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礼俗在农村文化礼堂中的传承探究
2024-10-02杜晓霞
农村文化礼堂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阵地,对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文化礼堂在硬件、软件等方面日臻完善,但同时存在文化活动同质化严重、传统礼俗活动传承性不足等问题。当前,应通过加强对传统礼俗的学术研究,提升文化礼堂中传统礼俗活动的质量,重塑传统礼俗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所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是乡村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着手建设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礼堂,目的在于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并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阵地,对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日常交流的大客厅、文娱活动的大舞台、传播文明的新桥梁、弘扬优良传统的新阵地。
礼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传承和发扬礼俗文化,有利于加深村民对礼俗文化的认识,延续乡村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一、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现状
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 511家,并实现了500人以上的行政村的全覆盖。为了规范、指导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浙江省从文化礼堂的选址、规模、布局、建筑设计、运行管理、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标准,提高了文化礼堂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了文化礼堂的有效运转。为了拓展使用功能,各地文化礼堂积极探索“礼堂+文旅”“礼堂+文艺”“礼堂+非遗”“礼堂+创客”等模式,通过多元化、创新性的融合,提升了文化礼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了凸显文化礼堂的特色,各地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传统,纷纷打造“古韵”“墨香”“红色”“活力”等主题鲜明的文化礼堂,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为了激发活力,确保大门常开、活动常态、群众常来,各地文化礼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尽显乡村的“颜值”和“气质”。随着文化礼堂建设的持续推进,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活动同质化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最关键的是继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仅仅简单模仿和机械复制。当前,虽然各地文化礼堂力争打造“一村一品”“一堂一色”,但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部分策划人员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不足,导致其策划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经常出现相互借鉴、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活动看似多种多样,但鲜有自己的特色,本质上是大同小异的。另外,大多数文化活动只是片面地、机械地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来,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展现,也没有真正理解和传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新,难以实现“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二)传统礼俗活动传承性不足
我国的传统礼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在维护社会秩序、凝聚民心、规范个人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当前文化礼堂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中,一方面,传统礼俗活动日趋减少;另一方面,有的礼俗活动中的仪式仪轨等有待考究和商榷,表现形式也需要在传承中加以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并需要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提高村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传统礼俗的内涵和价值
(一)传统礼俗的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体现了中国社会对礼仪的重视和崇尚。何谓“礼俗”?礼即礼仪,俗即习俗、风俗,从起源上看,礼起源于俗,但礼又不同于俗。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是纷繁复杂的;而礼则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是规整严密的。从发展过程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剥离出来,但民俗始终是礼制生存与推行的基础。从文化习得上看,礼和俗是一体同构的,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正所谓“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俗突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与结构。综上所述,礼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语义概括,不仅体现了礼仪和风俗的结合,更突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与结构特点,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或社会规范,它通过一定的礼节和仪式来表现,人们依礼而行,循俗而做。
(二)传统礼俗的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礼俗的多样性,礼俗是人类生活习惯的综合,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时间维度来看,礼俗包括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人生礼仪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重要年龄段所举行的特有仪式,又称生命礼仪,如诞生、成年、婚礼、寿诞、葬礼等生命中重要时刻的习俗。从社交维度来看,礼俗包括社交庆典,如傣族泼水节、畲族“三月三”节日等,是人们为了集体欢聚、相互交往而周期性举办的习俗活动。另外,还包括原始信仰,如某些民族的祭祀活动。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礼俗的价值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称为中国社会,根源即在于固有的文化传统——礼俗。礼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成果。礼俗不仅关乎个人的行为举止,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命脉,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也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传承和守护礼俗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礼俗在农村文化礼堂中的传承措施
传统礼俗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时代价值,当前,如何通过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平台继承与发扬传统礼俗已成为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探究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传承之路。
(一)加强学术研究,传承优秀古礼文化
许多记载传统礼俗的文献较为晦涩难懂,加大了其传承的难度。笔者认为,延续优秀传统礼俗的前提条件是开展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优秀古礼复原。首先,基于历代礼学文献梳理出传统礼俗的历史发展脉络,厘清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展开研究,纵向研究主要关注优秀礼俗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呈现礼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轨迹。横向研究则聚焦优秀礼俗在不同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展示礼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对优秀古代礼仪进行复原和再现,为人们呈现更加生动、直观和准确的古代礼仪现场,从而让人们直观感受古代优秀礼仪文化,体验古代礼仪魅力。再次,发动乡村中的乡贤能人和行家里手对学术研究和优秀古礼复原的成果进行联合考证,乡贤能人和行家里手是乡村文化的内生性力量,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参与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和优秀古礼复原的准确性和落地性。通过联合考证,可以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相结合,推动优秀古礼在乡村的复原与传承,同时有助于培养乡村人才,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二)通过文化礼堂弘扬家礼文化
在乡村社会中,家礼扮演着维系社会秩序与强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角色。家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家礼,又称家仪、吉凶礼,包括冠礼、笄礼、婚礼、丧礼、祭礼等,是与家族相关的风俗礼仪,主要展现族人在成年、婚姻、丧葬、祭祀等重要活动中的仪礼仪轨。
通过文化礼堂这一平台,可以定期举办与家礼相关的仪礼、讲座、研讨会和相关体验活动,延续中国传统家礼文化,将家礼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具体来说,文化礼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传播家礼文化:
1.开展礼仪体验活动
定期开展家礼实践活动,如每年适时在文化礼堂举行冠笄之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冠笄之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成人礼仪。冠礼的仪礼程序有迎宾、就位、开礼、一加、二加、醮子、答谢和礼成等,各程序都蕴含着丰富的仪轨和象征意义。笄礼的礼仪程序大致和冠礼相同。村民们通过体验家礼的仪礼仪轨,感受家礼文化的魅力,进而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2.举办讲座和研讨会
邀请专家学者或乡贤能人,就家礼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讲解交流,加深村民对家礼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村民可以将所学到的家礼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家庭和谐、社会文明进步。
3.展示家礼文化
在文化礼堂内设置家礼文化展览专区,展示与家礼相关的图片、文物、书籍、古礼复原视频、家礼现代演绎等,让村民在参观中了解家礼的发展历程、仪礼仪轨和文化内涵,激发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三)通过文化礼堂传承礼仪习俗
文化礼堂作为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俗的重要场所,由于其空间开敞、功能齐备、设备齐全,尤其适合开展岁时节令等集体性礼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村民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岁时节令的重要时刻,文化礼堂可以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礼俗活动。例如:春节期间,可以举办春联书写、剪纸、传统年夜饭制作等体验活动,让人们感受新年的喜悦和家庭的温暖;清明节时,可以组织扫墓祭祖的仪式,让人们缅怀先人,也可以开展踏青郊游活动,让人们享受春天的美好;端午节,则可以举办龙舟赛、粽子制作等活动,以纪念屈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秋节,则可以组织赏月晚会、月饼制作和品尝活动,弘扬家庭团圆和和谐美好的价值观。通过举行礼俗类活动,文化礼堂不仅能成为人们了解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还能增强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