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乡村,奉献余生

2024-09-29普文海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9期

乡村教育需要那种真正能够理解乡村、理解乡村少年境遇、扎根乡村社会,又有远见、心智活泼的教师。

——题记

当我看到刘铁芳老师写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浮现出一群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去远方谋生的家长,和一群一步一步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孩子们,以及厌倦了打工生活回到农村创业的人。因此,一开始我就对《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仔细阅读,我发现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我们乡村教师的心声,并且与我们产生了深厚的共鸣。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特岗教师考试,并成为一名山村小学教师。这样,我的人生轨迹从农村出发,经历了一番征程,最后又回到了农村。尽管我的工作地点在农村,但工作是有正式编制的人民教师,我为之高兴。刘铁芳老师在《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中指出了乡村教师必备的乡村素养,其中包括对乡土文学、乡风民俗、乡土伦理以及现代乡村发展的理解。只有热爱并理解乡村的教师,才能真正给乡村孩子提供价值引导。”我已经在农村学校从教九年了,一路走来,我经历了许多感动和失落,但我从未放弃,一直坚定地走在山村教育的道路上。

我一直认为,不管我们身处何地,自己只有爱上脚下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才会对我们温柔以待。诗人艾青的那句诗:“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直鼓舞着我。因此,这么多年在山村从教的日子,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和写作,阅读经典,书写脚下的土地,书写我那可亲可爱的孩子们,我时常在文字里把他们比作花儿,的确我只有像呵护一朵花一样去呵护他们,他们才会快乐自由地成长。因为坚持读书,我考上了在职研究生,也因为坚持读书和写作,我成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因为读书写作,我做到了言传身教,我的学生也有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对此我感到很欣慰。

身在乡村,免不了经常和村子里面的人打交道,所以这些年我很注重家访。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一定会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乡村的孩子和家长大多淳朴善良。站在三尺讲台上,畅所欲言的那一刻,我感觉这是人生中最美妙的状态。我的教学格言很简单:“首先,让家长喜欢上老师;其次,让孩子喜欢上老师;再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正所谓大道至简,也许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往往可以轻松解决。有时候,我们太过于纠结思考,而忽略了实际行动的过程。

作为新时代的农村教师,我们应该怀揣着激情与热情,始终坚守着“带着一颗真心而来,不带走半点遗憾”的初心,深深扎根在乡村。我们的教育使命是面向孩子们的未来,为他们的梦想铺路。作为农村教师,我们肩负着唤醒孩子们灵魂的重任,并在本土教育的一线扎根。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开展符合本土特色的课程,遵循每个人成长的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向上渴望,树立起他们成为优秀人才的意识和信心。此外,作为农村教师,我们还应该引导乡村少年健康成长,让他们不仅理解乡土中国,也能从中获得乡土精神的滋养。

实际上,真正能够疗愈一个人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经历。正如刘铁芳老师在《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中所说:“乡村教师的素质要求远不止于知识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更需要对乡村社会的亲近和广博的爱。”我将继续扎根山村,用我对山村无尽的热爱,唤醒山村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梦想飞翔。虽然条件可能会艰苦一些,但我相信我的乡村从教之路必将充满希望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