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温暖生命,让人生激励人生
2024-09-30孟晓东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揭晓。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感动,还有力量与坚持。他们书写的精神史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柔软,激起了一个国家拔节生长的力量。
…………………俞鸿儒:时代塑鸿儒…………………
人物事迹
俞鸿儒,中国科学院院士、气体动力学家。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也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风洞。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就是俞鸿儒。他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今年96岁高龄的俞鸿儒,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有50余年。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他说:“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颁奖词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素材解读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爱国敬业的科学工作者的倾力奉献。何谓科学家精神?它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俞鸿儒院士就让世人见识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他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刘玲琍:春风拨清音…………………
人物事迹
刘玲琍,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991年,刘玲琍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成为衡阳市聋哑学校(今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33年的特教生涯中,刘玲琍一直是班主任,她把班里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宝贝。除了教学,她还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脸、洗衣服、剪指甲。她时常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多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爱的付出,让她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刘妈妈”。刘玲琍扎根特教讲台,33年来坚持做好一件事——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33年来,刘玲琍所教的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让这些孩子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
颁奖词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素材解读
刘玲琍以无限的爱心、耐心与恒心,带领听障孩子们来到有声的世界。诚所谓“大爱无疆”,刘玲琍的身上凝聚了人间大爱,她用美德义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以最平凡、最朴实的姿态感动着世人,让人们懂得,平凡与伟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孟二梅:大义勇必为…………………
人物事迹
孟二梅,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办事处四级主任科员,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人们大多是由一场洪水认识孟二梅这位干练的社区女书记的。2023年7月30日,K396次列车被暴雨滞留在门头沟区落坡岭站。危急时刻,孟二梅接到了上级通知,一定要妥善安置滞留火车上的乘客,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的孟二梅马上带着工作人员去清路。原先干净的路面,此刻已堆积有石渣、淤泥和被水冲倒的树木,他们奋战数小时终于把所有障碍物搬开。随后,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情况下,她带领社区300多位居民,无条件接待了列车上近千名被困乘客,想尽办法让大家在暴雨中免于冻饿。她的一句“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着”感动了无数人。
颁奖词
安顿落难者,照顾乡亲们,一句话驱散冷雨,一握手温暖人心。是谁在偏僻的角落里,排布下如此可信赖的人?过去无缘相识,因为她平凡,危难中堪当重任,因为她不忘初心。
●素材解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危难关头,孟二梅用肩膀扛起近千名滞留乘客的安危。作为人民公仆,作为共产党员,她体现出了中流砥柱的硬核担当。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团结群众,她践行着“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张雨霏:洲暖水花美…………………
人物事迹
张雨霏,中国游泳运动员。受父母影响,小雨霏3岁就接触了游泳。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她曾自信满满,但赛后结果让她认识到自己与国外选手的差距。在天才神话的假象被击穿后,张雨霏来到了一个职业运动员的真实世界。天性不服输的她决定改变并精进技术,尽管风险极大,她仍选择从零开始。熬过漫长的训练岁月,她终于等来了涅槃重生的机会,她觉得自己“已经度过了依靠外力的成绩和荣誉来活得自信的阶段”,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她扎实的日常训练和积累的比赛经验。2023年9月,张雨霏出战杭州第19届亚运会,斩获了六枚金牌,被评为“最具价值运动员”。张雨霏是赛场上的“劳模”,平均每四天一次比赛,如此高强度的赛程,如果为自己,她可以推辞,但是为祖国,她必须去。在颁奖现场,她听到观众唱国歌的声音盖过自己的声音,不禁潸然泪下。
颁奖词
宁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烧,不让情绪在失败中沉沦。哪吒,就是要脱胎换骨;蝶后,一定是蝶变之后。探索运动的极限,收割青春的金牌,冠军是胜者,更是逆境中崛起的人。
●素材解读
人生没有躺赢。张雨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失败经历,但正是这段经历让她重新认识自己。她没有让自己在失败的泥潭里沉沦,而是清醒过来,斗志昂扬地回到训练场。“下一场比赛永远都是更重要的。”张雨霏说的这句话也同样送给成长路上永不言弃的你。
…………杨华德:稻香使情深…………
人物事迹
杨华德,高级农业专家。2013年,杨华德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的派遣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向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能;2015年,杨华德受命担任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兼水稻专家组组长。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总人口1200多万,可用耕地面积却只有130多万公顷,90%的人口是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等原因,布隆迪的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长期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杨华德来到布隆迪后,就像当地农民一样深入田间地头劳作。他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用了8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专家组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于是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他们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上。援布隆迪8年来,杨华德只回国了4次。
颁奖词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素材解读
援非十余年,辛勤耕耘在农田间的杨华德,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非洲大地上。他不仅带去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谊的使者。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下一家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