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薪火传承

2024-09-27党全生李丁何名享

雷锋·强军号 2024年9期

初秋的辽沈大地,金风送爽。2024年8月14日,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做雷锋精神种子”经验交流会在沈阳召开。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回顾总结了团队10年来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组织队伍不负时代使命,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壮美历程,并就今后全面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建设,彰显雷锋部队退役军人雷锋精神种子时代价值作出安排。

时光回溯。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热血青年奔赴东北,成为雷锋战友。1997年4月,相继返乡的560名邓州籍战友,成立了学雷锋组织——“编外雷锋团”。

从抚顺到邓州,从在编到编外,变换的是时空地域,不变的是薪火传承。如今,编外雷锋团已发展成为拥有36个营、18个直属连排、2.2万余名成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2014年,邓州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

“这是给牺牲近60年的雷锋班长最好的礼物呀!”2021年10月15日,编外雷锋团“薪火营”被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退役军人”先进集体,82岁的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激动不已。

2022年3月5日,宋团长做客央视七套《老兵,你好》栏目时,讲述了雷锋生前送给他的一句赠言:“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一句赠言,一生坚守。“我志愿加入编外雷锋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雷锋精神传人……”每一个编外雷锋团成员高举拳头,誓言铮铮。

习近平总书记曾嘱托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官兵:“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这些雷锋生前战友,正是一颗颗弘扬雷锋精神的种子。他们学雷锋做好事、行善举、暖人心,产生了“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的效应。

20多年来,他们受邀赴全国各地作事迹报告2000多场次,听众500余万人。有人在赠旗上写道:“继传统,掏红心,谱写园丁曲;学雷锋,洒汗水,当好育花人。”

漫步邓州街头,雷锋塑像、雷锋大道、雷锋小学随处可见,交警“雷锋岗”、公交“雷锋号”、银行“雷锋窗口”比比皆是。新生入校第一课,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参观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新兵入伍,先上街做好事,赠送学雷锋书籍……

有人说,邓州从不缺少“雷锋”,雷锋就在身边,雷锋精神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邓州市林扒镇第一初级中学,雷锋元素随处可见,雷锋式教师、雷锋式学生、雷锋式标兵……校长王光彦介绍,学校坚持以雷锋精神教书育人的理念,培养了拾金不昧好少年高振、王美玉;勇救溺水儿童而失去生命的英雄少年赵进;“三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学生的郝旨刚团队……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近年来,邓州市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274个、先进个人1.8万余人,一个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汇聚成熠熠生辉的“雷锋”群像。

一位外地参观者在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留言:“邓州大地处处新,满眼都是雷锋人。”

拉直疑问号,续写新故事

思想道德的火炬,照亮心灵;雷锋精神的雨露,滋润邓州。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感动中国十佳人物”武文斌,家在邓州;“河南好小伙”孙天丛,家在邓州;身患绝症、教书育人的“全国十佳教师”李道理,家在邓州;给留守学生写信500余封的“妈妈老师”王建平,家在邓州……

这不是一种巧合:经过20多年的影响和带动,编外雷锋团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文化底蕴本就深厚的宛城古都,促进了邓州各项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15日,邓州市一高“青少年营”96名新成员“入团”。团员赵舟是被网上一场论战“拉”进了编外雷锋团。

赵舟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造谣雷锋是“史上最大的秀”,污蔑学雷锋是“史上最虚伪的戏”。他也看到了雷锋生前战友老吴在网上发出“三问”:雷锋牺牲时,你还在娘胎里,凭什么说是“秀”?如果是“最虚伪的戏”,为何全国会有260多万个学雷锋小组,3000万学雷锋志愿者?难道上千万人都在“演”,独你旁观……

这“三问”确定了赵舟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也确立了雷锋精神在邓州市民心中的地位。

丁士豪和雷锋一个连队,雷锋曾为他缝补过棉裤。他退伍下岗后承包荒地养蜂,销路欠佳。有人劝他掺点糖水,老丁说:“到啥年代也不能对不起老班长!”

于彦斌,当年和雷锋一墙之隔,退伍后义务打扫编外雷锋团展馆前卫生,看护附近300亩“雷锋林”。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死后穿着旧军装,戴着军功章,再听一遍熄灯号,骨灰埋在‘雷锋林’!”

邓州市电业局“电力雷锋营”,有36个“雷锋电力服务班”,以及一个由10名抄表女工组成的“三八雷锋班”,长年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

邓州城区的孤寡老人王子勤,在“三八雷锋班”姐妹悉心照料下,活到了103岁,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老人说:“我有这么多好闺女,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呀!”

雷锋战友、邓州农机站技师陈万有,退休后开了修理部,义务为农民维修农用汽车和农机具;雷锋团转业干部、邓州烟草站站长高林富,长期奔走在乡间田野,手把手为农民教技术、帮育苗,两次累倒在地头;邓州市一高物理教师、编外雷锋团“教育营”成员李成阳,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培养多名学生考入国内重点大学……

“志于道,据于德”。在时代大考中,编外雷锋团成员以平凡的善举,诠释着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播下一粒种,收获一谷春

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说:“离老百姓越近的岗位,越是撒播雷锋精神种子的沃土。”

播下一粒种,收获一谷春。他们把习近平总书记20多次关于学雷锋的重要指示编印成册,组织集中宣讲,开展体会交流,深刻理解学雷锋的方向、目标、内涵。

他们编辑出版《薪火相传》等10余本书籍,印发近百万册;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小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全面解读、传播新时代雷锋精神。

精神家园常建常新。编外雷锋团先后有318人担任基层民兵营连、大中小学校辅导员和国防教育宣传员,宣传雷锋事迹、讲解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南阳师院雷锋营、南阳理工学院雷锋营发挥团支部主导作用,强化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参与学校“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河南工院雷锋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活动,“遇见青心”理论宣讲团入选国家级重点团队;邓州市教育营把雷锋精神引入思政教育课,推进雷锋文化深入人心……

扶贫中砥砺初心,大考中彰显担当。被命名为“雷锋银行”的邓州农业银行,发挥自身行业优势,为28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档案,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000多万元,带动393户贫困户每年增收总金额117.9万元,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银行业雷锋岗”等荣誉称号,其经验做法被全国农行系统推广。

雷锋生前战友高建国,退伍后担任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3000余人架桥修路、外出承揽建筑工程,累倒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编外雷锋团副政委兼义工营营长孙甜甜,创办了装饰装修、设计规划、施工一条龙的民营企业,解决了50多人的就业问题。

新冠疫情期间,邓州编外雷锋团成立“雷锋抗疫先锋队”,筹措善款 19.6万元,为邓州市22 个乡镇5000户贫困户、低保户赠送“雷锋爱心蔬菜包”。薪火营、义工营、黄志牧业营等单位,先后3次驰援武汉灾区新鲜蔬菜150余吨,让雷锋旗帜飘扬在抗疫一线,获评全国和省市抗疫先进集体。

2021年7月,郑州、新乡等地遭遇罕见洪涝灾害,邓州编外雷锋团组织蓝天救援支队、义工雷锋营、桑庄卫生连、彭桥卫生排等4个梯队100余人,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抢险救灾,救出受困群众1200余人,运送救灾物资60余吨。

“即使岁月改变山河,但雷锋精神永远不会失落!”邓州市民这样赞美编外雷锋团。

(责任编辑:刘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