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文化多模态对外翻译传播策略探析

2024-09-30侯奇焜席书涵廖璐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湖湘之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东西方在文化、审美以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其对外传播处于瓶颈,无法实现有效传播。该文基于实地考察,从湖湘文化翻译传播现状出发,分析得出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存在术语译文不统一、译者水平有限、缺乏受众意识,以及传播形式单一的问题。针对以上实际问题,该文运用多模态翻译传播理论,从翻译传播本体、受众、术语翻译及传播形式等四个方面提出文本、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多个模态有机结合的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策略,以期切实有效地提高湖湘文化在国外的接受度,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湖湘文化;多模态;翻译;对外传播;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54-05

The Study on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i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ity

HOU Qikun, XI Shuhan, LIAO Lujia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Though Hunan Province is rich in culture, it is now at the bottleneck of i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fails to realize efficient cultural exchanges under the impact of Eastern and Western differences rooted in culture, appreciation and ideologies.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ulture of Hunan, four main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ed: term inconsistency, unqualified translators, lack of audience awareness and monotonous communication channel. Targeting at the problems abov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 pure text with pictures, radios and videos have been put forward under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an expectation of effectively upgrading the western acceptance of Hunan culture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Key words: Culture in Hunan; Multimodality;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atus analysis; Solutions

湖湘之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文化资源尤为丰富。近年来,湖湘地区也逐步重视起挖掘、发扬、传承湖湘文化,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国内外传播,但在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文化术语翻译不统一、译者传播意识不足、翻译传播形式较单一,以及忽视受众接受度等。21世纪以来,世界已逐步进入信息高度发达时代。融图片、影视、音频、动画为一体的多模态翻译传播模式逐渐成为传播发展的前沿领域,多模态翻译传播模式下的文化对外传播也得以脱离单一的文本叙事,使文化故事以更加立体、多样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立足于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为更好地推动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广大译者应重视传播客体作用,通过打造多模态语料库,提高自身翻译水平,并从受众角度结合图像、视听等非语言模态等途径助力湖湘文化走向世界。

1 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现状

湖湘文化氛围浓厚,在近代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进步人物和革命先烈,湖湘文化中的爱国忧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伟大斗争精神、星火燎原精神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对外传播对建立民族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意义重大,但目前湖湘文化海外翻译传播仍存在效果不佳、海外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从传播主客体角度分析,困局形成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五点,即关键术语不统一、译者缺乏传播意识、受众接受度研究不充分、传播主体单一及传播形式单一。

1.1 术语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毛泽东诗词为例,其诗词可视为革命心路历程的诗意表达。毛泽东诗词不乏对湖湘经典地标的勾描与着墨,随着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对外传播,这些经典地标也逐渐成为当今湖湘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因此,如何处理毛泽东诗词中经典地标的翻译问题成为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影响力构建的重要因素。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橘子洲”的翻译为例,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官网将其译为Orange Isle,美国译家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直译成the promontory of Orange Island,中国译者黄龙将其译作the Prow of Orange Ait,译家许渊冲将其译成Orange Islet。因此译者在翻译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负载词时,应当多查询历史背景资料,仔细斟酌遣词,始终注意术语统一,否则易使国外游客或英语读者产生文化障碍和理解困难,不利于提升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1.2 译者问题

湖湘文化文本通常涉及历史人物和事件,其特征是术语多,没有华丽的辞藻,注重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这类文本时需要对文本描述的历史故事、思想感情等有深刻的理解。真正成功的翻译过程,译者应当更加重视双语文化,而非双语语言结构[1]。以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例,毛泽东诗词国外英译群体分为三类:外国译者群体、外国译者与华裔译者合译群体以及华裔译者群体(李正栓,张丹,2021)。因为不同的译者群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环境与中国译者不同,所以翻译出的作品也会有所差别。例如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一句,

美国译者巴恩斯通对此句的翻译:

Low on the mountain our flags and banners

and on the peak an echo of bugles and drums.[2]

巴恩斯与华裔学者郭清波(Ko Ching-po)共同合译了毛泽东诗词,他们属于外国译者与华裔译者合译群体。译者将原文的“山下”译为“low on the mountain”似乎不太准确,但他们将“旌旗”译为“flags and banners”表明巴恩斯通在郭清波的帮助下对原文包含的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中国译者李正栓的译文如下:

Below the mounts flags and banners are seen;

On mount-tops drums and bugles are heard.[3]

李正栓长期研究毛泽东诗词英译并出版过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从以上两句诗词译文中可见他的翻译风格是力求对仗、形式工整,但译文动词的选择似乎未能充分展现出红军严阵以待的声势,略显平淡。

上述两种毛泽东诗词英译文可谓各有千秋,基本传达出诗词原意。在翻译包含湖湘文化负载词的文本时,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历史背景和思想感情,可通过英译文加注释的方式让外国读者明确原文意义,促进湖湘文化对外传播。

1.3 受众问题

除开术语问题与译者问题对湖湘文化翻译传播的影响,从受众角度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翻译活动缺乏对受众差异性的足够重视,甚至坚守以我为主的翻译观念,并采用较为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缺乏对话意识,囿于自说自话的传播思维,因此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4]。中西方价值观、审美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效果不太理想。

湖湘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湖湘文化的传播主要有线上、线下两种传播渠道。湖湘文化的线下传播主要湖依托于湖湘地区旅游文化基地。湖湘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各种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都主要采用较为静态的传播方式,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游客从选择性参观中很难切实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真正魅力。湖湘文化的线上传播主要依靠网络新闻推介或线上微纪录片的形式,例如2022年推出《血色潇湘》十集微纪录片,2023年清明时节推出《陈昌: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政育人”先驱》五集微纪录片等。但这些纪录片仅在特定平台播放,且没有英文字幕,传播效果不太理想,传播形式略显枯燥,使观众产生距离感。

2 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策略

为纾解当前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困境,多模态翻译传播理论善于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与网络及短视频等新媒体业态,积极助力湖湘文化走向世界。多模态翻译传播强调翻译在模态之间的转换和不同模态之间的合作互动,使得单一、枯燥、扁平的叙述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就湖湘文化“走出去”而言,从多模态翻译传播理论出发,可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其对外翻译传播策略:一是要强调翻译传播本体,建设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多模态语料库;二是要重视翻译传播主体,培养湖湘文化对外传播参与者的多模态翻译传播意识,不断增强译者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水平;三是要对标翻译传播受众,有机结合多模态视觉与视听等多重感官体验,提升湖湘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效能,紧扣翻译传播受众审美意识与接受度范围,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材料的图文信息组合及排版方式。

2.1 建设多模态语料库

黄立鹤[5]指出多模态语料库是指音频、视频和文字语料等多种信息集成,研究者可以通过多模态方式加工、检索和统计建设相关研究的语料库。红色文本具有涉及内容重复率高、行业及术语众多、词汇富有地域性等特点,仅凭人工校译或借助电子词典等传统翻译模式速度较慢且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多模态语料库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形式,而是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语料,译者在该语料库检索时可以得到与待译文本相同或相似内容的双语平行文本、图片和音视频,可有效提高翻译质量与速度。

建立多模态湖湘文化翻译语料库新模式,是多模态理论和湖湘文化语料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通过应用多模态湖湘文化翻译语料,译员在翻译湖湘文化的相关内容时能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目前湖湘文化的语料主要以图片和文本为主,双语音视频较少,仍有待进一步丰富湖湘文化多模态语料库数据。多模态语料库是语料库家族中的新秀,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提升译员的翻译速度和译本的准确度。合理运用多模态语料库不仅能帮助湖湘文化“走出去”,也有助于其他领域的发展。

2.2 培养翻译人才

对外翻译传播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培养。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亟需培养造就一批高端翻译人才。为加强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和力度,以下两方面值得关注。

2.2.1 建立湖湘文化翻译传播培养机构

众所周知,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译者承担着转变语言文化能力的义务,湖湘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养分与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有所侧重,突出阐述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为加强湖湘文化翻译人才培养,可依托省、市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专门的湖湘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管理机构,培养选拔一批符合精准对外传播新要求的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高水平翻译人才,构建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专业队伍。不定期开展相关译者培训,使译者不断学习湖湘文化知识,了解湖湘文化精神内涵与认知语境,熟悉旅游文化景区对外接待工作要点,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弥合因中西认知和文化差异引起的湖湘文化翻译空缺,激发国外受众的认知兴趣,同时在机构内部设立意见反馈机制,专门收集国外受众对湖湘文化翻译传播效果的意见及建议,并对相关翻译传播内容与翻译策略进行及时整改。

2.2.2 培养译者多模态翻译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催生出文化多样性,科技进步与人工智能发展使得人类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更新知识或增加体验,全新的多模态认知与传播时代已然形成。New London Group曾提出Multiliteracy一词,胡壮麟[6]将其翻译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多模态识读能力要求译者不仅能阅读各种信息,还能胜任跨文化交际任务。翻译专业本地化培养方向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切入点,学生不但需要学习英语基本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及实践技能,还需要掌握诸如编程、网站设计和语料库等计算机辅助研究工具。在翻译本地化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依据当地传统习俗与文化习惯对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处理,很多时候还要负责设计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模态要素的最佳组合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依托湖湘地区高等院校的独特区位优势与雄厚专业基础,在高校外语学院的翻译专业开设面向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本地化翻译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为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提供一批批优秀的本地化翻译传播人才。例如在高校外语学院的翻译类课程中增加湖湘文化翻译模块,在中国文化通识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中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高校教师也可创新教学模式,开设湖湘文化翻译实践拓展课程,布置相应的文化知识翻译实践作业或师生合作项目,强化学生对湖湘文化翻译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不断增强对外翻译传播工作的受众服务意识。例如开展湖湘文化标识语汉英翻译实践、湖湘旅游景点宣传册汉英翻译实践,拍摄湖湘文化汉英双语宣传视频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活动使参与者能了解更多语料形式,以便能根据不同翻译传播受众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喜好禁忌等合理选择得当的模态组合进行翻译,使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效果最大化。

2.3 增强受众意识

由于中西双方在价值观、审美意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效力,我们不仅要注重信息表达的精准度,还要着重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度范围,力求在信息传达精确度与目标受众接受度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7-9]。下面将结合多模态翻译传播,从受众群体角度对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提出可供借鉴的翻译传播策略。

2.3.1 结合视听模态,传播核心价值

翻译传播好湖湘文化,要将翻译传播与视听多模态相结合,以灵活生动的多媒体形式传播湖湘文化基因[10-12]。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动漫形式展现世界二战史与中国抗战史,其鲜活的动画人物、诙谐有趣的台词使得这部颂扬中国红色精神的动漫在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引发国外网友广泛讨论,达到了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由此可见,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湖湘文化的对外翻译传播必须将图、文、声、像等多模态有机结合,打造以湖湘文化为题材的电影、动画、舞台剧等,受众目标明确,实现湖湘文化的精准对外翻译传播,增强文化传播效果与受众接受度。

2.3.2 精巧设计配图,传达湖湘文化

多模态翻译传播强调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最主要模态形式,图片、音频及视频等非语言模态也会对意义传递起辅助作用。在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除关注语言表达精准度以外,还需重视文本图片或视频剪辑风格是否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偏好。文本插图对文本翻译具有辅助理解与补偿翻译功能,对减少中西方文化误解和烘托文化氛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西审美方面的巨大差异要求我们站在受众角度,关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翻译湖湘文本时巧妙运用图片增补读者的意义空间,烘托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对图片的色彩、布局、风格进行相应调整,使其与受众的审美偏好相适应。在文本模态与图片模态的积极高效互动下,受众了解湖湘文化经典的积极性会大幅提升。

2.4 传播形式多样化

湖湘文化的传播形式单一,与当今信息时代多元传播形式严重脱节。而多模态传播理论强调结合运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符号等不同的叙事符号进行多模态叙事,能够使传播内容以更加丰富、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眼前。在信息时代,要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国门,赢得海外受众的青睐,必须结合多模态传播理论,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对陈旧的湖湘文化传播形式进行改造。

2.4.1 采用VR技术

提高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的吸引力,要借助科技力量。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像系统,打造出三维立体、可交互环境,能够极大地延展人们的视觉体验,使湖湘文化变得更为立体化和具象化。通过设计与湖湘文化相关的VR游戏,在湖湘文化旅游地投放,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外国游客对湖湘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跳出枯燥的纯文本叙事模态,用更加直观、立体的叙事模式了解湖湘文化。

2.4.2 打通线上传播渠道

拓宽湖湘文化的传播广度,要打通线上传播渠道。单纯依托湖湘旅游地传播湖湘文化存在辐射面不广、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扩大湖湘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必须打通大众传媒等线上传播渠道。目前中国字节跳动公司旗下的TikTok全球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全球下载量已经突破30亿次,在海外存在一定的影响力。若能通过TikTok平台采用海外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线上推广,将有效地加强湖湘文化的传播力度和世界影响力。

2.4.3 设计湖湘文化旅游纪念品

加深湖湘文化给受众留下的印象,设计独具湖湘特色的纪念品。湖湘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湖湘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单纯的旅游参观经历难以给受众留下长效的印象。多模态传播理论将视觉和触觉模态也视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文化旅游纪念品综合这两个模态,将湖湘文化具象化,同时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若能够设计为受众喜爱的旅游纪念品,让国外游客带出国门,就能进一步扩大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结束语

湖湘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湖湘文化对外翻译传播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还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多模态翻译传播强调不同模态与媒介的积极互动配合,还强调不同模态在翻译传播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灵活转换,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翻译传播的应有之义。多模态翻译传播理论为湖湘文化的翻译传播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将在今后的翻译传播工作中接受实践考验,并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湖湘红色文化与多模态翻译传播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NIDA 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BARNSTONE W, KO C.The Poems of Mao Tse-tung[M].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2.

[3] LI Z. A Refined Translation of Select Poems of Mao Zedong[M]. Toronto:Toronto Education Press,2018.

[4] 吴赟,牟宜武.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22,43(1):76-82.

[5] 黄立鹤.语料库4.0: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3):1-7,48,161.

[6]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7] 曹进,童国艳.符号学三大意义与翻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2,43(4):96-106.

[8] 陈柯.媒介生态视域下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J].青年记者,2018(11):127-128.

[9] 董新颖,梁琳琳.多模态京剧术语库建设的原则、框架和实践路径[J].中国戏剧,2022(5):81-83.

[10]李正栓,张丹.毛泽东诗词国外英译群体行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3(3):17-30,59.

[11]潘韩婷.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从比较语言学到多模态话语分析[J].中国翻译,2022,43(1):18-28,187.

[12]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