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4-09-30丁建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社会潜在文化安全隐患多、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薄弱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尚需提升等问题。新时代,需要不断探索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对策,旨在提升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该文以新时代高校为背景,逐步深入阐述高校文化安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设策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利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16-04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Cultural Securi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ING Jianfang

(School of Marxism,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secur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t also faces many potential cultural security risks in society, weak cultural security awar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practical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in universities, aiming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takes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s the background, gradually elaborates on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hre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rmly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preven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ultural platforms in universities and utilize new media to enrich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Key words: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在探索世界与生命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认知,承载着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在根本上决定着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介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人们直接的交流方式更多元化,传播速度更便捷,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频繁。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猛增,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国外对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有意无意的误读却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外国媒体针对中国的一些明显违背事实的指责时有发生,网络上也经常喧嚣着各种刺耳的不符合实际的噪音,一些错误思想观点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深入合作,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入我国,“文化的交锋冲突也愈演愈烈”[2],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教育基地,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因此,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体国民素质,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领域的教育,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圈范围,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战略课题。

1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现状

为了应对国外思潮对我国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得到了凝练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被提出,“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高校文化安全建设任务重,国内外影响因素多,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1 社会潜在的文化安全隐患多

21世纪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多元交织、线上线下、跨地域跨时代的文化交流正在进行,并已延伸到高校,这使得高校面临着复杂的教育环境问题。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大学生,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不断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各种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等现象屡见不鲜。互联网平台出现的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降低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消极的网络信息容易使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和判定,给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今,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新型移动终端成为大众新宠,QQ、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在这些新媒体平台浏览、发布消息,也可以随时随地评论别人的动态和言论,还可以和陌生人即时互动。融媒体环境下,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变得错综复杂,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锋频繁,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形成,更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一些低俗、下流的网络文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现在,在大学校园里还时有出现过洋节、买奢侈品、送奢侈礼物、使用低俗网络用语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扰乱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有序、有效进行。

1.2 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量多元文化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同文化产品一同涌入的还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由于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再加上价值观尚未形成,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混乱、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的问题。因为高校是继承、传播文化的社会部门,是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国外敌对势力更是将高校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区域。但是身在校园的高校师生,他们的警惕性和抵抗力并不高,文化安全意识也比较薄弱。很多大学生对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现状不了解,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我国处于文化安全的状态,普遍缺乏文化危机与忧患意识。

1.3 大学生文化自信尚需提升

文化自信是指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时,能保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每天接受着海量的网络信息。这些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观念。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一些不良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下,某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较弱,出现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价值取向。当前,一些高校“重分数、轻文化”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专业课、理论课、实践课教学为主,侧重强调与大学生专业和就业相关的内容。虽然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涉及,但是并没有针对文化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和践行。因为大多数高校经费有限,学生大规模集体外出又不安全,所以很少有学校能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景点或开展研学活动。学生提升文化自信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践行和认知。“文化育人既是教育思想,又是教育模式,更是教育实践。”[3]虽然学生在学校可以大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是有些学生在意识行为的转化上却力不从心,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的对策

“高校文化建设是构建一个国家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尊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4]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交汇期,高校文化建设对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具有更重要意义。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不仅关系高校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对策。

2.1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渐次生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深深‘扎根在’具有现实依托的伟大实践之中。”[5]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源泉。”[6]高校文化安全建设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基础,还要警惕国外社会思潮的渗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是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一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让大学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相信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自身坚定的信仰,才能够有效抵御不良内容的侵蚀。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让高校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淘洗和实践淬炼后形成的文化精粹,内含优秀的哲理智慧、人文情怀、教化思想及道德理念。”[8]五千多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在平台上不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通过“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充分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其次,加强革命文化的教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从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传承红色精神,将革命文化转变为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大学生是成长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班人,必须加强他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牢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

2.2 重视文化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保证我国在政治上永不变色的前提,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同时作为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大学生又是较快接触外来思想文化的群体,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安全文化意识培养,这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筑牢思想防线至关重要。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应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手段,使大学生明确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不仅存在文化融合,还有文化冲突和文化对立,让学生警惕“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战争”,进而认可高校的文化安全教育[9]。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通过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观、文化理念、国际影响力等来表现,所以文化安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首先,加强大学生关于文化安全基础理论的学习,让高校学生弄清楚文化安全的内涵,加强对校园和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结合国际国内有关文化安全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和认识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时刻警惕国外运用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最后,加强文化危机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维护文化安全的责任感。 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其对西方低俗文化和暴力文化保持高度警惕,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其民族文化观念。

2.3 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利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介入互联网的民众越来越多,导致媒介环境十分复杂,也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论场。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0]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不仅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要有吸引大学生眼光、启发大学生思维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要对一些网络热点话题进行及时引导,从网络角度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高校要重视多媒体平台建设。目前,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微媒体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应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微媒体平台建设,并重视对微媒体公众号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其次,在校园网站中及时更新有关文化安全的内容,大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介绍和推广。同时,组织专业人员搜集和分析各种文化思潮及蕴含社会思潮的娱乐活动,对于重大舆论进行跟踪和引导。最后,注重线上和线下结合,充分挖掘特色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利用自媒体自觉参与到文化传播和创新工作中去。同时,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加大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在我国传统节日到来时组织与节日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提高其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结束语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征程中,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应该将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高校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2] 傅守祥.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J].社会主义论坛,2024(1):39-40.

[3] 卢秀峰.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意蕴与实践路径探索[J].吉林大学电视学报,2021(3):95.

[4] 唐雁.高校文化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4(4):229-230.

[5] 刘德铭,方立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向度[J].学术探索,2024(5):9-15.

[6] 陈永胜,曹雅琴.试论文化自信的内容谱系、生成逻辑与建构方略[J].科学社会主义,2018(5):42-48.

[7] 王春阁.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22.

[8] 庞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体系[J].社会科学家,2024(1):36.

[9] 王健.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4):167-169.

[10]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