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实践

2024-10-02徐锦

牡丹 2024年16期

豫剧作为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具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豫剧的展示舞台在当下发生了变化,面临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聚焦豫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实践,梳理豫剧艺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传统表现与传播方式,探讨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阐述豫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结合豫剧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实践,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豫剧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推动豫剧艺术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豫剧艺术概述

(一)豫剧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1.豫剧艺术的发展

豫剧又名靠山吼、土梆戏、河南高调、河南梆子。豫剧之名,起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才普遍使用。在清代中后期,河南梆子戏逐渐开始兴盛,并成为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豫剧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兴盛期,也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低潮期,进入21世纪以来,豫剧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豫剧一度面临“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到农村演出多,到城市演出少”“到农村包场的多,到城市卖票的少”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豫剧从业人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满足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2.豫剧艺术的特点

豫剧唱腔上,旋律优美,韵味十足;表演上,演员身段、手势和眼神的运用,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题材上,涵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代生活等内容,贴近民众生活。豫剧的语言通俗质朴,充满乡土气息,容易引起受众共鸣。豫剧的伴奏乐器丰富多样,包括板胡、二胡、锣鼓等,为表演增添了强烈的节奏感和氛围感。正是这种独特之处,使得豫剧在戏曲艺术的广袤天地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

(二)豫剧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

1.表现形式

在表现形式方面,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引人注目。其唱腔丰富多变,表演注重动作的精准与细腻,豫剧演员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例如,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穆桂英的英姿飒爽通过刚健有力的动作得以展现。演员通过精湛的唱功和精准的动作,将情感融入戏曲表演,使观众陶醉其中。

2.传播方式

早期豫剧主要依靠乡间庙会、集市的露天舞台进行表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进入城市的茶园、戏楼,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此外,戏班的流动演出、民间的口口相传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借助这些传播途径,豫剧的故事和唱段得以在百姓中广泛流传,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共同构成豫剧艺术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底蕴,使其植根人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新媒体及其对豫剧艺术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第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通过网络传播,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与豫剧艺术相关的新闻、演出资讯等最新动态瞬间传递给全球用户,第一时间被大众知晓。

第二,用户参与的互动性。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豫剧艺术家、剧团以及其他观众进行交流。这种互动能够激发观众了解和学习豫剧的兴趣,促进豫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内容呈现的多样性。除图文等形式外,豫剧艺术内容还能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例如,以精彩豫剧片段制作的短视频,或者进行线上直播演出,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直观的观赏体验。

第四,内容传播的广泛性。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只要有网络覆盖,人们就能接触到豫剧艺术。这为豫剧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使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

第五,新媒体平台具备的数据分析功能,将用户画像具象化,能够帮助精准定位豫剧艺术受众的需求。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分析,可以使豫剧创作和推广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受众的口味,提升豫剧艺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体给豫剧艺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方面

首先,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豫剧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豫剧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世界各地的民众都有机会接触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其次,新媒体为豫剧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与豫剧艺术家进行交流,反馈意见,促进豫剧艺术的创新。

2.挑战方面

首先,信息的海量和快速更新,使得豫剧艺术容易被淹没在众多内容之中,传播内容需要更加突出和有特色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网络上传播度较高的戏曲视频片段,多以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呈现,如《锁麟囊》中的绿珠坠楼、折子戏《打棍出箱》等。其次,多种新媒体形式的涌现对豫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以李树建为代表的一大批豫剧领军人物、梅花奖获得者、知名演员等为豫剧剧目创作和宣传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影视明星相比,豫剧表演艺术家在知名度、粉丝数量以及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所能带动的市场资源也相对有限。

此外,随着受众的审美需求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如何在创新中不丢失豫剧的本质和韵味,同时又能吸引观众,也是一个难题。豫剧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三、豫剧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

(一)内容创新

1.题材的拓展与更新

一方面,将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热点话题融入豫剧,如年轻人的创业奋斗、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等。以年轻人的创业为例,通过豫剧的表现形式,展现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坚持与挫折,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例如:展现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心路历程的现代豫剧《都市阳光》;以父子两代人守护和治理黄河为主线,展现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作用的《大河安澜》等。另一方面,关于历史题材也有新的挖掘角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创作聚焦于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憧憬,同样能够引发观众共情。

2.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豫剧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在题材上十分丰富,涵盖了各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能够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许多经典剧目所传达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如豫剧名家李树建推出的“忠孝节义”四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概括,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此外,豫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在现代社会,豫剧依然发挥着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形式创新

1.舞台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豫剧艺术在当代发展中,舞台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艺术魅力。例如,首部采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拍摄制作的豫剧《七品芝麻官》,于2023年9月在郑州发布。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元”用VR技术重新打造这部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典戏剧,运用计算机图形系统技术进行三维空间合成,真实还原了600年前的浚县古县衙,使豫剧更加形象化,拓展了戏剧传播的新方式。而且,VR技术还能让演员与虚拟角色或物体进行互动,为表演增添奇幻色彩。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豫剧的表现形式,还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

新媒体技术为豫剧舞台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背景效果。例如,通过高清投影可以展现逼真的自然景观,如壮丽的山川、宁静的田园,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增强故事的氛围感。在豫剧舞台场景转换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需要依靠复杂的道具和人力来完成的场景转换,现在只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实现瞬间切换,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流畅性和节奏感。此外,新媒体技术还使豫剧舞台光影效果的运用更加灵活。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营造出神秘、悲伤、欢快等不同的氛围,强化角色的情感表达。如在表现悲剧情节时,运用暗淡的光影突出角色内心的痛苦。

2.豫剧艺术线上演出形式的探索

在新媒体时代,直播成为豫剧艺术线上演出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各大直播平台,豫剧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观众实时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演员与观众还能在线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比如,观众在线上观看豫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弹幕的形式实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演员也能够在演出间隙回应观众的提问和支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豫剧文化。

此外,线上豫剧还出现了“云剧场”的形式。将不同的豫剧剧目整合在一个线上平台,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点播观看。2024年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腾讯共同发起主题为“当科技遇见戏曲之美——甲辰龙年小年夜戏曲焕新”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超700万人在线观看。直播期间借助人工智能、6DoF等数字技术,近50部经典剧目以全新样貌,展现科技助力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教学和科普,并推动戏曲文化面向大众层面的创新传播,拉近了戏曲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

这些线上演出形式的探索,为豫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豫剧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实践

(一)成功案例分析

在豫剧艺术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实践中,有不少成功案例值得分析。以豫剧《朝阳沟》的线上直播为例,其吸引了大量观众。通过线上平台的广泛传播,突破了传统剧场的座位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直播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与线上互动环节相结合,观众可以实时留言、点赞,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留住了更多观众;豫剧名家李树建开通个人抖音账号“豫剧人李树建”,通过在直播间进行表演以及邀请老艺术家参与直播等形式,吸引了抖音平台上的众多用户,并收获了大量的互动反馈,实现了传播的裂变;有着豫剧“马连良”之称的刘忠河的直播间,人数长期居高不下,观众们积极评论交流,使得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95后”豫剧演员、豫剧大师马金凤的亲传弟子谢彦巧,在抖音上开展“学院派”戏曲直播,边唱边讲,与观众频繁互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实现了传播的裂变;“00后”豫剧演员聂玉芳,通过抖音直播记录台前幕后,结合汉服元素展示,在普及豫剧知识的同时,精彩演绎《白蛇传》《大祭桩》《抬花轿》等经典唱段,与观众实时交流,大大提升了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也加强了互动反馈,实现了裂变传播。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创新形式、精准定位受众、加强互动,豫剧艺术就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实践中的问题

1.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

新媒体时代,高质量的音视频制作和传播至关重要。然而,一些经典豫剧影音资料受早期拍摄、剪辑等方面技术水平的影响,将其直接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可能导致线上呈现效果不佳。例如,一些资料的网络视频画质粗糙、声音不清晰,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和技术更新换代快,也让豫剧在适应上显得力不从心。比如,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新兴技术在豫剧演出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案例和经验。

2.复合型人才不足

在人才方面,目前行业内既缺乏精通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人才,又缺少能够将豫剧与新媒体有效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豫剧演员和创作者大多专注于舞台表演和传统创作,对新媒体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

一方面,懂新媒体技术的人员可能对豫剧艺术的内涵和特点理解不深,难以在技术应用中充分展现豫剧的魅力。另一方面,豫剧领域自身培养的人才在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短板。此外,由于豫剧行业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尚不成熟,难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而且,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激烈,豫剧在人才吸引方面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巨大压力。

(三)相关建议

豫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实践中,技术和人才问题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1.技术方面

首先,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对早期经典豫剧影音资料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优化,提高线上呈现的质量,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例如,厦门大学-爱奇艺电影修复联合实验室对1958年江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豫剧戏曲片《穆桂英挂帅》原始影片进行了全自动划痕修复和人工数字修复,并举办全国首映仪式。其次,积极探索VR、AR等新兴技术在豫剧演出中的应用,组织相关的技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其他成功案例的经验,逐步积累并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如豫剧名家李树建的沉浸式小剧场戏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等演出,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故事的魅力,引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2.人才方面

一方面,邀请新媒体技术专家为豫剧演员和创作者开展培训,提升他们对新媒体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豫剧领域的人才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此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既懂豫剧又精通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豫剧新媒体创作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才关注和参与,增强豫剧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逐步解决豫剧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豫剧发展,更要贴近时代,贴近受众,深刻理解党的文艺方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文艺最大能量。期待通过新媒体的助力,培养既懂豫剧又精通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豫剧在新媒体平台的制作与传播水平。加大对豫剧创新的投入,鼓励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新作品,使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