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234”模式研究

2024-09-30王琳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质量,该文拟从立德树人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新时代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着力解决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作为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1234”模式。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着力构建“1”个制度体系、夯实“2”个环境建设、打造“3”个文化活动育人体系、强化“4”个宣传阵地。该模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25-05

Study on the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 Mode of "One Core and Six Depart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Qingdao

—Taking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WANG Linl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Qingdao Tech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555, China)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valu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dop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cognitive status of young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owa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Double High Plan" construction units,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has explored and formed the "1234"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ollege focuses on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talents, and strives to build "1" institutional system, consolidate "2"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reate "3" cultural activity educ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 "4" propaganda positions. This model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hancing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Key words: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echnical college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多个文件对高校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拟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立足新时代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着力探讨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1 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1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讲好青岛故事、提高青岛美誉度提供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具有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实践活动。此外,高职院校积极落实《青岛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利用青岛市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 为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目标拓宽有效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育人质量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主阵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 为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高职院校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魅力,能够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探究“1234”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充分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特色,努力探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路径。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近10年的探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逐渐形成了“1234”模式。该模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2.1 理念指导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构建“1”个制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要将先进理念融入顶层设计。高校应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持续推进[3]。高职院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体系为指引,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颁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相关文件,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除此之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方案》,并将每年的4月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在整个4月集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学院已经组织开展了十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以文育人取得良好成效。

2.2 以环境与校训为依托,夯实“2”个环境建设

2.2.1 实施文化载体硬件工程建设,夯实环境育人氛围

校园环境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设施是良好校风建设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要素融入美丽校园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广场、特色景观、路、林等方面的建设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广大青年学子置身其中学习与生活,潜移默化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孔子文化广场、老子文化广场、墨子文化广场、校园楼宇、路灯标牌、特色景观为载体,将儒家、道家、墨家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4]。与此同时,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区域内规划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特色的宣传展示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在生活区域内建设了侃如、知行、立人、瀚海、艺馨、儒商、立信等7个命名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书院,充分发挥书院文化、宿舍文化的作用,以此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2 着力校训文化建设,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底蕴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5] 高校的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表达,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对全校师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校训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与直接呼应[6]。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秉持“修能 致用”院训。“修能”出自《孟子》,被用来形容卓越的才能。“致用”出自《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用作付诸实用之意。高职院校通过发挥校训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激励作用,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打造“3”个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要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同行,全面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2.3.1 深化主题教育,切实增强显性教育实效

学校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弘道”的重要使命[7]。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等契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持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我们的节日”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主题教育活动,以此增加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学院开设青职大讲堂,邀请国家省、市著名传统文化学者来校讲学,通过举办专题名家讲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学院每年在传统文化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展演、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通过多样化主题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年学子。

2.3.2 开展实践体悟活动,全面优化隐性教育体系

个性化的时代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如此[8]。高职院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悟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学子在实践体悟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每年组织青职文创市集、非遗体验、民族器乐展演等传统文化展示体验活动。活动中,青年学子在体验民族器乐的同时,参与簪花、扎染、蜡染、编织、剪纸、版画等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拓印、草编、糖塑、面花、活字印刷、皮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广大师生在亲身体验中领略非遗魅力,增强非遗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3.3 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依托,全面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展传统文化宣讲、国学知识竞赛活动,校外与青岛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大工程”相结合,构建“专业+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体系。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校内开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园会、诗歌节、经典诵读活动等。与此同时,学院利用驻青资源优势,邀请胶州秧歌、即墨大鼓书、中医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与师生互动交流。校外,各二级学院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青年学子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点亮非遗,传承经典”——寻访青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民俗文化调研、传统文化进社区展演、文化支教、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了“青之印”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活动、美育实践活动相结合[9]。

2.4 借助融媒体平台,全方位强化“4”个宣传阵地

新时代,高校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采用广大青年学子比较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将传统教育载体和现代教育载体有机结合起来[10]。目前,青年学子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新媒体,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线上新媒体平台,创建弘扬传统文化的线上宣传品牌,与线下教育相呼应,形成全方位育人体系。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开展“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行动,年均参与师生8 000余人次,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全面构建融合育人体系,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育人实效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1234”模式的育人实效,笔者对233名在校青年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男生10名,女生223名。大一学生137人,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31人,占比分别为58.80%、27.90%、13.30%。通过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现将该模式的育人实效总结如下。

3.1 实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1234”模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创新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深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月活动,引导青年学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做到有理想、肯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

3.2 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高职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立足立德树人根本目标,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各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直接影响青年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体行为实践。广大青年学子在参加多样化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增强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调查结果显示,85.78%的同学认为高职院校组织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3.3 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多样化载体融合,全面提升了文化育人实效

当前,随着融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提升其吸引力。调研结果显示,80.69%的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是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或学术资料,75.54%的同学通过网络平台了解,79.40%的同学通过新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小红书等)了解,66.95%的同学通过学校各部门及社团组织的多样化活动来了解。高职院校“1234”模式搭建多样化平台,用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切实提升了文化育人实效。

3.4 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更好地讲好青岛故事、提高青岛美誉度提供了有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讲好青岛故事,提高青岛美誉度,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高职院校“1234”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人才、地区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制度、环境、文化活动、宣传4个方面充分发力,全方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提升了青岛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要立足新时代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结合学生的需求,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近10年的探索,逐渐探索形成了“1234”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着力构建“1”个制度体系、夯实“2”个环境建设、打造“3”个文化活动育人体系、强化“4”个宣传阵地。该模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青岛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EB/OL].(2018-12-30)[2024-04-20].http://www.qingdao.gov.cn/zwgk/zdgk/fgwj/zcwj/swgw/2018ngw_5447/202010/t20201023_828927.s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4-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 5163472.htm.

[3] 杨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60-62.

[4] 人民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文化育人[EB/OL].(2019-10-08)[2024-04-20].http://www.qtc. edu.cn/info/1023/30234.htm.

[5]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5)[2024-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6] 孙雷,石峰,刘盼盼.大学校训在培育大学生中的责任与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23(6):16-19.

[7] 孙正林.将高校真正建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29-31.

[8] 陈永福,陈少平,陈贵香.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20-123.

[9] 解荟林,刘海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高院校”美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60-62.

[10]韩伟,布莉华,康丽莹.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