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中有画,教贵得法

2024-09-29吴克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应重视诵读、积累与梳理,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感和习惯,并让他们通过诵读感受语言之美,享受文学阅读的乐趣。这一学段的古诗,如《咏鹅》《画》《江南》等,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语言优美,画面感强烈,对“诗中有画”的体现明显,与该学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高度匹配。这为教师促成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形成深刻理解和持久记忆的深度学习模式实现,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和要求,整体入手,以画面感的植入,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一、围绕关键字初步描画

古诗不仅仅是字词的合成,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聚焦关键字词,让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以二上课文单元第八课中《登鹳雀楼》为例,“尽”在诗句“白日依山尽”中起到了统领、辐射作用,成为画面的焦点和情感的触发点。教学可以围绕这个字展开设置问题:“‘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可能会给出如“结束”“消失”等解释,随后引导他们自由朗读诗句,并想象自己站在鹳雀楼上所见的景象,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理解诗歌。接下来,讨论“尽”字如何影响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找出诗句中与“尽”字相关的部分,并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再进一步引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义,让学生讨论“尽”字在此处的延伸意义,即不断追求更高的视野和更远的目标。这里可以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如“如果你站在鹳雀楼上,你希望看到什么?”“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还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意图和情感。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安排学生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述这两句诗,或创作自己的诗句来表达类似的感受,体现画面感。这种方法不仅传授诗歌知识,还在探索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比传统的逐句翻译和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诗歌的魅力。

又如一下课文单元第七课《静夜思》,这首诗的关键字可以是“思”,这个字揭示了诗的主题——乡愁。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可以从“思”字入手,询问学生“在什么情境下会产生‘思’?”。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自然地引入李白的乡愁情绪中。再通过角色扮演和画面模拟,学生不仅能深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能深入理解“思”字如何贯穿整首诗,表达出远离家乡的孤寂与思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深层次理解。将古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连接,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每一行诗都引人深思,从而真正做到了在积累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借课文插图入画

鉴于低段学生识字量少,缺乏阅读技巧,插图可帮助他们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内容。教材中的古诗多配有精致的插图,这些插图如同开启文化宝藏的金钥匙,也是学生更好理解诗意的“阿莉阿德尼线团”。

一上语文园地二中的《画》,简洁有趣的五言谜语诗,语言通俗易懂,韵律优美。解答谜底并不复杂,诵读全诗也并不困难,但要领悟画中景物的特质却需要深入探索。教材配有一幅画,上面绘有起伏的山脉、倾泻的瀑布、盛开的花朵和歇脚的鸟儿。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描述他们所见,初期学生可能会逐个描述,教师应鼓励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随后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描述画面,以培养他们的顺序观察和完整表达能力,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在充分理解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片与文字对应,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饶有兴致地阅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找出诗中描绘的四种元素——山、水、花、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形容这些元素,比如“青翠的山、清澈的水、娇艳的花、欢快的鸟”。接着,通过分析“有色、无声、还在、不惊”这些特点,学生可以在现实与画面的对比中逐步揭示谜底。先通过画理解诗,再由诗反观画,学生在图文之间游走,领略诗画交融的意境之美。

又如一下语文园地二中《春晓》,同样配有生动的插图,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花、鸟等元素,然后阅读诗歌,理解诗中的意境。如让学生根据插图创作自己的诗句,或者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以课文插图引导全诗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丰富想象“点”画

古诗行文多含蓄、曲折,常弦外有音,运笔迂曲,思维的跳跃性大,相应的留白多。教学时,如能把握诗体特点,以情感为主线,以想象为基点,启发学生去寻觅,补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将使空白处见丰富,曲折中见深意。

(一)把古诗读活,引导学生寻觅

如二下语文园地一中《赋得古草原送别(节选)》,融合了景物与情感,生动描绘了野草坚韧不屈的生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设想小草成长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如被践踏、被石头压制、经历风雨等。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当小草遭遇烈火时的心理和可能的对话,以及春风见证草儿复苏时的反应。通过师生共读和引导性的讨论,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把古诗编活,唤起情感体验

在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中,诗人常常将个人情感巧妙地编织于字里行间,使得每一处景物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寄托。他们或许通过描绘风景来表达内心感受,或许使情感与景色相互融合,形成情感与景致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中的画面联系,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领悟诗歌中蕴藏的情感。

如一下课文单元第十二课中的《池上》,描绘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构思,无论是小孩的动作还是心理变化,都被描绘得惟妙惟肖,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场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真实再现,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这首诗,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想象和互动的空间,让古诗“活起来”,可以提问:“你们认为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偷采白莲?他是怎么做的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具体的场景。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么做?你会意识到自己留下了踪迹吗?”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感受到小孩的天真和无意间的疏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这首诗,可以以“突然,水面上传来了轻微的划动声,原来是小娃划着小船,正悄悄地靠近那洁白如玉的白莲……”作为故事的起点,让学生继续编写故事。他们可以设想小孩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接近白莲,又怎样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留下了踪迹。通过这样的想象练习,学生不仅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三)把古诗演活,领悟诗歌精髓

语文实践性的活动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它可能消耗大量时间,有时仅带来表面的活跃,忽视了实质性的学习成果。因此,角色扮演活动应注重实效性,目标清晰,逐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形式转移到对内容的深度理解上。

如一上语文园地六中《古朗月行(节选)》,巧妙地融合了丰富的想象、神话元素和深情的抒怀,营造出一个既奇幻又寓意深刻的审美空间。诗作描绘了儿童对月亮的纯真认知,展现了月升时的渐变之美,如同梦幻般的仙境,全本的诗还写了月亮由盈转亏的过程,借此表达了对月亮消逝的深切忧虑和不平之感。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更要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既要解决古诗与儿童生活相隔、语言相隔、情感相隔、文化相隔、时代相隔,又要带领他们从古诗中感受到音律之美与画面之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设计一系列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将学生分组,每个组负责演绎诗中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式的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月亮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月亮是什么?它是真的吗?”“为什么月亮上有兔子?”等,而扮演诗人的学生则需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来回答这些问题。

古诗之美,在于它的声色美,更在于它的情思意韵。教师要遵循低段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注重画面感的激发和运用,通过关键字辐射、全景图贯穿和想象点激活等方法,挖掘古诗中的留白处,调动学生原有记忆,发挥想象去加深体验,进行艺术再创造,变古诗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到动态,为古诗注入活泼的生命力,学生才能在诗海中遨游,在优美的画面中感知古今交汇的文学之美,实现古诗教学的创新实践。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学习”策略探寻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该项目类别为基础教育专项,项目批准号为BFJC22029,立项时间202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