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铁论》看桑弘羊对墨家思想的借鉴
2024-09-29马海洋
摘 要: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在对墨家思想的有所借鉴的情况下,又结合自身实践,对墨家思想的“尚贤”“非攻”“节用”以及重利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和应用,推动了桑弘羊自身思想体系的形成。了解桑弘羊对墨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对了解桑弘羊和墨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墨家在汉代的发展流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桑弘羊;墨家思想;借鉴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35
桑弘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在那个墨家思想仍然活跃的时代,他的思想中有多少对墨家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是值得研究的。在当前的研究现状中,有郑杰文的《中国墨家通史》,其中有写到桑弘羊对墨家的提及,但是并没有提到桑弘羊对于墨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更多的是论及其儒墨并称之事,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桑弘羊并没有著作传世,而《盐铁论》一书记载盐铁会议一事有不少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对话。本文以此作为依据来探索桑弘羊对墨家思想的借鉴和利用,弥补这一研究部分的空白。
1 桑弘羊的“尚贤”思想
墨家思想十分重视贤能的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以“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①来阐述贤才的重要性。认为“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②,将进贤纳士与“归国宝”相比,再次强调贤才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桑弘羊在《盐铁论》的言论中也体现出了其重视贤才的思想。首先,他提出了贤能人才应当具有的标准,即“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王之术,而资质足以履行其道。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③。其中“文学高第”即是对贤能人才的一种称呼。《盐铁论校注》载:“高第,就是成绩优异的意思。”④由此可见,桑弘羊眼中的贤能人才,是能够做到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居内和在外的都是有用武之地的人才。除此之外,桑弘羊进一步提出了对贤能人才的任用标准:“招举俊才贤良之士,唯仁是用,诛逐乱臣,不避所亲,务以求贤而简退不肖。”⑤这句话是丞相史所言,但是桓宽指出,丞相史所言“成同类,长同行,阿意苟合,以说其上。”⑥所以从这一方面看,他们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桑弘羊的思想的。由此观之,桑弘羊的任人标准是以才能为主,而且“不避所亲”。这与墨家的“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⑦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重视贤能人才的能力,也同样支持以能力为首要因素对治理国家的人员进行任用。桑弘羊还认为同样应当以能力为主要因素去“退不肖”,黜退能力不足之人,并且同样应当“不避所亲”,甚至认为“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固其然也”⑧。墨家思想也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⑨《墨子间诂》中注:“辟私怨,谓惟公义是举,而私怨在所不问,故除去之也。”⑩所以桑弘羊对贤能人才的任用方面,和墨家思想是有相同之处的,是有一些墨家思想的因素在里面的,桑弘羊作为汉朝的臣子,自然将国家的发展放于首位,这与墨家的重视“公义”来作为推举贤者的手段,方向上是有一致性的。
为了使贤能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发挥治国的才能,墨家提倡对贤能的人才“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k。《墨子间诂》中引《礼记·乐记》郑注云:“断,决也”。孙诒让注:“谓其令必行。”l墨家认为如果不这样,就会导致“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m在桑弘羊的思想中也有相似的思想,他在盐铁会议的辩论中提到:“挟管仲之智者,非为厮役之使也。怀陶朱之虑者,不居贫困之处……夫禄不过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满檐石者,不足以计事。”n《盐铁论校注》注载:“说文又部:‘秉,禾束也。从又持禾。’则秉握为本意,秉斛为别义,此本言秉斛,而以秉握为文者,所以形容其禄之微小耳。”o由此可以看出,桑弘羊认为贤能的人才应当是有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较高的职位,才能对国家的治理提出见解,这和上文的墨家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都是认为爵位、俸禄等是贤能的人才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不过应当注意,这个顺序和墨家思想是相反的,墨家认为应当是在所有阶层的人中选择了贤才之后,再予以适当的爵位、俸禄以及职位和权利,而桑弘羊认为贤能的人是先有较高的职位和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参与国家的治理。
桑弘羊如何对待贤才的思想中是有墨家思想的因素在里面的,可见西汉时期墨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还是会被当时的士大夫们重视和学习以及了解。
2 桑弘羊的“尚力节用”思想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阶层,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来说,自身的贫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是否努力从事社会分工的工作所决定的。墨家认为,努力从事现如今的分工,就会有积蓄,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自身走向富庶,另一方面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会提升很多。
桑弘羊是商人的家庭出身,是明白努力和收获之间的关系的,他明白只有努力经营,才能保持或者推动自身走向富裕。同时在汉昭帝时期,虽然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整体思想趋势的影响,但是墨家的思想学说在民间也仍然有较大影响,桑弘羊是能够接触到墨家学说的,而且受其思想影响。桑弘羊在盐铁会议的论辩中就提出了他对努力从事自身职业分工的看法,即“无奇业旁入,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p。桑弘羊认为,通过努力的耕耘,就可以有更多的收获,可以使人民更加富裕,积蓄更多的财富。他的这种思想这和墨家的“尚力”观念十分相似,墨家讲:“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q两者都提出了对于“力”的看法,都认为努力“从事”是很有必要的,并都提出这关系到财富的积累。除此之外,桑弘羊认为节俭也是推动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除了上文所列举的“非俭则力也”之外,还有就是其所言“夫居事不力,用财不节,虽有财如水火,穷乏可立而待也。有民不畜,有司助之耕织,其能足之乎”r,将“不力”与“不节”看作是“穷乏”的原因,而且就算是政府帮助,他们自身不努力,也是枉然,也不可能走向富足。墨家在则在《墨子·七患》中提出:“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s两者相较可以看出,桑弘羊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利用了墨家思想,来形成了自己的在积蓄财产、提倡努力从事方面的政治思想。
3 桑弘羊的重利思想
《淮南子·要略》提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t从这段话中可以了解到,墨家思想从诞生之初就是在乎物质利益的,并将其作为自身思想的立足点之一。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了节用,也恰恰是重利思想的表现,因为节用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桑弘羊的重利思想和墨家重利思想稍有不同,因为桑弘羊是御史大夫,所以桑弘羊的重利思想更多的是从国家层面去考虑,其重利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占的比重较大;第二部分是从个人利益层面考虑的;第三部分是从具体事物和人带给人们利益的程度这一层面考虑的。不过在那个“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重礼而少谈利的时代,其重利的思想的产生和塑造不只和其御史大夫的身份以及商人家庭出身有关,和其接触到的墨家思想也不无关系,毕竟西汉时期墨家思想还是较为活跃的。
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中提到了盐铁官营所得之利是对国家和百姓是有利的:“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u并且以商鞅的事例来佐证其说法:“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v《盐铁论校注》中载:“秦有铁官,当是从商君开始的。”w桑弘羊希望通过这番说辞来维护盐铁官营所得之利益,同时这些说辞也显示出桑弘羊对国家利益的重视,并且从其说辞所要表达的意思来看,其目的是国家的府库充盈、百姓生活安逸。就此来看,墨家的重利思想中有相似的表述:“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x《墨子间诂》注:“不然,谓非常之变也。”y在墨家看来,只有国家有了一定的收入,有了物质的积累,才能使国家强大、人民负担减轻。“兵革不顿”和“士民不劳”以及“府库实满”这三者在《墨子·辞过》的表述中虽然是并列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兵革不顿”和“士民不劳”两者的基础正是“府库实满”。桑弘羊在国家整体利益上所体现的重利思想,其目的和墨家重利思想的目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可以看出其继承关系。
从个人利益层面考虑,《盐铁论》中桑弘羊提到了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并认为这种利益的追求是常态,是人们正常的需求:“故尊荣者士之愿也,富贵者士之期也。”z这一段是桑弘羊讽刺贤良文学的一段,因而具有很强的主观情绪在里面,但是通过这一句话也可以看出桑弘羊对于人们追求荣华富贵是默许的,是不排斥的,甚至认为天下人做所有事都是利益在驱动:“赵女不择丑好,郑妪不择远近,商人不愧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并提出了国家对于贤者应当有一定的奖励:“疏爵分禄以褒贤。”在“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社会环境中,君子之道大行其国的情况下,桑弘羊重视个人利益的思想,不能没有当时还在活跃的墨家思想的影响。墨家也不反对人们对于利禄的追求,但是墨家认为想要得到较高的利禄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成为“贤良之士”,其提到:“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对于这一类人要让其“富之贵之”的原因有两条:第一,“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第二,“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从更好的施政到用利禄来招揽人才都有所提及,足以见到墨家对于这一方面的重视,不过桑弘羊在吸收借鉴墨家思想的过程中更侧重于个人对利益追求,而墨家则是将重心放在了阐释贤者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需要注意。
从具体事物和人带给人们利益的程度这一层面考虑,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中论述汉武帝征伐匈奴的益处之时,提到:“故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从中可以看出桑弘羊认为君主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某种利益在行动,更重视这种行动所取得的事物可否带来实际的利益,所以君主才不会贪“无用之地”。这一层次的重利思想,和墨家的“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墨家之所以提到“贤君”“不爱无功之臣”“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因为墨家认为这些是可以给“贤君”和“慈父”带来利益之人。稍有区别的是,桑弘羊在辩论中提到的是一些具体的事物,墨家在文中提到的则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人,但是同一的是,双方都很重视能给自身带来利益的人或事物。
4 结语
桑弘羊在为官之前是商人家庭出身,加上西汉初期墨家团体较为活跃,所以其有机会接触到传播墨家思想的墨者,除此之外,墨家在西汉初期和儒家仍然处于“儒墨并称”的地位,所以桑弘羊对墨家的思想是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桑弘羊结合自身情况,将其吸收学习的墨家思想进行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造,并应用到了其生活实践中。从他的重视贤才、节用尚力、重视利益等方面可以看出他对墨家思想的借鉴和应用。但是桑弘羊对于墨家思想的借鉴和利用是否就说明墨家思想活跃在西汉初期的上层士大夫当中呢?这个问题仍然有待我们探讨。
注释
①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1.
②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4.
③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214.
④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294.
⑤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248.
⑥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567.
⑦⑨⑩klm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17:46.
⑧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1.
n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67.
o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240.
p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355.
q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257.
r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357.
s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28.
t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862.
uv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68.
w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07.
xy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33.
z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7.
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6.
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4.
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44.
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53.
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54.
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64.
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5.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2]毕沅.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薛柏成.墨子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严祎语.《盐铁论》中论辩双方借鉴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J].秦智,2022(7):1-4.
[9]李琴.盐铁会议上的义利之争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0]杨勇.历史多元视野中的盐铁会议与《盐铁论》[J].中国哲学史,2022(3):78.
[11]李玉环.西汉盐铁会议与财政政策[J].中国财政,2018(21):76-77.
[12]杨学建.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经济主张商榷[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96-101,127.
[13]杨勇.历史视野中的盐铁会议“轻重”之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98-104.
[14]彭新武.论盐铁会议的四重逻辑[J].哲学动态,2016(6):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