④ 如居延旧简133·23载:“……界中八十里,书定,行九时,留迟一时,解何?”即九时行八十里,晚一时。又居延新简EPS4T2:8A载:“一日一夜当行百六十里”,秦汉十六时制,则一时行十里。例多见之,即有十里一时之常制。而此为步行传信之常速,换算成如今速度,即1.5小时行4.16公里,则时速为2.77公里,属正常脚力。
⑤ 据郝树声、张德芳先生统计,悬泉汉简所见“夜”字开头的时称,有“夜食”“夜少半”“夜几半”“夜半”“夜未半”“夜且半”六种,最多见者为“夜食”“夜半”,分别为54与23次,“夜少半”“夜未半”“夜且半”皆仅1次,“夜几半”3次,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第99-100页。
【参考文献】
[1] 梁尉英.汉代效谷城考[J].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282-283.
[2] 李并成.汉敦煌郡效谷县城考[J].敦煌学辑刊,1991(1):57-62.
[3]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14.
[4]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15.
[5] 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J].西北大学学报,1980(4):34-41.
[6] 吴礽骧.河西汉代驿道与沿线古城小考[C]//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200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6-357.
[7]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966.
[8]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260.
[9] 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敦煌市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39.
[10]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上)[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194.
[11] 张俊民.悬泉汉简:制度与社会[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21:127-134.
[12] 李并成.汉敦煌郡境内置、骑置、驿等位置考[J].敦煌研究,2011(3):70-77.
[1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6:2604.
[14]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2.
[15]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7-18.
[16] 甘肃简牍博物馆.悬泉汉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9:420.
[17] 何双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5):6-8.
[责任编辑:王作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21VJXT002);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出土简牍与汉代敦煌社会制度专题研究”(2023lzujbkyxs008)
【作者简介】陈晶晶(1995-),男,甘肃静宁人,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历史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