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句径表达功能 提升写作思辨力量

2024-10-01梁天钧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0期

[摘要]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融合的深化,思辨能力已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写作思辨力?运用句径来承载写作思维的表达功能,以文句支架的形式优化思维外现,借助语言建构来达成写作思辨力的提升。以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为例,探析运用“顺承”“诠释”“维度”“让步”四种句径作为提升写作思辨力的支点,助力考生写作实现“高品质思维”到“高品质语言”的转化。

[关键词]“三新”;句径;思辨力;高考作文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省级课题“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思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23ZQJK098)。

[作者简介]梁天钧(1980),男,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作文写作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志码]A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深度融合背景下,十分重视思辨能力考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评析中明确指出:“考查思辨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试题增加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能力”即理性思考辨别的能力,是面对纷繁信息实现去粗存精和重新整合创造生成的能力。 “思辨作文”讲究写作时思维定位的准度、联想拓展的宽度、探究表达的深度、语言表达的适度,体现“求真”的价值追求。“径”,《广雅》释为“径,过也”,有方向的指向与过程的指引之意。“句径”就是指写成某个文句的思维方向或思维过程的路径。借助句径提升写作思辨力,以具有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特点的句子来提升思考辨析的能力。

下面以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为例,探析如何利用句径的表达功能,提升写作的思辨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以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为情境,聚焦借助科技强大的搜索功能来得到答案这一现象。用问句“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引入“答案与问题”这组核心概念。题目给考生创造了开放的思考维度,“答案与问题”的核心概念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一、“顺承”句径彰显观点定调思维

“定调”,于全文而言是指提出全文中心句;于局部而言是在文章其他位置表明作者态度,定调是思辨力积蓄的基础。顺承句径有着衔接表意的功能,能承接前文的蓄势与后文的观点,同时以过渡词为标志把语句的表意重心后移,是彰显观点与确定基调的有力抓手。

对于“答案与问题”这个作文主题,以《善假于“技”答新“问”,智慧以“答”求进步》为标题,文章可以这样定调:

在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影响着人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赋能,让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非也!人类的发展就是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进程,所谓“旧问已得答案,新问随之而生”。故而,我们应善假于“技”答新“问”,智慧以“答”求进步。

文段对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后,先回答“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之问,然后用“故而”这个表承接前因的关联词承上启下,后移语意的重心,突出要善用科技之能来解决问题,并在寻求答案中发挥智慧,从而避免科技依赖带来的思维惰性,以求得更大的进步。如此定调,基调明确,观点明晰。

在句径视域中,带有衔接性质的词语是顺承句径的标志,有“于我言之”“在我看来”“有鉴于此”等表态词语的直接呈现观点的句径;有即使……也、虽然……但是……、尽管……可是、却、然而等表转折语义的句径;也有故而、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那么等表因果关系的句径。

顺承句径牵引着观点定调思维的行进,其中具有标志性的词语能以直观化的形式彰显定调与观点,适合置于文章的第1段末尾,以增加文章的“起”势,体现文章首段的基调生成价值,让人迅速把握文章观点。明确的观点定调是优质表达的逻辑起点,是表达张力的源点,是深刻地体现思辨力量的基础。

二、“诠释”句径优化内涵阐述思维

在高考作文这样预定主题或话题的竞技式写作中,对材料的核心主题或核心话题作必要的内涵诠释,能增加议论深刻度,从而制造比较优势。孙绍振认为:“如果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有起码的定义的自觉,就不至于造成相邻概念的反复错位,交叉概念叠床架屋了。”[1]用诠释句径对核心主题进行内涵本质的定义,提升主题的独立性和清晰度,能呈现作者思维的深刻性,为思考辨别蓄势。运用诠释句径,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思考核心主题的本质,增加思维的深刻度和分析的明确度。例如:

从本质而言,机器是人手的延伸,人工智能是人思维在外物的模拟和拓展。技术加快答案的得到乃技术之效,同时技术促进新问题的出现也是技术的积极触发点。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赋予了人们向未知世界开拓的新能力。而对未知问题葆有对答案探索的好奇和热情,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人,正是在寻找新问题的答案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文段对人工智能、答案、新问题等概念的内涵以诠释句径进行定义与分析,显示了这些关键概念的内涵,体现了作文就题而论的精准度和本质认识的深刻度。“诠释”句径的运用,有“……者,……也”“……者也,……”“……乃……”的文言判断,也有“……是……”的现代汉语判断,古今相映,表达灵动。拆字句径也是诠释思维的一种重要句径形式,如“人工智能”运用拆字句径“人工智能,人工创造之智能。人工者,人力所制造也;智能者,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方面的智慧与能力。”拆字句径如运用得当,能产生一种解而构之的新面貌,体现作者独辟蹊径的独特见解。

“明确概念是逻辑思维重要的一步。”[2]诠释句径的运用能深化核心主题内涵的阐释,使核心主题独立、明确、清晰。诠释思维可作为文章“承”的部分,对文章首段的“起”进行深化,展示思维的衔接和行进严密。对作文主题的概念或话题进行诠释,有助于考生在行文中提升精准立论和深化论说的思辨能力。

三、“维度”句径拓展内容关联思维

“维度”在思考中具有纵向的贯穿和横向的关联作用,能给思维锚定关联的思考点,从而拓宽和加强表达的关联度和严密度,在整体上提升思辨的力量。常见的维度有“时间纵向维度”“横向关联维度”“价值探究维度”“措施行为维度”等,维度思维由其相关的标志词以句径的形式展现。“鉴古观今,揆诸当下,放眼未来”是“时间纵向维度”句径的标志词;“环顾寰宇,看我华夏,驻目社会”能引导“横向关联维度”的行进;“能……”“可带来……”“促进……”“无益于……”等句径标志,引导“价值探究维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化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从思想理念、判断识别、主动作为等方面深化“措施行为维度”。以“措施行为维度”为例:

技术的进步为人们认知力和实践力的提升创造条件。所谓善假于物,面对技术,在思想上,我们要运用脑髓,确守人主体地位的理念,运用技术来提升人的内质力。面对科技以超高速搜索能力得到的海量答案,我们除了“为我所需”“为我所有”,更应放出眼光去判断识别,注重辨别、萃取和创造,实现“为我所用”,为解决新问题积蓄认知力和实践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们要主动作为,能动自主地借力技术,思维明亮地辨别和“拿来”答案,技术才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复杂问题,这也应是科技浪潮之下青年人应有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文段中,承载“措施行为维度”的句径,引导考生思考理念、眼光、行为等多层次的内容,从抽象的思想到具象的行动,由虚到实,以符合事理逻辑发展特点的方式,为考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清晰地展现人们借助科技赋能去解决问题应有的思想、辨别和行为,展现了思维行进的清晰度,提升了写作的思辨力。

维度句径从多层面多角度给思维的拓展提供了方向,而维度的多样性也为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创造了可能,在推进思维有效行进的同时,拓展了考生思维的关联性,以提升考生写作的维度视野品质。

四、“让步”句径强化驳立辨析思维

“让步”句径是驳立思维的一种表现,在“让”中以“内收”的形式为思维的展开和观点的强化蓄力。先“让”后“破”,先“驳”后“立”,体现驳立思维的路径。驳立思维先展示对方观点,甚至展示对方观点的某种“合理性”,然后以这个观点为靶点进行审视辨析,在辨析和驳论中强化己方观点的合理性,从“假”中求“真”,在“破”中确“立”,使表达具有雄辩之力。如:

如今,科技赋能拓宽和提升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和认知能力,或许有人会说“互联网、人工智能已快速帮助人们找到无数问题的答案,依趋势,人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此言过矣!固然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获得了信息共享,人工智能以人类思维延伸的形式助力人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快地得到答案。而更需明白的是,技术赋能在加快获得答案速度的同时,更扩大着人们的认知边界,增加触碰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继而让人们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面对新问题。由此观之,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得到答案只是探索路上的一个节点而已,面对和解决更多新的问题才是人类探索的实情。庄子言“知也无涯”,诚哉斯言!

文段用“或许有人会说”引出“人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这个要“驳”的观点,用让步思维的标志词“固然”展示这个观点存在的表面合理性。然后分析科技的发展对扩大认知边界和认知能力的作用,带来人们将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面对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文段在“破”中确“立”,进一步巩固己方“面对和解决更多新的问题才是人类探索的实情”的观点,在欲抑先扬、欲破先立中蓄势,最终旗帜鲜明地彰显自己观点。在考虑对方和己方的全面思考中,在拓展的宽度、表达的深度和语言的适度上都体现了深刻的思辨力。让步句径把读者感受纳入写作考虑要素,让读者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深刻的共情,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表意方向,进而对作者观点产生认同。

句径作为思维的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思维表达更合理,使思维品质更优化。善用句径能在写作中帮助学生弥补词句和思维路径等写作经验的不足,提供思维到语言转换的抓手,在丰富写作内容和提升思维的有序和严谨度中提升全文的思辨品质。

[参考文献]

[1]孙绍振.从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评2010年高考作文题兼论主题概念的严密和统一[J].语文学习,2010(Z1).

[2]施清杯.逻辑思维和高中议论文写作十六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