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安全屏障 助力外贸新飞跃
2024-10-01刘馨蔚
近日,由拱北海关缉私局立案侦办的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案,已由珠海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该案是全国首例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案。
在外贸持续增长、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海关的工作也面临更多挑战。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指出:“守国门,就是牢牢守护国门安全底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促发展,就是不断改革完善海关监管制度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关智慧和力量。”
外贸的“蛋糕”更大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贸年均增长1.6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年进出口总额。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且外贸企业数量相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
2023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较2012年增长超过17万亿元。同期,海关监管货物量也大幅增长54.5%。赵增连表示,进入新时代,外贸的“蛋糕”更大了,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了。这些数据客观反映出,中国外贸规模更大、结构更优、活力更强。
首先,创新让中国外贸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2023年,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6%,占出口总值的18.7%;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占整体出口的21%。自主创新的中国潮牌如雨后春笋,从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马面裙到功能多样的电子产品,不断在海外“圈粉”。
其次,绿色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例如,中国出口的每10辆汽车中有4辆是电动汽车,每10辆轨道机车中有7辆是电力机车,出口的蓄电池近九成是锂电池,外贸出口的绿色属性更强了。
前段时间,有些论调“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赵增连对此回应道:“这是个伪命题,既不切合实际,也有违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4500万辆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中国产量的5倍。因此,新能源产品不仅不过剩,反而丰富了全球的绿色供给。”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稳固了外贸的底盘。一直以来,东部地区都是外贸的压舱石,进出口连续3年超过30万亿元。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外贸占比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东北三省进出口不断扩大增长,2023年增速比全国快了1.6个百分点。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战略已成为外贸动力源,贡献了外贸增长的近六成。
此外,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让全球贸易伙伴共享了中国超大市场机遇。目前,在海关注册的进口农食产品境外企业已超过50万家。
“第一道防线”迎接新挑战
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且近年推出一系列政策主动扩大进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首创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连续6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被誉为世界通往中国市场的“金色大门”。
在进口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给海关的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守国门方面,海关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严守口岸卫生检疫第一道防线、严把进口食品商品检验关。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检出各类传染病2.9万例,检出不合格食品商品3万余批。
在守护国门生物安全、严防外来物种入侵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3.7万种次。
同时,守护口岸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综合安全,强化口岸监管,加强综合治税,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27.3亿吨,征收税款1.05万亿元,立案侦办走私违法犯罪案件3000余起,案值540余亿元。
在促发展方面,着力加强海关政策措施高质量供给。近年,接续出台9份209条助企纾困、促外贸稳增长措施,出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12份227条。
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连续7年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其中,今年的专项行动已经在13个省(区、市)、20个城市有序开展。
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持续加强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大力支持海南自贸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国务院复制推广的7批自贸试验区经验中,海关贡献超过了38%。
着力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深化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改革,支持市场采购、海外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主动服务“新三样”和中间品贸易。
综保区从“两头在外”转为“双向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建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6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据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林少滨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进出口值占中国外贸比重在2023年达到19.2%,以不到全国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5的进出口值。目前,全国有17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中,综合保税区达到165个,并具有三方面优势。
一是业务功能齐全。综合保税区可以开展加工制造、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多类业务,正在由原来的“两头在外”转向“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例如,按照现在国家制定的维修产品目录,可以在区内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二是税收政策优惠。综合保税区享有保税、退税、免税多项税收优惠措施,从境外入区的货物享受保税政策,从境内区外进入的货物视同出口、可享受退税政策,对于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自用的办公用品免征关税和增值税。
三是货物流转便利。通过海关监管和服务方式创新,一方面区内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账册管理便捷流转保税货物;另一方面,企业可自行选择运输工具,让保税货物在各区域之间便捷地“区间流转”。
“应该说,综合保税区的加工和物流便利优势吸引了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发展。例如,重庆依托综合保税区,连续8年实现笔记本电脑产销量全球第一。”林少滨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林少滨表示,接下来,海关将继续从政策供给、功能拓展、手续简化、流程优化、制度健全5个方面着手,从更高层次、更广维度、更深领域增强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口岸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便利程度。对此,海关从出实招、优服务、强硬件、搭平台几个方面入手做好相关工作。
出实招,即出台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比如,支持建立鲜活农食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实现“优先检测、即检即放”,京津冀地区进口的车厘子5小时内就能从口岸抵达相关批发市场。
优服务,即不断优化监管模式和通关流程。比如,推出“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让企业在提前完成相关手续后,进口货物可直接提离,出口货物可直接装船。创新“联动接卸”模式,实现长江沿线港口货物与上海洋山港直接对接,境内段运输时间压缩了一半,物流成本减少1/3。
强硬件,即运用先进设施设备和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提升监管效能。比如,用无人机协助海关关员对粮食等大宗货物进行查验,无人机直接飞到船舱就可以取样,用机器人代替或辅助关员查验有燃爆、泄漏、生物安全风险的危险物品。目前,全国已有21个地区的56个口岸正在开展智慧口岸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智慧海关”。林少滨表示,智慧海关的目标是实现“无感通关、智能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以智慧海关之“智”服务强国建设之“强”。
搭平台,即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一站式、大数据、多功能、标准化、便利化”的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实现30多个部门的“总对总”系统对接,建成上线24大类889项服务功能。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赵增连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