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问出层次感
2024-09-27刘蔓
摘 要 当下大部分高中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点先行下的单向证明,想要从单向证明走向多元辨明,进而写出新意、写得深刻,可以借鉴课文《说“木叶”》的写法,以问题推动思维走向深入,问出作文的层次感。通过问概念、问原因、问可能性、问反面、问时代新意义,开展概念分析、因果分析、越度分析、缺失分析、辩证分析、价值分析,在问题中生成,在思辨中深刻,在论证中得出新见。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层次感 追问 思维训练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也是高中生作文的主要文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从高中生考场作文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够做到审题准确,立意较为清楚、切题,能够围绕材料关键词展开论说。然而抛开例证是否精当、语言是否恰切等具体问题,仅从结构、思维、观点等角度考虑,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问题表征为:结构扁平化,层次单一;思维简单化,平面滑行;观点平庸化,人云亦云。一言以蔽之,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点先行下的单向证明。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单向证明走向多元辨明,进而写出新意、写得深刻呢?笔者认为,“问”是一个易掌握、可迁移、好操作的有效策略。不断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写出层次感。
一、取法乎上:研习课文范例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入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是一篇文学论述文章。从语言形式上看,该篇文章的一大34c38c94160a50c602446e362b8f9055特色是多用疑问句。林庚先生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学现象:“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林庚先生确立了他的问题意识,即为什么“木叶”会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针对这个问题,林庚先生展开探究。在辨析概念、排除谬误、分析原因、阐释观点的过程中,林庚先生先后问了14个问题,梳理如下。
◎“木叶”是什么呢?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聚焦林庚先生的发问点,对这些疑问句进行分类,可以获知,为了论证“木叶”之所以会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阐明自己的观点,林庚先生分别对“木叶”的内涵、原因、来历、条件进行了发问,还对近义词“树叶”“落叶”“高树”的意蕴以及替换“木叶”后的表达效果进行了假设性的辨析发问。梳理这些疑问句如下。
问内涵:“木叶”是什么呢?
问原因: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
问来历: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问条件:古代的诗人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问假设/可能性: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而“木叶”呢?
从文章写作来看,这些疑问句起到了推动文章意脉向前发展的作用,使论述逐层深入、思路清晰。在不断发问中,林庚先生架设新视点,开辟新论域。在对可能性假设一一追问与解问的过程中,辨析、审视、验证、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解释,最终得出结论,使论证更完善、思维更缜密。并且,经过周密的分析论证,林庚先生给出的结论是,“木叶”与“树叶”不过一字之差,概念上原也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应该说,这个观点非常新颖,极具启发性。
从读者阅读的角度看,这些疑问句清晰地展示了林庚先生逻辑推理的全过程,提示了作者行文思路的演进,标识了文章脉络。同时,有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对读者发出召唤,邀请读者投入到文本阅读中,与作者一同思考问题。阅读的过程成了解谜的过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与获得感。
从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中,我们能获得如下写作启示:追问是推动写作走向深刻的一个有效策略,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写作议论文时,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没有思路,这时不妨应用追问策略,像林庚先生一样,追问核心概念的内涵、原因、来历、条件、假设可能性,“问”出作文的层次感。
二、思维体操:打开写作思路
一个写作策略是否有效,有多大的效用,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思维训练前后的写作中对比研判。下面以2024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在写作思维训练中应用追问技巧,“问”出作文的层次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和更多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人相遇。这时,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目审题难度不大。立意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两句话,即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写作的核心关键词是同理心。除了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抓不准立意关键句和核心关键词,写作偏离题意外,大部分学生不存在审题障碍。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作文仅仅是对材料的扩写,思维在同一平面滑行。现以A同学的考场作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说明。删去枝节,保留文章的主干,A同学的作文提纲如下。
心怀同理心,相挽大家庭
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前行着,在不同的境遇下,我们要始终怀揣同理心,在差异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个人经历,实现个人成长。
拥有同理心,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中更加游刃有余。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拥有同理心,能够以共情的姿态与他人相处,知人间冷暖,感悟世间百态,使我们更加完整地认识世界和社会。
拥有同理心,不仅关乎我们的个人成长,也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善念与同理心将会温暖人心,温暖社会。
唯有心怀同理心,在差异中与人相处,拓宽视野,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人际和社会中站稳脚跟并丰富自己。
A同学的作文切合题意,思路清晰,但是观点比较平庸,思维较为浅显,作文缺乏层次感,这代表了一大群学生的共性问题。想要突破作文浅表化的弊病,写出层次感,进而写得深刻,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研习课本范例,借鉴林庚先生的写作经验,针对立意关键句进行发问,尝试片段写作,运用语言支架自行回答问题,置于A同学的作文中,以增强A同学文章的层次感。
1.问概念,开展概念分析
界定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核心概念界定不准确,容易出现模糊概念、表达单一、分析错误、整体打包等问题,进而影响表达的精确与文章的深度。A同学的作文层次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概念界定,因此,在对A同学作文升格时,不妨借鉴林庚先生的写法,先对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发问。
针对“同理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同学这样写:
同理心即设身处地地理解,与他人共情共感,在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中,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认知性的觉知、把握和理解。
这是对“同理心”进行内涵分析,界定同理心的概念内涵。也有同学采用拆词法界定核心概念:
同理,顾名思义,乃共“同”他人之“理”也。所谓同理心,不过是能把握他人心理,基于他人的境况思考问题的心理机制。
更进一步,有同学仿效林庚先生对“木叶”“树叶”“落叶”的发问,追出“同理心就是同情心吗”“同理心就是同一心吗”等问题,然后回答: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更多是用怜悯、同情的眼光待人接物,不自觉中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而同理心更侧重于以平等的姿态,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他人处境。
同理心并不等于同一心,也不一味追求相同的感受,而更注重对差异的理解。对不同的包容才是同理心的内核。正如鲁迅所言“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完全与他人共情,但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只有接受多样与差异,才能促进社会的交流与进步。
这是对“同理心”进行概念辨析,在相似概念的比较中,辨析同理心的内涵。也有同学从相反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
诚然,有人常常把同理心与无限制地讨好他人画上等号,贴上标签。然而,真正具有同理心的人是在坚守自己底线、价值、立场、观点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只抽取同理心表面的亲和友善,将其夸大为无限制的讨好,显然是忽视了同理心的根本。
还有同学仿效林庚先生问“木叶”的来历,追问“同理心”的来源,这样回答:
同理心由来已久,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再到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是同理心的体现。同理心,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切实地将自己带入他人情境的能力,通过想象自己在相同情况下可能的心理状态来理解他人。
这是对“同理心”进行溯源分析,勾连起同理心的传统文化资源。
作文写出层次感,第一步就要问概念。分析核心概念时,可以进一步追问,问内涵、问本质、问来源、问与相近或相反概念之间的区分,由此完成内涵分析、溯源分析、与近义或反义概念的辨析,增加文章层次感。
2.问原因,开展因果分析
议论文要写出深度,就要追索事物、现象或价值产生的原因。通过追问原因,解剖、明晰事物与事物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正如林庚先生发现中国古典诗人钟爱“木叶”这个形象,由此生成了他的问题意识,进而追问“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就此展开原因分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反观A同学作文浮于表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仅就题写题,没有对同理心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追问。
那么,该如何追问原因,开展因果分析呢?就这道作文题来说,材料给定了初始因素“同理心强”,又给定了最终的价值判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这时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同理心强能够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学生需要做的是,填补逻辑链,递推原因。
有学生这样写:
同理心强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心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动机和行为,甚至他们会预测他人的行为,及时地做好适应和应对方式。也因此,同理心强的人,常常在差异中拓宽视野,在理解中结交朋友,在开放中丰富自己。推而广之,如果一个社会中同理心强的人越来越多,那么也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及文化的交流。
同理心于个人,可顺寻差异,了解个性,于纷乱事物间觅得发展之道,促进个人成长。同理心于社会,可消除裂痕,弥合隔阂,于万花迷眼中建立多元世界,促进文化交流。
有学生追问“同理心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并回答:
个人与个人的同理心相互联结,构成了整个社会同频共振的巨大网络。因为同理心,有了国与国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同理心,有了民族与民族相连的反以色列侵略游行;因为同理心,有了人类与人类相连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一颗颗同理心的连接,就这样带来了全人类的协同与发展。
有学生追问“同理心如何推动文化交流”,并回答:
文化交流需要不同地方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文化要有差别,而非趋同。同理心强的人,能够允许不同的存在,尊重个性,理解差异,促进文化交流。正如中阿卫视电视台的记者马浩明,以同理之心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伊拉克等国,还加入中国故事共创会,不断拓宽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
3.问可能性,开展越度/缺失分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很多论断之所以成立,前提是适度,过犹不及。越度或是缺失,都是错的。因此,学生就可能性进行追问,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以此凸显事物或要素的重要性。
比如有学生追问“同理心越强,越能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吗”,回答:
须知,同理心并非越强越好,要谨防因为同理心泛滥而成为插手别人事宜、没有边界感的“圣母”。同理心的释放,要分清场合、对象。若对方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我们自然不应泛滥同理心去原谅他。
有学生这样写:
古语常云:“宁缺毋滥。”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同理心都该有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么同理心就会泛滥成一味强调自我牺牲、不顾客观实际的“博爱”的“圣母情结”。这非但对我们个人成长无所裨益,更会破坏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
当然,也可以尝试缺失分析,采用“没有同理心,就没有……”的句式支架,谈同理心的重要意义。
4.问反面,开展辩证分析
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前提是区分事实和观点。就立意关键句而言,“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只是命题人做的价值判断,属于观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学生要能从反面进行追问,辩证思考,识别论断的缺漏或寻找“黑天鹅”证伪,以此彰显文章的深度。
(1)逆向推理,分析论断的缺漏
立意关键句“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这句话正着说,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反过来追问,达到“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的结果仅仅是靠“同理心强”这一个要素吗?显然不是。同理心仅仅是一种心理机制、一种认知性觉察,并不能直接导致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一美好局面的出现一定是多重因素叠加或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材料观点句存在缺漏。立论分析时,不妨予以指出。
(2)识清悖论,寻找“黑天鹅”证伪
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出,一切天鹅都是白的。我们可以举若干个白天鹅的例证,但并不能说明这个命题就是对的,只要能找到一只黑天鹅,就足以证明这个观点错误。寻找黑天鹅证伪,是比证明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也是当下学生作文中缺失的批判性思维[1]。
回到同理心作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中记录了一则故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子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宣王不忍看将以衅钟的牛觳觫,对之生发了同理心,于是用羊代替牛。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齐宣王痛惜牛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此我们发现,同理心存在一种选择悖论,为什么对牛同理而不对羊同理?同理心的尺度、边界、范围、底线又在哪里?联系现实观之,所谓的性别、种族、宗教主义者哪个不身陷同理心的悖论中呢?因此,同理心强的人,未必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
5.问时代新意义,开展价值分析
同理心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几千年前在孔子、墨子、孟子的论述中都有提及,算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然而,在不同时代下,同一课题所凸显的重点和表征的问题不尽相同,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看法也有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时代特征的角度进行追问,问出同理心的时代新意义,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如何问出时代新意义?不妨从三个视角进行考虑。一是宏观视角下的全球问题。如今全球面临种族、民族、国族、性别、宗教、阶级对立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同理心所内蕴的平等、尊重、包容、理解,能够弥合差异,减少撕裂。二是中观视角下的社会议题。当下社会被功利主义、绩优主义裹挟,内卷盛行,大部分人疲于奔命,人与人之间戴上冷漠的面具,温情、友爱变得稀缺。在此意义上,呼唤同理心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微观视角下的切身问题。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都有与他人联结的需求。拥有同理心,往往是一段关系茁壮成长的萌芽。但当下校园霸凌、网络暴力时有发生,以同理心相处,或许是化解敌人、增进情谊的一剂良药。
写出议论文的层次感,需要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多追问几个问题。切记不是先有答案再去阐述,而是在追问与反思中走向深刻。议论文写作,要在问题中生成,在思辨中深刻,在论证中得出新见。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单元学历案的课堂重构校本研究”(课题编号:2022/LX/01/009/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议论文写作:寻找黑天鹅[J].语文建设,2011(9):10.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