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4-09-30赵洪霞郎华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中华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是中华儿女的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提升个人修养、维护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助推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必由之路。在系统梳理孝文化演变历程、发展脉络基础上,理解孝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推导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实现孝文化“两创”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依托数字化手段,更新孝文化观念,强化孝文化教育,发展孝文化产业,推动孝文化传播,使孝文化真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人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051-05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ZHAO Hongxia, LANG Huaguo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412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as a common cultural bo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the treasure of the family, and the way to govern the country.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t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enhance personal cultivation, maintain family harmon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t is also a necessary path to inherit and promot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deducing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t. To achieve the "two innovation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we should adhere to Marxism as the guid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removing the coarse and extracting the fine, removing the false and preserving the tru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using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 innovate through the old, rely on digital means, update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strengthen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develop filial piety culture industry,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truly serve the people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Introducing new ideas through innovation; The people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孝文化作为传统美德之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生育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孝文化提出了新要求,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成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孝文化的必由之路。

1 中华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孝文化历史悠久,人类产生之初就有了孝意识,随之形成孝行为、孝文字、孝理念、孝制度等具体内容,孝文化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

1.1 古代:孝文化的发展壮大

孝意识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最初的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动物反哺的本能。正如《增广贤文》所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有研究认为,“孝”字反映了“从生殖崇拜到祖先崇拜”的生命来源轨迹[1],这一时期孝主要体现于生殖繁衍与祭祀活动中。“饰终”是原始社会氏族成员表达对氏族首领或年长者爱戴之情的主要方式,即在逝者身边放置其生前使用过的物品[2]或散布赤铁矿粉粒[3]等形式表达敬仰与哀悼。

孝从意识变为概念,源于“孝”文字的产生。孝的文字形式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说文解字·老部》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4]“子承老”即为“孝”的原始字义,随着家庭的出现,孝的对象由氏族首领演变为父母。西周时期,孝被纳入严密的宗法制度,孝的对象也由在世父母扩展到去世祖先,祭祖行为由此产生,尊祖意义得以凸显[5]。春秋时期,儒学兴起,孔子提出仁义思想,强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论语·学而》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被提到仁义的高度,成为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孝经》的形成标志着儒家孝道思想体系的建立,孝成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广为流传。“忠”与“孝”发生联系,“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孝道受到空前重视,“孝治天下”深入人心,“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成为维护封建统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纲常。至宋元明清,孝道逐渐走向极端,呈现出孝之伦理纲常化、孝之义务绝对化、孝之精神政治化、孝之论证神秘化等特征,“愚孝”行为逐渐显现。

1.2 近代:孝文化有破有立

近代,孝文化有破有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孝文化的历史命运随之改变。太平天国运动提倡“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的理念,一时间呈现出“父母兄弟妻子立刻离散”“虽夫妇母子不容相通”的局面。中日甲午战争后,孝道政策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是传统官制中丁忧、守制政策放松,孝行淡化;二是晚清教育改革和科举制的废除对孝道教育造成严重打击。“清末修律”更是为孝道法律的废除打下基础。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不仅对“三纲”提出批判,还提出了家庭革命、祖宗革命等主张,但总体以批判专制主义为重点。抗日战争时期,孝道成为激励国人抗日热情的精神动力,传统孝道在此时被赋予更宽泛的意义,即对国家尽至忠,对民族行大孝。

1.3 现代:孝文化的曲折前进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儒学独尊的地位发生改变,家庭关系也随之变化,年轻人成为家庭主力军。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儒学研究再度复兴,传统孝道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6]。如今,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孝道观念淡化、孝道行为缺失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提出更大挑战。根据新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推动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孝老爱亲的社会氛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举措。

2 孝文化“两创”的内涵意蕴

对孝文化“两创”的理解应分别从“孝文化”与“两创”两个方面入手。

2.1 孝文化的内涵

根据上文对孝文化历史演变的梳理,可得出结论:孝文化是指与“孝”相关的物质、精神、制度等的总和,“中华孝文化”则是立足中华民族的发展变迁所形成的孝意识、孝理念、孝制度、孝行为等,既有善事父母、善待长辈等伦理意义,又有尊祖、敬祖、祭祀等宗教意义,还包括“移孝作忠”“孝治天下”等政治意义,表现为善事父母、尊老敬老、兄友弟恭、推己及人、明礼遵规、立身处世等。

2.2 “两创”的内涵

“两创”包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以“创造性”为核心,以“转化”为目的,旨在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表达用以服务现代社会生活;“创新性发展”以“创新性”为特征,以“发展”为旨归[7],旨在对经过转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完善,助推社会发展进步。“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性发展”则是“创造性转化”的目的和旨归,两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

因此,孝文化“两创”是在收集、整理、分析传统孝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基础上,依据新时代新要求,将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华筛选出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人民立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拓展、完善,不断增强其社会感召力与国际影响力,为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3 孝文化“两创”的时代价值

孝文化作为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其历史继承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能动反作用,这是孝文化“两创”的价值所在。

3.1 提升个人修养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修身应以提升孝德为起点,从“爱亲”“敬亲”发展为“爱人”“敬人”,推己及人、服务于民。孝文化“两创”是使孝文化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实际,鼓励个体将修孝德纳入生活实践当中,积极践行孝老爱亲、明礼遵规、知恩图报等优良道德品质,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3.2 维护家庭和睦

孝文化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观念淡化、孝道行为缺失是导致家庭纠纷的主要原因。孝文化“两创”剔除有违人伦、有悖科学的孝道观念,引入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转化为父母子女的双向义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成员的道德感、责任感,维护健康有序的家庭关系。

3.3 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孝文化中推己及人的孝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孝文化“两创”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孝道精神,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致力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旨在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老人充分关怀,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4 助推强国建设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孝文化“两创”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改造与创新,帮助社会成员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勇担强国建设的职责与使命。

4 孝文化“两创”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孝文化“两创”指明了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1 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毛泽东同志强调:“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8]中华孝文化既有积极、革新、进步的精华,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糟粕。应当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9],区分精华与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取舍、批判继承。孝文化中强调的养老敬老、推己及人、家国情怀、实践精神等内容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做好继承和发扬工作。孝文化中,“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的无违思想,渗透着父母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行为,有悖科学,有违人伦,应予摒弃。对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就是在对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科学辨认基础上,剔除其落后的因素,挖掘其能够适用于当今时代的一般性、共同性、普遍性的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

4.2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4.2.1 坚持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是指将孝文化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2024年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 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4%。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孝文化能为化解人口老龄化提供重要价值引领。

目前,我国的养老形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其中,家庭养老是最古老、最普遍、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子女之孝、亲友之情、天伦之乐[10]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个别子女表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啃老族”成为当代社会热点话题,赡养费纠纷层出不穷。许多家庭呈现出“爱幼”倾向,将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抚育自己的孩子,无暇顾及父母的养老需求。针对家庭养老面临的难题,有必要重申“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等传统观念,让孝道重回家庭伦理的核心地位。社会养老是基于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生育率不断下滑衍生出的补充养老形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体现的推己及人、邻里互帮的优良传统是支撑社会养老的原始动力。因此,应当加大孝道宣传、鼓励孝道行为,以孝道观念滋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让孝文化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4.2.2 坚持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是指将通过兼收并蓄、系统整合、综合创新等形式,形成新的思想道德理论、价值规范体系和道德实践模式,使孝文化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11]。

首先,立足新时代更新孝文化观念。更新孝文化观念是指以满足人民需求、服务社会发展为指向赋予孝文化中的精华以新的时代内涵。第一,在养老、敬老思想中植入“平等”观念。现代社会越发提倡人格独立、人人平等,因此孝文化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又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呵护。第二,在推己及人中植入“为民”情怀。孝文化强调从孝敬父母、长辈延伸到社会上的老人,将“为民”情怀植入其中有利于培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第三,在家国情怀中植入“发展目标”,孝文化是“家国情怀”之源,“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将对父母的孝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征程之中。第四,在实践精神中植入“知情意行相统一”,通过学习孝知识、涵养孝情感、坚守孝意志、践行孝行为“四位一体”共促孝文化传承与发展。

其次,发动多主体参与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第一,培养优良家风。“爱子,教之以义方”,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地培养孩子的孝道观念,让孝文化在家庭成员中代代相传,营造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第二,突出学校教育。“孝者,德之本,教之生,人之学。”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源头,是家国的纽带,是天地之大道。学校应当创新孝文化教育方法,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强化学生的孝道思想、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第三,强化社会教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通过举办孝文化活动、弘扬孝老爱亲典型案例、加大孝文化公益宣传等形式在社会营造孝老爱亲的良好氛围。

再次,坚持多方面发展孝文化产业。开发孝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又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有效举措。第一,将孝文化融入文艺事业。通过戏曲、话剧、小品、音乐等形式讲好孝子故事、传播孝道文化。第二,开发与孝文化相关的文创作品,如将孝文化理念、名言、典故、孝子形象等作为文创作品的创作源泉。第三,将孝文化融入旅游业。发掘各地区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旅游金名片,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第四,发展养老产业。通过开发养老社区、老年护理产品、老年电子产品、老年娱乐设施、老年生活用品、老年理财产品等产业,将孝文化与照护文化相结合[12],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人口老龄化压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最后,依托数字化赋能孝文化“两创”。数字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孝文化“两创”是新时代发扬中华孝文化的必然选择。如以大数据技术整理分析经史子集中的孝文化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获取孝文化知识;借助VR、AR技术参观孝乡故里、聆听孝子故事、感悟孝道观念,以可知可感的形式提升孝文化的影响力;通过“8K+5G”超高清直播,展示高水平孝文化戏剧表演,让孝文化理念入脑入心,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建立社区网络收集整理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需求,建立老年档案,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养老服务。

5 结束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传承和发展中华孝文化事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孝文化“两创”是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应有之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应当从理论指引与方法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中华孝文化“两创”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昌文彬.“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J].理论月刊,2010(10):69-71.

[2] 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24.

[3] 安冠英,张云令.孝道文化古今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4.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98.

l7n3jILHtTUOy9grbibxZA==

[5] 陈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宗法、政治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9):118-125.

[6] 李银安,李明.中华孝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51.

[7] 范鹏,李新潮.界定与辨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2021(2):112-115.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9]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57.

[10]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2):113.

[11]王易.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0.

[12]董红亚.从孝文化到照护文化、敬老文化[J].中州学刊,202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