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文物保护与社区参与模式探析
2024-09-29李永刚
摘 要:文章通过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思南县文物保护工作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必要性与意义,提出在保护利用文物的同时,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建立政府主导、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居民参与的文物保护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保护质量,也可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传播文化遗产。
关键词:思南县;文物保护;社区参与;保护模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13
文物作为历史积淀和文化见证,其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思南县历史文化悠久,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这里独特的乌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文物资源丰富,保护与利用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探讨思南县文物保护工作中社区参与的模式,为思南县乃至其他类似地区的文物保护模式提供参考。
1 思南县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
思南县作为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其独特的乌江文化与红色文化文物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这些文物在社会转型年代和发展建设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工作艰巨复杂。
首先,部分重要文物本体损坏严重。特别是一些木构古建筑,历经风吹日晒,原有结构已严重损坏;一些石刻文物因年久失修,字迹残缺,雕像损毁;一些古遗址被其他建设占用或不同程度破坏。这些给日后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其次,文物保护所需大额经费难以落实。县级财政经费有限,难以承担系统而持久的文物考古调查、文物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导致一些珍贵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加速损毁。
再次,专业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导致很多珍贵文物无法得到及时和专业的科学化修复。人才短缺也制约了保护修复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基层和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村民和单位为开垦耕地或发展经济,破坏了部分文物遗址①。一些可移动文物也面临被盗风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保护意识的欠缺。
最后,县域范围内还缺乏系统、严谨和规范的文物管理制度。缺乏文物调查评估的标准程序,一些珍贵文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掘、保护和利用。对破坏文物行为也缺乏足够的法规制裁和处罚力度。这也是文物事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2 加强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与意义
加强社区参与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文物保护经费上的不足。作为内陆资源匮乏县,思南县政府的财政资金极为有限,无法承担起大规模和持续的文物保护责任。如果仅依赖于政府财力,多数文物都会处于长期缺乏维护的状态,甚至日益损毁。通过调动社区共同体的力量,发动群众自发捐赠文物保护基金,或者依托政府引导,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采用BOT、PPP等模式共同出资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可以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保护和修缮作用,使更多文物得到基本的监管与修复,免受风吹日晒的破坏。
加强社区参与可以全面增强基层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自觉性。让广大群众切身参与到家门口文物的日常监督和基础性保护任务中,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增强群众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改变他们文物意识淡漠的状态。当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时,破坏文物的行为也会大为减少。这种社会共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府单方面的监管。因此,加强社区参与,可以使文物保护这项系统工程真正得到全民的重视与参与,切实提高保护成效。
发挥社区群众的信息优势,更好挖掘和保护本地珍贵文化。在长期的乡土生活中,广大群众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往往更为透彻和直接。政府部门可以依托基层社区的力量,开展文物信息抢救性收集整理,发掘一些基础文献照片中可能体现的珍贵历史详情。同时还可以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传统技艺,从而及时展开保护。这种依托社区群众力量的信息发掘与保护,是政府部门无法完全取代的。
思南县独特的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和各类文物,承载着先人的优秀传统精神。通过推动社区共同体直接参与到文物解释、策展、教育利用等方面,可以使这些古老的物质载体与其文化内涵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增强整个民族和社区的文化自信心与凝聚力。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政府部门可以依托社区力量,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发掘这些潜力,使之转化为特色文创产品,或打造富有乡土人文气息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不仅可以增加群众收入,也可以为思南县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
社区参与可以形成保护文物的强大合力。政府与专业部门主导,社区群众自觉监督参与的机制,可以让有限的保护资源发挥更大效益②。同时也可以避免和减少一些重大文物遭到人为或自然破坏的事件发生,使保护工作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以求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3 思南县文物保护的社区参与模式
3.1 政府主导,明确责任与保障资金投入
在推进思南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社区参与模式中,政府应承担起主导责任,高度重视并制定系统规划,将文物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县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等目标统筹考虑,形成文件的系统部署和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文物按照保护级别和价值制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明确实施主体,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为全县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成立高效的专职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保障工作经费。成立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配备具备历史、考古、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专职工作团队。并统一管理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化的文物监管和公众服务平台。同时,各级财政要保障文物部门的基本运行经费支出,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必要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机构与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③。此外,文物主管部门还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形成项目合作机制,协调、高效地开展文物考古发掘评估和日常监管保护各项工作。
大幅增加文物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并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一方面,县级财政每年要增拨一定数额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抢救性保护县级重点文物以及镇村级文物的环境整治与安全加固等方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资源整合职能,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共同投入文物系统性修缮与保护工作中。
3.2 专业人员指导,提高保护的专业水平
在推进思南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社区参与模式中,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至关重要。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对全县文物资源进行详尽的评估考证。组建省、市级文博专家的高标准评估组,对县域范围内的文物遗址、古建筑、传统村落等开展全面而系统的实地考察。明确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保护现状等,并据此确定其保护价值和等级。同时,专家组还要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的保护措施或方案,为下一步制定实施细则提供重要依据。
组建高素质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队伍,科学抢救和修复重要文物。聘请在国家级文保工程中积累丰富修复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组建业务骨干队伍。在其技术指导下,运用数字化、无损检测等现代化手段,对老旧文物建筑进行病害调查分析,明确保护思路。然后,依托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和严谨的作业方法,有序开展文物建筑的抢救性维修与整体修缮任务,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建立质量检验考核机制,根据保护效果不断优化完善技术方案。
广泛开展文物保护技能培训,持续提高县域保护队伍整体素质。聘请省级文博院所专家针对性设计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体系,组建系列培训基地,并定期发布培训计划。重点面向县级文博单位工作人员、镇村级保护志愿者代表以及村民群众开设入门和进阶课程,培育数量充足的保护后备力量。此外,还要坚持专业人员的轮岗和留学深造,实现人才梯级提升。
深入基层宣传科学知识,将专业理念和技能赋能社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典型案例,采用通俗生动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基础常识和自我防护技能,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参与度。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收集村民提供的有关文物的历史轶事、老照片等一手资料,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供线索。
通过组建高水平的评估组,可以对全县范围内的文物资源进行详尽考证,明确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合理的保护级别,为后续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组建专业化的修复队伍,运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对重要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可以有效控制病害,恢复其历史风貌。广泛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持续培养高素质的保护后备队伍,为推动全县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专业人员还要通过基层宣传,将科学理念和保护技能赋能社区,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收集一手文物信息资料等,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和信息优势④。通过专业人员的科学引领,可以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向更加主动与专业化方向转变,使文物修复和日常维护达到更高水准。
3.3 社区居民参与,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
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县级文物部门要深入村居,面向有文保意识和热情的群众广泛发动,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要给予他们系统的培训,传授文物分类和等级判断方法,明确巡查监督和信息收集的具体方式方法。在培训基础上,签订责任状,明确社区、村级志愿者的日常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考核机制。这批身处基层的志愿队伍,可以发挥他们的地缘和群众优势,及时发现和报告辖区内文物遭受破坏或面临破坏威胁的情况,以便文物部门采取应对措施,发挥基层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
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组织群众对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或老艺人进行家访式的采访调查。通过问卷、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他们的技艺流程、经验作品,进行归档建档,制作成文化短片等视频作品,实现这些珍贵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要从保护个体技艺人入手,逐步拓展至整个传统工艺门类的抢救。此外,针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布局、古碑志等文化遗产,也要组织群众进行系列化调查与信息整理,形成数据化成果。
举办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在县、镇级举办传统技艺展销会,组织村民艺人现场示范,邀请外地游客观摩、体验、学习,推广民间艺术。发挥群众力量,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庙会、祭祖等传统节庆活动,广泛邀请周边县市居民前来参与,扩大文化辐射面。此外,培育群众利用文化资源举办特色旅游活动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发文化主题寨、民俗采集园等项目,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在2024年春节前,安华社区在安华古街举办年夜饭长桌宴非遗展演活动,广泛邀请群众、游客及周边县市知名人士参加,让大家在感受到思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打响了安化街“年味一条街”品牌效应,游客争相购买腊肉、香肠、麻饼、沙琪玛、麻圆以及传统水豆豉、渣海椒等商品,更有慕名而来进行采购的,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
支持并引导群众开发文化旅游,实现效益双丰收。县级文物和旅游部门要主动做群众的参谋和指导者,鼓励有意愿的群众家庭或社区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极规划和开发特色客栈、民俗主题乐园、传统手工艺体验区等旅游项目。要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市场推介等全方位服务,助力项目尽快开业并壮大规模。成功运营的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增加社区、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分红,提高群众的直接收入,也可以带动手工业、农副业的发展,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广泛开设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推动文化传习创新。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学校教室等公共场所和设施,面向中小学生与社会公众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内容涵盖傩戏、花灯、剪纸、藤编、竹编、花烛、花甜粑制作等门类。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傅和花灯艺人进行传授,使广大学生和市民可以近距离体验思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此外,还要鼓励有潜力的年轻人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走创新发展道路,使古老艺术焕发活力,以传承促创新。
4 思南县社区参与保护模式的成功案例
思唐古建筑群包含府文庙、万寿宫、川主宫、王爷庙、永祥寺、周和顺盐号和旷继勋烈士故居等景点,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科学保护利用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思南县文物部门主导启动了思唐古建筑群保护项目。项目启动后,县文物部门深入当地社区,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共同参与项目建设,通过亲身回忆讲述、提供老照片等方式,为古建筑的还原修复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文物修缮专项资金,组织专业团队按照古建筑原真性修复技术规程,分阶段对府文庙、周和顺盐号、万寿宫等七个景点实施全面病害调查、评估和抢救性修缮工程任务。修复和恢复了古建筑原有的木构架和特色彩画。同时结合景区空间分布特点,打通景点之间的通道,规划布展内容,改善环卫设施,建设完善了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可持续利用价值。
在修复的同时,项目组高度重视发挥社区力量,广泛培训和组建群众志愿者解说队伍,依托他们对本地历史和建筑风貌的熟悉,向前来参观和游览的外地游客进行生动翔实的讲解服务。成功将思唐古建筑群打造成思南县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向社会展示和传承了优秀的地方红色文化,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创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思唐古建项目的成功实践,彰显了社区参与在文物保护中的强大力量。思南县也在不断总结完善这种保护模式,着力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文物保护和利用人才,以此推动县域文化遗产事业再上新台阶。
5 思南县文物保护社区参与模式的推广与建议
思南县在文物保护领域探索形成的社区参与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值得在全县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也应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这种模式,使之成为保护文物的重要抓手。将社区参与模式纳入正式工作机制,形成长效制度供给。县级文物部门要制定专门文件,将村社区的自主申报和共建等形式明确写入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并提供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具体来说,可以面向村、社区发布年度公开申请,鼓励村、社区共同围绕本辖区文物资源自主提出小型保护项目建议书。经过专家论证和评审后,给予项目立项及匹配资金,引导村、社区和群众共同出资出力,开展文物的日常巡检维护或环境卫生整治⑤。完成后,县级部门组织验收鉴定,并给予表彰奖励。这种正式制度化的供给,可以大幅激发村、社区的保护积极性,使更多文物点得到有效利用。
从县域财政中加大文物保护资金安排力度。随着基层保护积极性的提高,基金申报必然呈指数增长态势。因此,县财政每年要预留一定数额作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重点用于资助村社区开展保护宣传培训、文保设施建设以及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切实提高村、社区级保护的自我供给能力。此外,为配合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大对存量文物开发利用转化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带动更多贫困村通过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实现集体经济增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与普及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在全县更广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基础知识科普宣传。一是组建移动宣教队伍,深入村落、社区举办讲座,向群众代表和保护志愿者传播基本方法。二是运用广播、网络等公共媒体,加大对群众的文保知识传播力度。三是面向青少年通过绘本、课程教学等方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灌输。
6 结语
思南县文物资源丰富,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而艰巨。建立政府主导、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居民参与的文物保护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保护质量,增加居民获得感,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希望本文的分析与建议,可以为思南县乃至更多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或启发。
注释
①周小凤,张朝枝.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J].中国文化遗产,2022(5):90-100.
②祁润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公众参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1.
③张颖.乡村振兴视野下赣派古村落开发的社区参与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1.
④王雪.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20.
⑤赵星会. 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居民地方感形成机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