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红管家”孙乐义

2024-09-27陶遵臣

雷锋·强军号 2024年9期

1964年1月,中央军委授予孙乐义“优秀司务长”荣誉称号。他数十年如一日一心为公,艰苦奋斗。请看——

20世纪60年代,济南军区守备四师的司务长孙乐义,是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1965年2月,原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宣传和学习孙乐义同志模范事迹的通知》,孙乐义还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孙乐义,山东乳山人,1939年出生,1958年1月入伍,先后在原济南军区守备四师十一团二连任战士、给养员、司务长,后任某部后勤部部长。入伍后,孙乐义在基层服务保障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立二等功7次、三等功3次,他所带领的炊事班连续4年被评为“五好”食堂、“四好”班。

1964年1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优秀司务长”荣誉称号。“孙乐义式好司务长”成为人民军队行业队伍建设的标杆,成为“基层红管家”的代名词。

孙乐义担任司务长工作后,秉持自我革命的准则,用毛泽东思想不断锤炼思想、改进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孙乐义从毛主席著作里汲取智慧,找到了“两把尺子”和“两面镜子”。他常常讲:要把思想改造得好一些,把工作做得好一些,就要经常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尺子量一量;用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镜子照一照。

孙乐义给自己订了一条铁律:职务变了,普通一兵的本色不能变。他一如既往地掏大粪、扛麻袋、送货上门,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为连队服务不遗余力。

孙乐义注意节省一块煤、一粒粮、一分钱。刚当司务长的时候,伙房烧煤超支,他下决心改灶省煤。两年里,他改灶180多次,成功地将耗煤量降低40%。

伙房的用具,能做的他就动手去做,没有扫帚自己扎,缺少筷子自己削,笼屉破了自己补,营具坏了自己修。他花一分钱都要掂一掂分量,外出买菜购粮时,中午宁可饿肚子,也不花公家一顿伙食费。

训练中,他见到战士爬山涉水,鞋磨损得厉害,就自费买来修鞋工具,掌握补鞋技术,每天抽休息时间帮战士补鞋。其他木匠、瓦匠、铁匠活,他也样样学着干,只要自己能解决,就不向上级要钱。

为管理好连队生活,他常年与炊事员一起干活,想方设法地调剂主副食品种类,每天起得早睡得迟。

为使豆子多出豆腐,炊事员还没起床,他就早早来到伙房,先把豆子磨一遍,又把渣子再磨一遍,一斤豆子能做出4斤豆腐。每年的蔬菜淡季,他带着炊事员生绿豆芽,绿豆芽怕热、怕冷、怕透风,他每天夜里要起来几次侍弄,把绿豆芽生得又嫩又肥。

每次深夜冒雨巡逻的战士归来,他提前烧好姜汤送到战士手上;战士膝关节发炎,他用羊羔皮一针一线地为他缝制护膝筒子……

孙乐义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但为战士、为集体、为人民却慷慨解囊。他曾多次为有困难的战士家庭悄悄捐钱,在每月只有50多元工资的情况下,把自己积蓄的150元钱无私捐献给灾区人民。

正因为孙乐义对待思想改造“从难从严”,一丝不苟,把“两把尺子”和“两面镜子”理论广泛应用,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的根越扎越深,才能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不断前进。

后来,组织调孙乐义到团后勤处担任军需股长。他在新的岗位上,遇到不少问题。他带着这些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进一步改造思想。

职务变了,工作变了,普通一兵的思想不变。孙乐义始终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铺的、盖的、用的还是当战士时发的东西。他的全部家当,都包在一条白布包袱里。

如今,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的孙乐义依然保持共产党员本色,2015年,他干起了“老本行”——经营饭店。他经营饭馆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油,是他亲自挑选的健康油;食材,也是他亲自采购最新鲜的,从不“宰”客,被业内人嘲笑为“傻子”。但孙乐义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人生准则。孙乐义这种“傻子”精神令人敬佩。

(责任编辑:潘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