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概念为引领的高中思政课单元教学设计

2024-09-29谢艺鹏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2期

一、单元教学与大概念

单元教学不只是依据教材分章节教学,而是在宏观的视角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规划,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体系。这种方法强调在宏观层面组织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掌握知识点,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大概念作为单元教学的核心,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桥梁。上位概念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视角,促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思考和理解;下位概念则是具体知识点的体现,是构成上位概念的基础元素。单元教学与大概念之间密不可分、互为补充。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社会与个人价值选择的重要性,通过对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及价值观的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并实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作为单元的开篇,立足人的认识问题,探讨了认识来源、真理的追求及社会真谛的寻觅。这节课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理解,无论是对社会还是自我认识的深化,均源于对认识本质的深入探索。继而,第五课聚焦于“社会历史的本质”,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及其主体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化对社会运动规律的理解。这部分通过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最后,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将学生的视角转向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价值与价值观的形成、价值判断与选择,以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将之前课程中探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选择,实现自我发展。整个单元围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大概念展开,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谬误、个人与社会、真理性与价值性等多重关系交织其中,凸显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模块4“哲学与文化”的内容要求。

三、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深刻把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则,领会认识的本质及其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透彻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与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特定性。

2.全面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透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互动,洞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通过积极地学习和实践,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以此实现个人价值并履行社会责任。

4.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解和认同,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旅程,探索浩瀚太空的奥秘。2003年10月杨利伟航天员勇敢踏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送人入太空的国家。此后,中国航天员又九次进入太空,一步步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向学生展示“逐梦星辰大海”——致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视频,如图1)观看后,让我们共同思考,这背后的技术突破和知识认识,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而出的?

生:视频中展示的是中国航天的辉煌时刻,航天员的勇敢、科技的进步,还有背后无数人的付出与探索。

师:这些成就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实践与认识关系。接下来,以“神舟飞越背后的知与行”为议题,我们将深入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思考一下:这些技术的突破和认识的深化,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又是什么驱动着航天事业的每一次成功?

(各小组根据探究任务讨论、分享观点,并进行汇总)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洞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探究的不仅是技术如何实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如何深化了我们对宇宙、对科学的认识。那么,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是什么?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解答的问题。

(设计意图:资料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航天技术与认识论之间关系的兴趣,同时借助载人航天事业的实例,深化学生对科学探索和技术突破的理解,为落实大概念中“认识社会”奠基。)

(二)讲授新课

师: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里程碑,还是对中国航天人三十年奋斗的最好证明。观看完毕,让我们深入讨论航天事业成功的背后,体现了对哪些真理的追求和认识?

生:这些成就让人心潮澎湃,显示了中国航天不断追求和实现梦想的决心。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真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师:正是如此。那么,我们来讨论,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及有条件性是如何在航天事业中体现的?(播放视频《“长征三号”火箭研发时的争论》)观看这段历史,思考在决策过程中不同意见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意见的正确性。

生:在“长征三号”火箭研发过程中,围绕发动机的选择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反映出真理的客观性和多角度的认识。

师:考虑载人航天的技术要求,思考大型火箭研发的挑战和所需条件。(提供材料:关于运载能力和火箭发展的信息)这些技术进步说明了什么?如何理解真理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性?

生:(阅读材料并讨论)单芯级火箭到大型火箭的发展,展现了技术突破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每个技术决策和创新中。

师:很好,现在,让我们讨论追求真理的过程。(播放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视频)为什么航天梦想不能一蹴而就?航天事业的下一步又将如何展开?

生: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都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新的探索,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课时

(一)认识社会本质

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何不同?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是无意识、自发力量的作用,而人类社会则是由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那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它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师:精确地说,整个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来阅读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论述:(展示如图2所示的材料)这段话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呢?

生:这说明了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还是人类从动物世界中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通过劳动,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的改造和对社会的建设。

师:非常好!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能够用唯物主义解释自然界,却难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人类社会呢?

生:可能是因为社会历史涉及人的意识和目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用物质的、客观的方法来解释社会和历史。

师:是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我们来看看哲学家色诺芬尼和费尔巴哈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展示材料)“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造神。”这表明了什么?

生:这表明社会意识,实际上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根据自己的形象和生活经验去创造神的形象。

师:这恰恰说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反馈。这个辩证关系是我们理解社会生活本质的关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由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关系的调整改革、科学文化的创造等构成。这些都是实践活动,它们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社会生活本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意识的本质。)

(二)发展中见主体

师:让我们回顾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此言论究竟揭示了哪些深层次的哲学道理?

生:马克思的这句话指出了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即生产力的变革,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演变。

师:非常好。这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还揭示了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关键力量。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反之亦然。

师:正是如此。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变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枫桥经验”。(介绍“枫桥经验”的内容)

生: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矛盾,确实体现了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师:没错,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是基于这一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现代社会发展和变革,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介绍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如图3)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化学生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联系本单元的大概念——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课时

(一)初探人生价值

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生价值。让我们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来启发思考。(播放“第一粒扣子”视频)

生:视频寓意深刻,提醒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师:视频中强调的“第一粒扣子”,实际上是指我们生活中的首要选择和价值取向。那么,价值观是指什么?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生:价值观是指一个人或集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正确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我们如何正确地评价事物和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师:精确地说,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事物存在的意义或价值,从而理解人的价值。

生:服装满足我们的穿着需求,食物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房屋满足我们的居住需求,而人则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多样化需求。

师:正是,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更重要的是,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其为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判断继续创造

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当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时,我们如何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比如,如果你毕业后面临的是留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回到家乡扶贫的问题,你会如何决定?

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而有的学生则选择回到家乡扶贫,因为他们想要回报社会,改善家乡的发展状况。

师:以上体现了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内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涉及我们如何评价事物的重要性和优劣,而价值选择则关乎我们基于这些判断作出的实际决定。

(学生探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并总结为图4的形式)

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观看杨建松的视频)杨建松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奋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价值。

师: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人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能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设计意图:利用就业选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进而深入理解在劳动、奉献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五、教学总结

本单元的思政课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为核心主题,全程贯穿了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课程设计遵循从认识到实践、从个体到社会、从理论到具体案例的教学逻辑,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认知人生价值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通过资料导入和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对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讨论“神舟飞越背后的知与行”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楚地分析出技术进步与理论深化的关系,认识到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关键。在探讨“枫桥经验”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多数学生展现出优秀的批判性思维,甚至进一步提出疑问,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答。

虽然课堂上的讨论和视频观看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践环节仍显不足。今后可以考虑增加校外教学或与实际社会问题相关的项目研究,如参与社区服务或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反映小组讨论时活动指导不够具体,导致讨论偏离主题。今后需在小组活动前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和更具体的讨论问题,增强讨论的针对性,并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程溪中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