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培根基 共研促成长
2024-09-29徐永寿
杞丽娟喜欢写作,经常给《云南教育》投稿,我做《云南教育》编辑后不久就认识她了。算起来,我们认识已超过十年了。十多年前,她还是一个没有省级、部级名师荣誉的“普通”老师,但那时候她就已经是保山最活跃的教育写作者之一,是《云南教育》的资深作者了。她平时写探讨具体课程内容教法、学法的教研论文,也写工作随笔、生活散文、心情小诗——说理笃实精辟,抒情顺口润心,从她的文风文笔,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耿爽的脾性以及读书、写作、思考的简雅生活状态。
十多年来,一方面我见证了她一成不变的本色——踏踏实实上课、认认真真教研、时时刻刻读书思考写作;一方面,我也见证了她的不断成长——收获了包括昌宁县教学名师、保山市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培养对象等诸多荣誉。
在书香中成长
杞丽娟1975年出生在昌宁。
她一直坚信自己是“读书种子”——因为祖上出过一位贡生。杞丽娟回忆自己读书习惯的养成时说:“尽管母亲读书不多,但她记忆力非常好。她通过看电视识了字,平常会看巴掌大的黑白连环画。很小的一本书,母亲会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还常常小声地念,即使父亲嘲笑她把“陌生人”读成“百生人”也丝毫不影响她看书的兴致。在过年时,她会买《望夫云》《红楼梦》《三笑》《莫愁》等四格或八格的彩色连环画来裱墙……我的启蒙阅读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除了跟着母亲看连环画,杞丽娟小时候还从母亲那里听了不少精彩的故事。“母亲极爱看电影,《西厢记》《牛郎织女》《天仙配》《五朵金花》等等,我们兄妹跟母亲一起干农活犯困时,就会求她讲故事——那些年我们在干农活时听母亲讲了很多故事——母亲的故事激发了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小人书和母亲故事的陪伴下,杞丽娟小学毕业升入昌宁本地的初中。
看到初中学校的图书馆有那么多藏书,她惊喜不已,如鱼得水。读书读得入迷,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甚至被老师没收过课外书。1990年,杞丽娟考入保山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相对宽松,她阅读的书目更广泛了!“我们那时保送上大学的名额极少,我自觉升学无望,就安安分分等毕业分配工作,对学习成绩常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态度,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看‘闲书’上。国内的散文、小说,国外的诗歌、戏剧……走进书中,就像一个穷人见到了宝库,见到一些新鲜的句子,就会记在笔记本上。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除了理科,别的科目成绩是噌噌往上涨。”
在师范三年,除了大量看书、上专业课、写日记,杞丽娟还学会了弹琴和吹笛子。1993年,师范毕业后杞丽娟被分配到一所叫“鸡飞镇中心完小”的距县城20多公里外的村完小任教。
“起步并不顺利,一方面我对偏僻简陋的环境有抵触,一方面作为新手工作还没被认可,所以那几年我过得非常艰难!那几年我教过学前班,教过小学,还去教办写过材料,直到1998年调入昌宁一小,我的教书生涯才算真正步入正轨。”
在工作中磨砺
进入昌宁一小后,杞丽娟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时任昌宁一小校长高鲜平。高校长非常赏识有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杞丽娟,他对杞丽娟说:“小杞,你就是我们学校未来的特级教师!我给你做个规划,一是继续提升学历,取得本科学历;二是坚持读写,多看多写,进一步打好文字功底。五年、十年,持之以恒地磨砺下去,只要功夫是真的,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将来我们都会以你为荣!”
高校长的鼓励给了杞丽娟极大的信心。她一面认真备课、上课,钻研教学,主动承担学校相关材料的撰写工作;一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历提升的自学中。不久她便考上了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本科,师从石鹏飞等名师研读《老子》《古文精读》等汉语经典,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操、历史及现实。
“在云南大学读本科期间,最令我印象深刻并对我后来的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石鹏飞等老师在课堂上激扬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们讲经典、讲教材,有自己的考证方式,会针对所讲内容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举例论证。我的思维在老师们的影响下被激活了,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我那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最伟大的发明是思想的发明!从那之后,我总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观察社会、体悟人生。”
开了窍的杞丽娟在教学上越来越得心应手,逐渐形成了围绕读写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风格。高鲜平校长的继任者毕文昌校长也对杞丽娟青睐有加,经常创造一些机会让她去友邻学校交流讲课,这无形中促进了她更加系统、深入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杞丽娟将自己的教育主张命名为“小葵花育人法”——“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像向日葵一样健康、阳光、快乐。”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始终是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每一天的晨检,杞丽娟会一一抚摸孩子的额头,确认孩子的身体状况;每天清晨,她会带着孩子们跑步,传递通过运动获得健康和快乐的生活理念;她随身带着小梳子,给妈妈不在家的女孩梳头;每次出差,她都会给班里的孩子带一份当地的小零食、小特产,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意;每次遇上家庭有困难的孩子,她除了自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外,还会在必要的时候发起募捐,唤醒每个孩子心中的善意。孩子们都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个感性的“知心大姐姐”,她能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能体谅他们的懵懂无知;家长们都信任她,因为她是一个以身作则、工作认真、对孩子的品德、学习有严格要求的老师。
从自身成长的经验出发,杞丽娟非常重视诵读教学,她认为“阅读是一把万能钥匙,能为每个人实现梦想插上翅膀。”她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们一起背诵《增广贤文》《日有所诵》等国学经典。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杞丽娟领着班上的孩子们办起了每月一期的《小葵花作文报》。当习作变成作品刊登在班报上的时候,孩子们的读写意识被唤醒了,他们争抢着让杞老师评改自己的作文,讨论着谁的作文写得有趣、写得精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手不释卷的杞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从书中看来的精彩的故事时,当笔耕不辍的杞老师在各类报刊上不断发表散文、诗歌时,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阅读和写作的魅力。《小葵花作文报》一期一期地办着,杞老师的范文在报刊上一篇一篇地发着,孩子们眼摹心追,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写作水平越来越高……
在共研中发光
在教育教学上逐渐确立个人理念和风格的同时,杞丽娟以其优异的表现逐渐在昌宁一小、区域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少同行向她虚心请教,不少学校请她传经送宝,杞丽娟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在超出自己所教班级、学校的更大区域内对教育教学、教师成长发挥积极影响。
2013-2015年,杞丽娟参加了保山市姜琪语文名师工作室,作为学员跟着团队主动进行古诗词等方面的教学研究;2018-2019年,杞丽娟参加了云南省张砾月语文名师工作坊,跟随云岭名师张砾月重点研修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和单元整体教学以及大数据、AI对教学的支持性研究。在跟随姜琪、张砾月等省内教学名师研修期间,杞丽娟一方面提高了自己语文教学理论的涵养和创新能力,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团队管理和研修经验。
2022年云南省启动基础教育领域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经过层层遴选,杞丽娟入选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省级教学名师,随后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组建两年来,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研修培训模式、教学理论创新、服务乡镇学校教研需求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实践。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工作室成员申报市级课题并已结题4个,省市级以上公开发表论文13篇;4名成员成为市县级学科专家a41e56057de86febb8aa8d56f7595b7bf42d8aa180000fbf3730b5bf31da8def,1名成员成为国家级种子教师,4名成员分别获市级骨干教师和名班主任称号;工作室主持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培养对象、云南省基础教育学科专家库成员。在研修培训模式方面,除了集中研修上研讨课外,工作室还独创了“饥饿点单”“五环节培训法”“五环节磨课法”等研修模式。在教学理论创新方面,工作室提出了“图式语文”主张,用图式语文思想来研究阅读和习作教学策略,并完成约20万字的专著《发现图式 圆梦写作》。在服务乡镇学校教研需求方面,面向全县基础薄弱乡镇和周边县区,按需送教,问诊课堂,累计送教46节次,问诊课堂26节。
两年来,工作室在培养一线教育教学的高端人才,创新并示范辐射优秀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的研究,探索形成在教学实践中引领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聚焦‘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问题解决,有效提高区域内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当我们回溯杞丽娟老师的成长经历,并试图从中找出她成功的原因时,我们发现,她的故事又一次确证了一些朴素的经验: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坚持,会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深耕讲坛,会不断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增添信心和活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清中国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将自己的优秀与推动教育的进步结合起来,会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