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研究

2024-09-30张彬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着力挖掘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脉、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通过加大各项投入,从政策资源和新兴技术上重构乡村文化空间,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感,加强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培育辨识度高、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将乡村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价值;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82-0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wo Innovation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Binpeng

(Xi'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200,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strive to tap and sublimate the "Chinese nation's genes, cultural blood, and spiritual lifeblood" contain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dow it with new era connotation, make it deeply integrated with modern life, enabl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let the countryside glow with a new atmosphere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By increasing various investments, reconstructing rural cultural space from policy resource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stimulating farmer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ing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ultivating cultural products and brands with high recognition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we can transform rural cultural advantages into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enable farmer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wo innovations"; Value; Dilemma; Path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与乡村振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做出的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部署、重要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乡村,离不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凝聚人心功能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乡村振兴战略为“两创”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两创”为乡村振兴“塑形”和“铸魂”,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概念界定

“两创”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本质上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新时代需求、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在转换旧存在形式、增添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重现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为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创”做了最为科学的诠释。他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

1.2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意义价值

中华文明起源于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乡村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繁衍壮大的沃土,守护和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离不开其存续发展的乡村广阔天地,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一是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两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的基本方针,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乡村发展铸魂。

二是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化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凝聚人心功能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礼俗文化具有调节、约束、整合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引领乡村社会风气和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2]。

三是有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是最能吸引人、打动人的特殊资源,“两创”可把乡村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村民的内生动力,带动乡村振兴、农民致富,让农民享受文化红利,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民离土离乡,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主体缺失危机;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农民价值观改变,乡村日益衰落,文化空间不断遭到挤压,传统文化基础遭到破坏。

2.1 乡村“两创”主体缺失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实现身份的市民化,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乡村建设主体严重流失,以现代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成为乡村地区竞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留守妇女忙于生产生活和照顾老人儿童无力参加乡村文化建设,老人因身体及知识限制等无心参加文化建设;受家庭影响及城市物质文化的诱惑,许多儿童眼中的成功就是走出大山远离农村;逃离乡村走向城市成为普遍的心理和行为,原有生态宜居的农村日渐萧条荒芜。另外,农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意识,很难理解“两创”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进行“两创”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他们很难做到引领、谋划乡村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2.2 文化资源开发创新不足

随着“两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方案,部分乡村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网红”效应。然而总体来看,大部分乡村地区文化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开发,文化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有广泛知名度、能够产生市场号召力的文化产品不多,文化产业规模不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高。与此同时,许多乡村在文化建设方面规划不够系统,对本地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内容偏离本土特点,流于表面,导致地方文化特色不足,呈现出“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许多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创新不足,不能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不能做到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相结合。

2.3 乡村存在“文化自卑”心理

许多出身农村的新市民,逐渐适应并掌握了现代文明的生存方式,他们在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能力,甚至是价值观念方面同不能适应城市生活需要返回农村的农民工的差距越拉越大。长期在城市谋求工作的农民工,返乡后带回的迥别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方式,深刻影响着身边的留守妇女儿童等,产生对现代文明亦步亦趋的文化倾向。如此便导致民众间出现“文化自卑”情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自信,对下一代更加注重现代文化的教育。

2.4 传统文化价值重塑难度重重

伴随现代化的发展,“空心化”的乡村普遍处于衰败当中,乡村文化价值也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进一步消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让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更便捷、迅速地了解到外部信息,更容易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巨大震撼和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遭到冷落和边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发生巨大变化。商业和资本逻辑带来的功利化意识与理性价值判断等,加速了乡村原有礼俗秩序和价值理念的瓦解,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发挥“两创”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创新路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两创”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重塑和再现的有效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3]。

3.1 激发农民“两创”的主体意识与自觉意识

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说到底,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核心在于动员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文化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均实现共同富裕。

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指农民在各项乡村建设中能主动参与、共建共享,体现为农民在建设中不是单向、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参与[4]。不仅要确立农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主体意识,还要注意提高农民在“两创”中的主体能力。一方面,帮助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其认识到“两创”的力量来自农民,“两创”的目的是帮助农民,“两创”的成果也将惠及全体农民。另一方面,要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广泛参与,积极培养热爱且熟悉乡村文化的基层文艺骨干,成立民间文艺社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坊,在实践中建立“传帮带”机制,培育辨识度高、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2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载体的重构

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民参与乡村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交流、传承和生产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现代文明不断传入农村,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如祠堂、戏台、集市等逐渐走向衰败,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导致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缺乏有效载体,而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实体工艺面临传承断裂的危机。

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可为村民提供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服务,搭建连接农民与文化的桥梁,并依托各种活动或仪式构筑文化价值,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载体,形成新的风尚和气象。在建设农村公共空间时,要注意确定文化特质,把握村庄定位,将村庄的乡土文化特征融入公共空间的建设,进而改善目前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现象[5]。

要积极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近年来,随着各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断建成,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截至2021年末,我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认定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农家书屋58万余家,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不断满足着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使广大农民既能“富口袋”,也能“强魂魄”。

要加快乡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空间,创新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形式,让受众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化空间独特魅力。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地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大数据资源,例如,建设数字博物馆(陈列馆),运用数字技术再现传统仪式、文化活动和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传统礼俗和技艺“活”起来。二是开发数字场景,提升乡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活力,以线上互动式体验弥补线下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局限,实现优秀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数字资源渠道,焕发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机,鼓励农民利用数字平台参与数字文化产品创作、展示、交易,展现乡村文化与时俱进的新风貌。

3.3 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以筑牢现代文明发展根基

农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留守的农村。保护乡土文化,留住乡愁古韵,就是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划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目录管理;其次,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资金投入;再次,要宣传引导民众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最后,要培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专业人才[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应当坚特内容为王,能够真实反映农民心声、真正回应农民关切,创新发展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精种生活,激发农民内心的文化认同。要尝试让晦涩难懂的内容和思想变得生动鲜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乡村传统文化走出村落、走向城市乃至世界,从而让沉默许久的乡村文化重焕生机,放出新的荣光。一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文化要素和技艺技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传承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注重农村地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加强口头文学传播与民间习俗应用及传承。三是将民俗活动的传承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发挥民俗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传承作用。四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结合起来,使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适应时代与社会,通过现代工业对传统工艺进行生产性保护。五是保护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传统医学的系统方法、剂方,使其在传承中得到发展,通过中医药诊断治疗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

借助“非遗”之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赓续文化薪火。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融入社区,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文化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7],让人民群众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者。

3.4 以时代精神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了特有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与民俗、民间艺术与文化,蕴含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无限能量。近年来,多地乡村开展在地化文化创新,通过赋予乡村文化当代内涵、表达方式年轻化、打开方式多元化等创新方法,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农村地区洋溢着向上、向善的力量,让希望的田野充盈着文化的繁荣,让农耕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充分结合、相得益彰,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日益增强。

站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谋划文化“两创”工作,加强研究、创新与发展,让传统文化“新”起来、“兴”起来、“热”起来。树立文化“产品化”的理念,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各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文化元素与生态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旅游中,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让自然资源服务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

编纂乡镇志、村志,以厚重的乡村史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村志记录着乡村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是留给子孙后代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录乡村文化、留存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明等方面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急速变迁、乡村日渐衰败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脉络和基本内容的挖掘和梳理,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村志中的文字和历史影像,以及各地建成的镇情馆、村史馆,浓缩了乡村的过往,记录着乡村发展,展望着乡村的振兴,发挥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乡规民约在传统乡村社会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作用,有助于维护乡里秩序,发挥着教化村民,构建良好乡风民风的积极作用[8]。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新时代乡约的设计与施行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发挥乡约德治价值,形成农村共生共享的生存发展模式或风俗民俗,构筑起农民乡村文化与乡村情感的认同感;二是发挥乡约中有关互助救扶的要求,建立适合农村村情的社会救济和邻里关怀文化,以补充公共救济的不足之处;三是通过乡约发挥乡贤力量,构建乡村决议自治和重大事项共议制度,使农村各种力量权责清楚、分工明确,让乡约价值在新时代发挥教化和自治作用。

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当前,乡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传承创新意识薄弱、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低效,亟须发挥高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展研究、教育培训、科技赋能等独特优势[9]。一是高校要担负起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可靠人才的时代使命,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以及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帮助乡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标识和宣传阵地;三是构建创新协同平台,实现资源双向融合互助,做好教育结对扶持发展[10]。

4 结束语

文化振兴既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稳定剂”,也是塑造乡村文化自信的“能量堆”,更是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加速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97-108,11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EB/OL].(2018- 09-26)[2024-03-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l.

[4] 黄永林,吴祖云.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J].理论月刊,2021(3):93-99.

[5] 朱媛媛,甘依霖,韩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2):27-31.

[6] 张帅.河南乡村振兴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分析[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0.

[7] 韩业庭.非遗传承保护: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N].光明日报,2022-06-13(5).

[8] 俞秀玲.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新乡贤文化的重塑[J].江淮论坛,2019(6):22-27.

[9] 西鹏,刘爽健.“后脱贫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与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15):18-20.

[10]施蕾.以内生创新融合 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N].福建日报,2023-0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