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城
2024-09-29黄晓勇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重要时期,作为本时期建筑文化融合最杰出范例的北魏洛阳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洛阳伽蓝记》以佛寺为纲,对北魏洛阳城内的众多建筑进行了详细描写,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北魏洛阳城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制、市井生活等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城;城市布局;建筑形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33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市区东约15千米处,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遗址虽名为“汉魏”,但考古发掘证实,其始建年代为西周,东周、东汉、魏晋、北魏多次重建、扩建,其现存遗址多为北魏时期留存。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借进军南下之名,实行迁都之事,将北魏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北魏迁都洛阳是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北魏洛阳城的营建经历了孝文帝和宣武帝两朝,直到景明二年(501)宫城主殿太极殿才建成①。公元502年,魏帝自金墉城迁入新宫,同年宣武帝又修筑了外郭城和诸坊②。
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魏晋都城的基础上兴建的,同时借鉴了平城和邺城规划建设的特点,而且随着南北文化交流,又吸收了南朝建康城的布局元素。其单一宫城、宫城置于内城西北是对魏晋的继承,其清晰的城市中轴线是在魏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外郭城和诸坊的建设是历史性的创新。北魏洛阳城(图1)是自曹魏营建邺城、洛阳城后,中国都城形制和布局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建中立极”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它不仅在宫城中沿用阊阖门—太极殿轴线的做法(图2),而且以此为基点,更加突出铜驼大街作为全城中轴线的作用,继承前代封闭式的都城模式,有计划地兴建外郭城,使作为居民区的里坊在都城中的面积扩大且趋于规整。
经过孝宣时期的建设,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规模上已远超同时代的平城和建康,甚至比后来的隋唐长安城还要大许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市。据文献记载,北魏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有居民十万九千余户③,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北魏洛阳城的创新变化直接对隋唐都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三重套城布局、规整有序的里坊、居民区设置固定市场等做法被隋唐长安城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了周边其他国家的都城建设,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孝文帝迁都并重建洛阳城仅仅四十二年后,北魏就因为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控制的东魏迁都邺城,并拆除了洛阳宫殿和衙署。接下来连年不断的战争,再次摧毁了这座盛极一时的城市。
1400多年过去,这座占地约100平方千米的北魏洛阳城大部分遗址深埋于地下,有限的史料和少量的考古发掘使我们难以窥得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但幸运的是,1400多年前的一位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这座城市的钥匙,这便是《洛阳伽蓝记》,它对北魏洛阳城的研究具有极重要意义。
《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颜氏家训》并称“北朝三书”,其作者杨衒之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途经洛阳,见洛阳城“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④遂想起北魏洛阳城“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⑤的盛况,怕后世无传,因而记之。
1 此书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可信度高
杨衒之此人于史无传,生卒年不详。根据《洛阳伽蓝记》和其他零星史料的记载,可以得知他曾出任过秘书监、抚军司马、奉朝请和期城太守等官职。根据其任职经历和书中所流露出的只言片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他曾经长期居住在北魏洛阳城的事实,因此其对洛阳城的记载属于当时人、当地人记当时事,可信度高。虽然《洛阳伽蓝记》并非杨衒之居洛时所撰,但根据序中记载,成书时间大概是东魏武定五年(547)后数年间,此时距离洛阳城毁于战乱仅有十余年,从时间上来看并不久远,此书的可信度是没有问题的。
此书可信度高还体现在杨衒之的信息来源并非道听途说,而是源于自身经历。根据卷一《永宁寺》条记载,杨衒之曾与河南尹胡孝世一同登上过永宁寺塔⑥。所以杨衒之对永宁寺和永宁寺塔的记载是基于他造访永宁寺并登临永宁寺塔的亲身经历而撰写的,并非道听途说或依据其他文献记载,因而是可信的。《洛阳伽蓝记》卷一还记载有时任奉朝请的杨衒之与百官一起在华林园中释读苗茨碑的故事⑦,从这里可以看出,杨衒之曾出入北魏宫苑之中,所以《洛阳伽蓝记》中对于华林园的描写,就更加可信几分了。永宁寺作为皇家寺院,并非常人可以随意出入,永宁寺塔因为可以“目见宫中”⑧被禁止登临,皇家宫苑更是一般人的禁区,可杨衒之得益于官员身份,均曾一一造访,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建筑,杨衒之应该是去过其中大多数的,因而其记载是可信的。
2 此书条理清晰,记载全面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地理志创作的高峰期,流传至今的有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法显的《佛国记》等,亡佚于历史的有南齐陆澄的《地理书》、任昉的《地记》等。《洛阳伽蓝记》的写作也受到了此时期地志创作思想的影响,全书共分五卷,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区域介绍北魏洛阳城的多处佛寺,条理清晰。其每卷行文,也是以若干著名寺院为中心,先交代其位置,再介绍附近其他建筑。如“瑶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在阊阖城门御道北,东去千秋门二里”⑨。用语简洁、准确,不仅明确道出了瑶光寺的始建人、位置,还准确说明了距离千秋门的远近。此书名为“伽蓝记”,但记载却并不局限于佛寺,更像是北魏洛阳城的地志。杨衒之在以佛寺为纲的前提下,记载了大量佛寺周边建筑,使我们可以得知一大片区域的建筑分布情况。其中最典型的是卷一《永宁寺》条,杨衒之开篇介绍完永宁寺始建年代、始建人和所处位置后,笔锋一转,将铜驼街两侧自北向南的16处建筑一一进行了说明,并交代了各自位置。这16处建筑囊括了衙署、里坊、礼制等诸多建筑类型,信息量非常大⑩。全书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如此完整、全面、准确的建筑分布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北魏洛阳城布局是非常有帮助的。
3 书中大量建筑细节描写对研究北魏建筑形制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不易长久保存,目前尚未发现早于唐代的木构建筑,因此我们对北魏建筑形制的研究主要通过壁画、雕塑上的有限图像信息展开的,局限性很大。但《洛阳伽蓝记》中有大量针对寺院建筑形制、装饰的详细描写,非常难得。例如,卷三《高阳王寺》条记载:“居止宅第,匹於帝宫。白殿丹槛,窈窕连亘;飞檐反宇。轇轕周通。”k通过这条记录,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贵族宅第的主要装饰颜色和屋顶外形等建筑信息。卷一《胡统寺》条记载:“宝塔五重,金刹高耸。洞房周匝,对户交疏。朱柱素壁,甚为佳丽。”l此段落对胡统寺佛塔的层数、寺院建筑布局、建筑装饰手法进行了描述和点评,为我们研究北魏佛寺提供了有效信息。卷一《永宁寺》条杨衒之着墨更多,对寺院院墙形制、院门数量和方位、门楼装饰图像、门旁石兽类型、拱门饰以金玉等建筑细节均进行了描写m。这些建筑细节描写对我们研究北魏时期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装饰有重要作用。
4 书中大量市井生活记载“复活了”北魏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名义上是记载北魏洛阳城的佛寺,但却不仅仅局限于佛寺。杨衒之围绕佛寺,广泛记载了北魏洛阳城的政治事件、民风民俗、逸闻怪事、节日庆典等诸多信息。卷一《长秋寺》条记载有4月4日佛寺行像的盛况:神兽辟邪、狮子在前引导,吞刀吐火等杂耍表演紧随其后,每当佛像停下时,观看的人潮会互相践踏,经常死人n。卷四《宝光寺》条对休沐日人们到寺院游乐的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o,卷二《建阳里东》条则对北魏时期送去迎归的习俗进行了记载p。通过这些文字信息,我们跨越了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长河,仿佛置身于北魏洛阳城中,可以感受到它的市井气息。北魏洛阳城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遗址,它慢慢地“活”了过来,形象而生动。
5 书中记载建筑信息与考古发掘成果完成互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在有序进行,外郭城、内城、宫城、太极殿、永宁寺、金墉城等诸多遗址均已被发现。把考古发掘成果和《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进行比对,会发现书中记载的建筑信息非常准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城内城有13座城门,并详细说明了所有城门的位置,经考古发掘证实,各城门位置与书中记载完全一致。《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位于“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q,考古发掘发现永宁寺遗址确实位于宫城正门南,铜驼街遗迹西边约250米处r。《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城中有砌于地下的石窦等给排水系统s,同样已被考古发掘证实。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此书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是为发掘工作提供了线索,后又通过与发掘成果的互证,使我们对这些建筑遗址的判断最终形成闭环。
6 书中记载可补正史不足或与正史互证
杨衒之以史家自任,在书中记载了许多发生在北魏洛阳城中的政治、军事事件。卷一《永宁寺》条作为本书第一条记录,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写的是河阴之变、尔朱兆弑杀孝庄帝等历史事件t,且载有孝庄帝被杀前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不见于其他文献,可以补正史不足。卷四《追光寺》条则详细记载了元略因反对元义专政,导致兄弟被杀,自己流亡南朝梁国,后又北还的政治事件u。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北魏都洛期间的历史提供了资料,可补正史不足或与正史互证。杨衒之还继承了自司马迁以来的史论传统,对部分事件进行了点评。卷四《宣忠寺》条,杨衒之以“杨衒之云”的形式,对尔朱兆杀祖仁事件进行了评价,“崇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祸之门,殃所毕集”,表达了对祖仁贪财害人的不齿。杨衒之代表的是当时的官员精英阶层,他的看法、评价对我们研究北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7 此书为研究北魏洛阳城佛寺兴衰提供了大量资料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并未得到大力发展,直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期间,统治阶级意识到佛教对于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开始敕建寺院、设立僧官,将皇权与佛联系起来,增强皇帝的神性。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引领下,当时的贵族、大臣、僧人纷纷兴建佛寺,平城一度成为人间佛国。北魏迁都洛阳后,同样非常重视佛教,在兴建新都时已将永宁寺纳入统一规划v,而且从永宁寺位于都城中轴线铜驼大街西侧、与诸多衙署并置的情况来看,其地位是十分尊崇的。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西晋时期,洛阳城内有寺院42所w,经历了晋末八王之乱和十六国战争,北魏迁洛时,这些寺院留存下来的只会更少。但经过北魏四十余年的经营,洛阳城内寺院数量达到了1367所,及至天平元年(534)东魏迁都邺城时,仍有421所x。寺院数量经历了由少至多,再减少的过程,其兴衰更替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洛阳伽蓝记》中详细记载了六十多所重要寺院的始建人、始建年代、建寺原因、所处位置等诸多信息,对我们研究北魏洛阳城内佛寺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建立年代较早寺院的始建人信息进行分析,可得出北魏迁洛早期,佛寺建立人多为皇族的事实,这说明统治者是有意通过控制民间建寺来约束佛教发展的。通过对卷四《法云寺》条的分析y,我们可以得知河阴之变后,寿丘里中王公贵族出于为亡者追福的意愿,将众多宅第改为寺院,从而找到北魏都洛后期佛寺大量增加的原因。
总体来说,《洛阳伽蓝记》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可信度非常高,而且条理清晰、记载全面,可以为考古发掘提供线索,也可以通过与考古发掘成果互证和与其他史料互证,来研究北魏洛阳城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制、世俗生活、佛寺兴衰等,对于我们“复原”这座1500年前的城市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景明二年春正月)丁巳,引见群臣于太极前殿,告以览政之意。”魏收.魏书:世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3.
②“九月丁酉,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魏收.魏书:世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4.
③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53.
④w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原序第2.
⑤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原序第3.
⑥“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
⑦“永安中年,庄帝马射于华林园,百官皆来读碑,疑苗字误。……衒之时为奉朝请,因即释曰:‘以蒿覆之,故言苗茨,何误之有?’……”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1.
⑧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
⑨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49.
⑩“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
k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88.
l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63.
m“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装严焕炳,世所未闻。”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4.
n“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迭相践跃,常有死人。”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47.
o“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以为兴适。”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12.
p“七里桥东一里,……送去迎归,常在此处。”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96.
q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
r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北魏永宁寺塔基发掘简报[J].考古,1981(3):223-224,212,295-296.
s“凡此诸海,皆有石窦流于地下。”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1.
t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16.
u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38-239.
v“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余悉城郭之外。”魏收.魏书: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44.
x“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53.
y“经河阴之役,……祗洹郁起,宝塔高凌。”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