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 亍之径》 四人联展
2024-09-30默墨艺行者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 刘素真教授 撰文
「彳」,左步;「亍」,右步,「彳亍」(汉语拼音chì chù) ,原是部首偏旁的部分构件,二者合成即为「行」字,是缓步慢行之意。吴观麟、王耀德、吴尚邕、谢福源是来自他乡异地的四人,由于不同原因先后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千年的水墨殿堂,在多年的学习沉淀之后又由于过于熟悉而选择潇洒出走,这期间他们曾踏足中国、日本、澳洲、东南亚等地汲取养分,经过长时间的沉潜梳理后,逐步提炼出属于他们自身的创作语汇。多年后的今天同聚香港明画廊,以「慢行」作为联展的主要意象──可以是左行右止一步一脚印的徐行状态,更可借此象征四位参展者的创作心境和行为模式。吴观麟,虽然创作类型手法丰富,但深沉简约的背景与单纯的物象,引领观者慢慢地跟随着他沉浮在虚虚实实的世界。王耀德的快意书写看似爆发力十足一蹴而就,但每一次挥笔落墨的瞬间,却是他历经日常的角色的转换、情绪转折后喃喃自语的抒发,这是他「迂回跺步」后的表征。吴尚邕,题材或形式传达「时空挪移多变之相」外,让笔墨无意识的书写带领他走进潜意识的内在宇宙,这是一段漫长的行径,画面的每一个元素与构成都是他变换角度「慢思」的结晶。谢福源,一笔一划构筑的工笔绘画是他的本命,透过笔尖一草一木慢慢地茁壮生成转换,生命于是诞生。四位艺术家不期然的选择重新演绎各自一路走来融入身心的深刻刻痕,用属于各自的行径轨迹书写回应萃练多年的艺术生命。
吴观麟 (RMIT, MFA)
香港艺术家,以水墨为基底,跨越装置、摄影、雕塑、公共艺术与地景艺术,表现形式多元且跨界,但始终未离开东方艺术的诗意情境与人文关怀,以一种「万物流变」的哲学思维面对瞬息万变的无常,绘画亦然,因为眼前的风景非必然,因而「画家画的是不变源头下万物成形之持续过程」(Francois Jullien,1951年~),时代更迭,题材、形式殊异,吴观麟的作品的外在形态似乎一直在转变,然而追求是事物恒常的内在本质。
王耀德 (NTUA, MFA)
出生于中国台北树林,在走进水墨艺术殿堂之前,书法、西方绘画因缘聚会理所当然融入就他生命中的骨血,由于生长的环境、由于对家庭的责任感、由于工作带来江湖义气,由于根生的庶民特质,这些矛盾造就了耀德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书法的线性与结构抒发个人的情绪书写,时而汉语时而地方方言,一笔一划、快慢缓急、粗细浓淡,只能是艺术家的话语载体,不涉流派、不论媒材、无关字意,只有直观的美感,书写的快意,每一次忘情的书写皆是艺术家不同的生命记录。 「书写过程中,弱化书法的可辨识的痕迹,当作品中的文字已经几乎完全无法辨识,所谓『书法』与抽象绘画的界线将虽之模糊」,王耀德如是说。
吴尚邕(NTUA, MFA)
出生于中国台北内湖,从小扎实的学院派训练与家学渊源使其自在悠游于东方水墨绘画中,一路从具象山水到等身大象写实描绘及其意象阐发的挑战中,看似找到了一路繁花走到底的创作生命。不意,吴尚邕突然从宏观看世间万物转入微观的宇宙,画面低饱和度的色彩、虚实间的对话,以及半抽象画面中微弱低限的光晕,脱离视觉的外显世界,只留下「心眼」独对喧喧嚷嚷的凡尘,而生命却在细腻推叠不显眼的笔迹中蛰伏,故事的铺陈从此未停歇,而观者是说故事接续者与完成之人,因为回归多元观点从万物的对立面看世间是画家的创作愿景。
谢福源(NTUA, MFA)
出生于中国台南北区,10岁即有「丹青」约,容易分心幼少的他不意却被有着繁复坚韧线条、柔和婉约色彩的细腻工笔绘画形式所收服,一路披荆斩棘登峰造极,饱和雅致的色彩、抑扬起伏有情的线条融合古与今的形式和内容是画家的创作常态,挟着这样的热情远赴日本的他,隔海回望家乡时,只留住亚热带海岛上遍地植被小草在心头,于是乎将不知名的叶子在丝绢上不断地繁殖,增生成岛屿、树丛、小花---,所有一切都可幻化成画家的乡愁与思念,亦或是对古典大山大水的致意,对画面空间的布局、装饰性的再诠释,从未离开的书写性是风格骤变后画家的当代性语汇。近期进一步专注于工笔创作的各执行阶段,是否能透过不同媒材及程序的转换,在作品中呈现更多观看的可能性。
《彳 亍之径》W 吴观麟、 王耀德、 吴尚邕、 谢福源 联展
开幕酒会:2024 年9 月5 日 ( 星期四 ) 下午5 时至晚上7 时
展览日期:2024 年9 月5 日至10 月7 日
展览地点:明画廊 (Illuminati Fine Art),香港中环荷李活道31-3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