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史为例分析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可靠性及史学价值
2024-09-29代赫
[摘 要] 在明史纂修领域,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的互动十分显著。一方面,官修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激励和推动士人修史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不少有见识的史学家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信史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修史,并深刻反思官方修史学的弊病,通过私修史书的方式予以回应。官修与私修这两种修史方式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点、整体面貌和悠久传统,而且可为当下史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参照,为后世了解明朝史学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和宝贵的史料。
[关 键 词] 官修史书;私修史书;明史
中国史书繁多,如何在史料中厘清历史正道,仍有待商榷。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学者多使用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概念来审视和剖析古代修史现象,呈现出一种官私并进的论说模式与研究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史学中“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的主要特点[1]。古代典籍中存在大量诸如“私家”“私史”“官书”的表述,以及大量关于修史现象的评价与议论,亦传达出古人关于史书撰写分类的见解与对理想修史方式的期待。以曹姗姗所著《明代中后期私撰史书研究》为例,私家撰写的史书在明代中后期的史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及意义[2]。然而,从史学思想角度来看,学者大多选择其他朝代进行研究,对明史的研究少之又少,学者研究的也多是关于个别人物的思想,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明代中后期的私修史书及其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明代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比较更是缺失[3]。本文参考明代史书及相关论文,分析了明代许多史书修撰的前后背景,决定立足于明史展开论述,探寻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的区别和史学价值,为后代学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明代的官修与私修史书提供参考。
一、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传统概念对比
中国是一个重视史学的国度。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财富。在考量、研究、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参考正确的、全面的、完善的历史资料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而对过去史书编纂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朝历代几乎都存在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官修史书指的是被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为“正史”。历代都重视对前朝历史的修纂,渴求从中吸取经验。自唐朝以来便开设了大规模的修史馆,时至明代,帝王主持撰写了如《宋史》《辽史》等史书。与唐代相比,明代史书多为私人撰写,成书后上交官家,经官家认证,即可列入正史。
而私史是指非官修的史书,即非官修或未经国家认定的正史以外所有私人撰写的史书,其中包括别史、杂史、野史。其中别史是正史的别支,即上不至于正史、下不止于杂史者。其实正史与别史并无性质和价值上的区别,只是正史是经过官方认定而别史则未经认定而已。杂史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所提及,其后目录家皆因之,如《国语》《国策》。大抵仅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仅述一时之见闻,成一家私纪者皆属此类。杂史起源很早,但正式有杂史这一门类,与正式设立正史为同一时期。所谓杂史,即指其体例、内容与记、传、表、志俱全的正史和关系一代大政的别史都有不同,是不受体制约束的又一种体裁的史书。野史则指旧时私人编写的史书,与正史相对。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大和野史》、宋郑樵《通志》中所载龙衮的《江南野史》等。本文并不据别史、杂史、野史展开具体分析。
“时至清初,史学颇为繁盛,百姓思想日益解放,人民学识水平不断提高”,官修史与私修史呈现出双流并进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明史撰修领域,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的互动十分显著[4]。
在封建社会中,随着政权的逐步成熟和稳固,官修史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应运而生。它既是对历史事件的相对客观记录,也是政权稳固和意识形态统一的重要手段。官修史书的兴起,首先是出于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系统记载的需要,其集结了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史官,他们依据朝廷的旨意,按照既定的体例和规则,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编纂,从而形成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官修史书。此外,官修史书还可以对异端思想和不利于政权稳定的言论进行批判和驳斥,以此维护意识形态的统一和稳定。
作为与官修史书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录方式,私修史书也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私修史书多由学者或文人独立编纂,他们往往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私人途径进行历史记录。修史主体的不同,使得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在内容、风格和目的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私修史书多关注民间生活、社会变迁等方面,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和经历,揭示了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私修史书往往也具有更丰富的细节和更深入的剖析,采用更自由灵活的语言和风格,有时甚至可以包含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观点。这种风格的多样性使得私修史书更具个性和魅力,也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和真实。
对比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可以看出,在传统观念的维度上,两者在历史记载与文化传承中各有优劣、相互补充。官修史书以其权威性和系统性在维护国家统一、传承主流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私修史书则以其独立性和创新性在揭示历史真相、丰富文化内涵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应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互补发展。
二、明代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特点
(一)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代的官修史书呈现出一系列特点,为后世学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首先,明代官修史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明代官方高度重视史书的编纂,由官方机构组织编纂的史书往往被视为正统、权威的历史记载。这些史书在编纂过程中,由皇帝亲自下令,并指派专人进行撰写和审核,以确保史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明代官修史书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地位。
其次,明代官修史书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内容,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些史书在编排上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脉络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此外,明代官修史书在风格上注重严谨和简洁。在编纂史书时,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史料的真实性,力求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明代官修史书也追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烦琐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明代官修史书具有上述优点,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史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记述某些敏感或争议性事件时,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而有所隐讳或失实。
总的来说,明代官修史书以其权威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为后世学者了解明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在使用这些史书进行研究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批判性的态度,结合其他史料和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更准确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二)明代私修史书的特点
明代时,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其历史编纂活动亦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在官修史书之外,私修史书亦占据一席之地,这些私修史书不仅丰富了历史文献,也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明代私修史书的兴盛,首先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明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吸引了更多士人,从而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这为私修史书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明代官方修史制度的不完善也为私修史书提供了发展空间。虽然明代官方设有史馆,但修史工作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难以保持客观公正。因此,许多士人选择以私修史书的方式记录历史。
明代私修史书在类目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正统史书相比,私修史书不拘泥于传统的类目设置,而是根据时代特点和编纂者的主观意图进行灵活调整。例如,一些私修史书增设了反映当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类目,如《名山藏》中的《俘贤记》记录了降明官员的事迹,反映了明朝时期的政治变迁[5]。这种类目设置的创新,使得私修史书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明代私修史书在体裁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事实。同时,编纂者还尝试将不同体裁进行融合,以更好地呈现历史的全貌。这种体裁的探索和创新,使得明代私修史书在形式上更加丰富。
尽管明代私修史书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私修史书多由个人或少数人完成,其史料来源和可靠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且会受到个人立场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导致史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此外,私修史书的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相对较小,难以与官修史书相抗衡。
(三)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的异同: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例
具体而言,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在记录“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时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官修史书对“土木堡之变”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载,强调皇帝英明决策、将领英勇善战以及军队士气高昂等美好品质,突出了官方的正面形象。同时,官修史书也会尽量避免涉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阴谋等内容。而私修史书则更加细致生动,会关注更多的事件细节、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等方面,如将领间的纷争、士兵的苦难生活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此外,私修史书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表现出更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因此,历史事件研究需结合双方的记载,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三、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关系
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在明代历史编纂中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借鉴和交融上。一方面,官修史书在编纂过程中需要参考和借鉴私修史书的成果,私修史书的独特视角和深入解读能为官修史书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另一方面,私修史书也常以官修史书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挖掘和解读。官修史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私修史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素材。
此外,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在明代历史编纂中的交融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上。官修史书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而私修史书则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逻辑与本质特征,这种交融使得明代历史呈现出更加立体和丰富的面貌。
需要注意的是,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在明代历史编纂中并非完全和谐。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两者在某些方面也会存在分歧和争议。这种分歧和争议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推动pV4iAffgTWk6McQDU/oshZhfi7hJFIFoyX1BZx6LCf8=历史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明代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在历史编纂中呈现出交融与互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了明代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元的视角。在今天看来,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历史研究,推动明代历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四、总结
明代官方修史是一项庄严而重大的国家事务,体现了朝廷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官修史书往往由朝廷组织专门的史官团队,依据官方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编纂。这些史书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展现出国家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明代,官修史书不仅记录了明代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文化风貌。而明代的私修史书佳作也层出不穷,不仅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的不同方向和层次,也展现了明代士人的多元化学术追求。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明代的历史和文化,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参考。
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挖掘这两类史书的价值和意义,推动明代史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应对比明代史书中记载的各类社会现象,以揭示明代政治制度的运行逻辑以及社会阶层间的互动与矛盾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关注明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明代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乔治忠.历史学研究切勿轻忽辩证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16(006).
[2]曹姗姗.明代中后期私撰史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240-310.
[3] 曹姗姗,张秋升.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私修史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7(3):79-84.
[4]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0.
[5]何乔远.名山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四平校区
作者简介:代赫(2004—),女,汉族,吉林人,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