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专题读写融合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2024-09-27凌志何平
摘 要 审美,是高中语文读写的灵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审静态文本之美,二是学生动态的审美活动。审美视域下专题读写融合体系的建构,首先在于专题确定,这是读写体系建构的起点;读写体系实施的保障,在于“读与写”“导与学”“考与练”的多重融合;读写活动创生的密钥,在于学生能动之“审”与所审对象之“美”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审美视域 专题读写体系 多重融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
审美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任意一环,无不是一场美的邂逅与体验、美的发现与思索;审美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即使抽象的归纳、概括、分析、思辨,也无不以情感形象为兴发与载体,以情感内化及诗意或哲思表达为归宿。
美学家张世英将人生分成四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其中审美境界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涵盖且超越了道德与求知,所以,审美之于语文的意义,若语文是生命幸福之驿站,审美则是照亮生命的明灯。
审美是语文的灵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审静态文本之美,二是学生动态的审美活动。本文以一次高三“艺术与审美”的读写专题教学实践为切入口,尝试进行相关阐说。
一、专题确定,读写体系建构的起点
专题确立,一是根据学科育人目标,二是根据高考命题方向,三是结合学生现状。笔者所在县中学生阅读底子较为薄弱,综合以上三点,初拟了以下专题,并与写法指导、教材回归、课外阅读形成一个相对照应、互文补充与强化的有机系列(见表1)。
其中艺术与审美专题置首,考虑其为整个语文学习的方法论,旨在提升学生对审美本身的抽象认知,涵养对美的细腻感知力,丰富诗意感性的心灵,从认知层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学生学完这一专题后,能形成积累素材的一般方法,并可以将积累的相关经验推广至其他读写专题,举一反三,于读与写的互促中,提升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
二、多重融合,读写体系实施的保障
1.读与写结合
读是源头活水,写促其流长。读与写结合,一是指阶段性母题素材阅读,二是指课本回归复读,三是指论述文本精读,四是指专题相关名家名作泛读,所有的专题阅读,都可指向本阶段话题写作。或摘抄读背,或片段写作,或写开头,或写构思,或写随感,最终考场作文检验。
读与写的结合中,读是重点。所读皆精品,所读皆美文。语言与思想的习得,是审美能力提升的关键,是语文素养的重中之重。相较于方法,有思想有文采、生动形象、凝练哲思的表达,是真功夫,其他是皮相,是语言与思想水到渠成后的衍生物,故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深度阅读与高级素材的积累上。每两周一个母题推进,每学期8次母题积累,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及相关名著的熏陶加持,让学生在阅读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2.导与学并重
学生时间、精力及见识皆有限,故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对该话题的内涵及所涉考点宏观阐述,并为学生整理相关的高质素材。同时更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要求学生围绕该话题进行个性阅读与积累,避免素材的同质化。即便同样的素材,也要让学生个性解读,具体方式包括读书交流会、课前小演讲、微话题写作等。
如教师为本专题准备的阅读素材,包括“母题阐释”“名言集锦”“典型事例”“类题链接”“文章选粹”“经典人物”六个板块。
“母题阐释”板块,对审美进行了以下综述:
(1)从审美写作对象看,有抽象美、具象美,有要求写美本身,有要求写某种美的内涵,有要求写对美的感受或认知……辨清文章应写哪一种美。
(2)从审美本身内涵看,有自然美、风物美、建筑美、音乐美、风景美、艺术美、文学美、人性美、人情美。每一类事物的美又可分为若干风格,清新自然的,雄浑壮阔的,豪迈粗犷的,等等。
通常写文章会从物美写到人美,从风物写到情思,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因为真正的美最终是人的情思之美。有的文章只描写美本身,有的文章则要写对不同美的认知与态度。
(3)从审美主体看,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美,要有美好的心灵感受美,要有包容不同形态美的态度,要有美丑共存转化的理性。
(4)从审美价值看,审美陶冶情操,丰富心灵,涵养敏锐感知,激发创造、自由与爱。
……
“类题链接”板块,从不同角度汇编与美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对“美”的思考,诸如内涵、意义、关系、对象等,如:
(1)审抽象概念“美”
正如伏尔泰所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
(2)美对心灵的意义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3)美与智(德)的关系
乔布斯在追求科技的同时,追求艺术与美。
(4)如何发现美
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关乎胸襟。
……
“名言集锦”板块,为学生挑选一些诗意的、凝练的、哲思的、能启发思维、有意境美且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
(1)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徐渭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康德
(4)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5)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
(6)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陈继儒
……
“理论论据”板块,重在名家名篇著名概念。梳理有关“审美的意义”的正面的理论或论著,如美学大家叶朗“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李泽厚《美的历程》及宗白华《美学散步》等。反面如“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异化”,毕飞宇“对美的麻木与误判”等。
“文章链接”板块,精选文质兼美之文,让学生在沉浸式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宽视野,积累素材。本专题链接了《美育是一种刚需》《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中国画坛的“鲁迅”》等几篇美文。
3.考与练同步
每一阶段的考试,可以安排两三个母题的积累与考查,形成序列,让学生考有所得,有写作的成就感。每次考试,作文只是提供一个大的领域与方向,具体的题目千变万化,让学生既有源头活水,又有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更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在本校本地一直无以施行,因为缺乏写作的计划性,考生常常面对一个准备不足甚至毫无准备的话题,陷入无米之炊的窘境,好作文似乎只是天赋好的学生的专利,多数学生写作信心不足。本学年,这一教学计划刚施行一个月,就有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因为有了足够的积累,考场写作胸有成竹,涌现出大批文采内涵俱佳的文章。
本次地区统考,笔者根据本年度读写计划围绕第一个专题“艺术与审美”拟了一道新题,同时体现训练系列中的审题立意与“一个概念”的要求,这道题在“美”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无用”的概念,而“无用”恰是美之内涵的一个体现,如何阐释其特征、意义及其流行的原因,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1)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今,年轻人当中忽然流行起“无用美学”。豆瓣上的“无用美学”小组,现已聚集了二十多万名豆友,他们主张“从日常生活寻常之物中,发掘毫无用处的美”。在他们的眼中,街边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千奇百怪的云朵、阳光不经意间洒向水缸里的一条鱼,甚至是垃圾桶里的枯枝落叶、碎成一幅画的手机屏幕,都能成为无用美学的素材。
你如何看待这种“无用美学”的流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2)审题
材料三句话。第一句点出现象,年轻人当中流行无用美学;第二句抽象阐释,从寻常之物中发掘毫无用处的美;第三句形象阐释,列举生活中这些毫无用处的美。提示语很明确,要求学生对“无用美学”的流行进行解读。
这是现象型作文,同时涉及对一个单一概念的理解。现象是“无用美学的流行”,概念核心词是“无用美学”。
首先要理解概念“无用美学”。其特征,一是这种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是毫无用处。什么叫毫无用处?这是对学生思考力的第一层考查。所谓无用,是指没有实际作用,这是从功利的角度而言的。什么叫“无用美学”?这Y547JJwPOVfWhdRYCqpv1pgKzl7gF9Jjjjd04Cs3PXI=是对学生思考力的第二层考查。这是一种审美理念,将无用之物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学生应努力去发掘这些无实际功用的事物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并合理阐述。
再看现象“无用美学的流行”。学生要思考,为什么会流行以及流行的意义在哪里。正面去看,生活中处处皆美,反映年轻人对生活中美好诗意的追寻;反面去想,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审美的缺失。
(3)立意点参考
①无用之美方为大美;②生活中处处有诗意;③无用之美照亮生命;④无用之美涵育灵魂;
⑤无用之美温暖社会人心;等等。
三、“审”“美”融合,读写活动创生的密钥
审,是主观的审美活动;美,是客观的审美对象。主客观的融合,审美才会真正发生。胡经之先生在《文艺美学》中谈道:“审美,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主客体所建立的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的能动活动。” [2]
专题读写的最高境界在于读写的创生,即创新的生发、个性的独创。情境独创是生命中一切领域的最高审美,一切独特的创造是主客观的深度交融,即主观的情思完全沉浸于客观的对象,全身心地投入、体验、思考、分析,然后会有灵感与顿悟。
相较于传统审美教学研究,笔者所提倡的高中语文审美教学,有两个侧重点:①重在享思维的乐趣,即理性逻辑之美;次在审形象之美,即感性情境之美。②重在“审”,次在美。审与美的关系,是“1”与“0”的关系,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文本之美“审”出。审美教学的关键,依然是学生灵魂的触发与唤醒。
审美是愉悦的,自由与快乐是创造的源泉。美学家们认为在情感体验中,当心灵观察它自身和它的活动力量时,它将感觉愉快,假如它想象它的活动力量愈为明晰,则它便愈为愉快[3]。重视“审”,即重视学生有效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充分发展学生活泼的心灵,真正给学生灵魂的自由,美的创造则应运而生。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审美视域下高中语文专题读写的研究”(编号: D/2021/02/41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通联:凌 志,江苏省高邮中学;
何 平,江苏省高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