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概念的革命传统作品结构化教学

2024-09-27赖炜曾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9期

[摘 要]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方面,革命传统作品的地位是无法被替代的。为助力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革命历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章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可从“基于课标、教材,提炼大概念”“依据基本问题,明确单元目标”“把握文本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围绕核心任务,优化活动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检测学习效果”等方面入手,发挥大概念的聚合功能,充分挖掘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大概念;革命传统作品;结构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01-04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增了许多课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这体现了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的高度重视。教材设置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教材选文经典,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时代性、实用性,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这一要求给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改变单篇精读的教学模式,以大概念为引领,挖掘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整合教学内容,围绕核心任务,优化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助力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革命历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功能。本文基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论析大概念引领下的革命传统作品的结构化教学。

一、基于课标、教材,提炼大概念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特的成就、特色和历史地位;教材中选入的革命传统作品时间跨度大,涉及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且主题思想、文体风格、写作手法等呈现多样化。以上特征关涉的知识点零碎分散。大概念作为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是在事实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具有深层次的特点和可迁移性,可以将零碎的知识点聚合起来,统整人文主题、单元学习任务、学科核心素养、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从碎片化、形式化、浅表化的学习,转向学科知识技能体系的整体建构。基于大概念的革命传统作品结构化教学能引导学生聚焦革命传统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受到革命精神的浸润与熏陶,增强对革命传统作品价值的认同感。

大概念的提炼需要基于课标与教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大的复兴”,选入的文章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这六篇文章都是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内容上各有侧重,或写人,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涉及开幕词、回忆录、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消息等多种实用类文体,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气象、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维度生动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展现了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从文体、表达技巧、写作风格、主题情感、思想内容来看,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教材单元导语提示,学习本单元要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由此可知,本单元大概念的提炼应围绕“情感”“实用类文体”“时代特征”等关键词。

基于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单元导语等“事实基础”提炼出单元大概念——革命传统作品通过人、事、情、理反映时代主旋律,用以支撑本单元的教学。基于大概念搭建任务框架,将把握写作特点、学习表达艺术、完成写作训练等学习任务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打破时代壁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革命传统作品的深度学习。

二、依据基本问题,明确单元目标

大概念是深层次的、抽象化的,学生无法直接理解,所以在提炼大概念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情,进一步分解细化大概念,设计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预测,将抽象的大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单元目标,逐一落实。

“革命传统作品通过人、事、情、理反映时代主旋律”这一大概念可以分解如下:“革命传统作品”“人、事、情、理”“时代主旋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革命传统作品通过不同的人、事、情、理表现不同的时代主题,既涉及时代特征、情感体验,又兼顾文体特点、写作风格、艺术技巧等。由此可以延伸出以下问题:这些作品立足怎样的时代背景?表现怎样的时代主题?选取了哪些典型的人和事?表达了什么情感?言说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表达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一些革命传统作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高中阶段对革命传统作品有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具体包括把握开幕词、回忆录、通讯、消息等多种实用类文体的风格特点,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因此,单元目标应指向阅读与写作两大方面。基于上述分析,将本单元目标整理如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开幕词、回忆录、通讯、消息等多种实用类文体的风格特点,掌握写作技巧,学习素材运用技巧,积累有用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优秀革命传统作品的表达技巧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关系,体会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的巧妙结合。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欣赏具有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体验革命传统作品独特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研读作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奋斗的辉煌历程,体验其中的革命热情,充分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内涵,获得崇高的精神体验。

三、把握文本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单篇教学形式易使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革命理论、英雄形象、崇高精神等,难以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大概念作为单元核心知识的凝练,具有概括性,通过其自上而下的引领,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本单元选文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传统作品,教师基于大概念进行整体梳理,以时间为线索重组相关内容,以引导学生感受复兴之路的伟大与荣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与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的贡献,还原革命的时代性、连续性。

考虑到大概念的结构性,教师还根据文本特点将零散的知识有序排列。依据文本共性,将六篇文章的教学进行板块化设计,即将两篇不同文章的教学组成一个课段。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创作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分别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中国人民对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革命先行者的形象在“大中有小”“以小见大”的写作中栩栩如生。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为毛泽东主席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伟人的高瞻远瞩,蕴含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用内敛含蓄的语言交代新闻事实,微言大义,匠心独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告别屈辱历史的喜悦和自豪。这两篇文章既有浓烈情感的表达,又有理性的思考。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事件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在人物个像与群像的写作方面具有代表性,分别聚焦不同事件背景下通讯材料的选取与剪辑,是典范之作。大概念下的教学板块化设计,将六篇文章分成三组开展联读,助推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形势。通过赏析不同风格和文体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革命传统审美。

在四个课段中,教师围绕主题梳理教材内容,使其与单元大概念相衔接,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具体安排见表1。

四、围绕核心任务,优化活动设计

革命情怀和革命艺术形象虽然诞生于革命年代,但是在新时代依旧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将革命精神与价值观融入个人的精神追求,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以激活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价值,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是学习革命传统作品的根本目的。通过大概念将知识技能结构化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情境是复杂多变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就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要勾连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设计单元核心情境任务,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本单元选文洋溢的革命豪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文中的崇高革命形象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联系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研习任务,设计以下单元核心情境任务: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素材,以“家乡英雄”为主题,运用习得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人物通讯,并与同学合作编辑文集。该情境任务涵盖大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拉近学生与革命英雄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革命,体悟革命精神。情境任务的落实根据不同课段课时的教学重点分解为七个步骤(见表2),呈现序列性、阶梯性;同时还关联“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运用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中习得的通讯写作方法,实现知识技能与行为实践的融合,从而增强个人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培养个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教—学—评”一体化,检测学习效果

课标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围绕大概念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把评价融入教学,让评价和教学相互促进,密切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活动任务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评估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教—学—评”一体化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措施,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接受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

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结构严密、逻辑严谨、情感充沛、理性极强且语言通俗准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和充沛情感,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革命信念。为检测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了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会代表的你: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毛主席讲话中的哪一部分让你感觉到作为中国人特别地自信与自豪?哪些内容让你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活动二:会议结束后,你回到了生活的地方,现在你要向父老乡亲分享你与会的所见、所闻、所想,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开头写一段话,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写出感悟。

学生结合历史常识,带入情境,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与自豪。

活动一以情境为抓手,立足文本,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站起来”之后的意气风发和积极投入国家建设的壮志豪情;活动二将读写结合,以“微演讲”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演讲稿针对性、鼓舞性、真实性、逻辑性等特点的掌握程度。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均从大概念出发,致力让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中的“人、事、情、理”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可深化对革命精神、革命信念和革命英雄形象的认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把握作品的理论和逻辑,更重要的是拉近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凸显精神内化的过程,让革命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基于大概念的革命传统作品的结构化教学尝试,可明显感受到大概念的聚合功能。教师可通过把握顶层设计、统整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任务等,充分挖掘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价值,求同存异,将零散的知识、技能串联在一起,搭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6):64-77.

[3] 李卫东.大观念和核心学习任务统领下的大单元设计[J].语文建设,2019(21):11-15.

[4] 吴欣歆.整合教材学习资源,落实革命传统作品教学[J].语文建设,2021(11):4-7.

[5] 李琳.高中语文单元“大概念”提取与转化的案例研究:以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3.

[6] 裴晶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7] 罗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