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朴简语文”

2024-09-27张学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7期

从不曾想过会有这跨越千山万水的相遇。

初遇夏彩梅及“朴简语文”,缘于她与湖北省宣恩县第三民族实验小学校长守在教学活动现场的门口,邀请我作为“夏彩梅工作室”的特聘专家。虽然交谈时间甚短,但却让我为夏彩梅对教育的淡泊与执着所动容,也就动了走近“朴简语文”的想法。

再后来,我有幸成为“夏彩梅工作室”的特聘专家,也就再次遇见了“朴简语文”,也遇见了一群追随“朴简语文”的人。

我遇见的“朴简语文”,并非是一时意起,而是夏彩梅个人从教二十几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探索与积淀。加之近年来,随着统编本教材的普及使用及课程标准的修订,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被迫再一次改革。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被迫摒弃,一线教师亟待探究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其成长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朴简语文”便在丰厚积淀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变革与探究中应运而生,成为了“夏彩梅工作室”坚定的教学信仰。

“朴简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朴素简约之语文课、语文人。“双减”及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要真正触摸到语文教学的灵魂,就必须聚焦语文要素,打造高效实用的语用课堂,让语文课有语文的味道。因此,“夏彩梅工作室”所提出的“朴简语文”这一教学主张,其核心理念就是紧扣课标精神,透悟教材双线,发力于“关注语用,直击语文要素”,从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我遇见的“朴简语文”,有我心中它该有的样子。

一、朴简,是厚读勤写的朴简

1.课标与教材深入读

夏彩梅说,“朴简语文”的根基首先是深读课标,只有深读课标,“朴简”才会深深扎根于语文课堂。她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的。自“夏彩梅工作室”成立以来,每个学期,夏彩梅都会领着工作室所有成员,通过自读、共读、分享读等方式,深读新课标,熟悉课标中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内容的解读,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及要点;同时,还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方式聆听名师现场课及讲座,深化对课标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将课标相关理念内化为“朴简语文”的根基。当然,“朴简语文”的深厚根基,也离不开工作室成员对教材的丰厚解读。文本是“朴简语文”扎根课堂的唯一依托。语文要素要在朴简课堂之中落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在朴简课堂中生长,自然是需要深读教材与文本的。我曾深度参与过几次“夏彩梅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其成员对教材的解读程度令我刮目。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其成员对整个教材体系进行了反复、深度的解读。她们不仅从经度上梳理了阅读策略这一语文要素在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各课之间的纵向分布及勾连,还从纬度方面把握了本单元每一篇课文在落实“提问”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上所承载的角色。此外,她们还对《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进行了对点深度解读。最终,其大单元教学设计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在县级教学技能大赛上斩获桂冠。正是因为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对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体系、文本进行了丰厚的解读,才让语文课有了朴简味,才让学生的素养育于朴简课堂之中。

2.讲座与课例用心“读”

最初,我听说名家名师的讲座与课例也是“夏彩梅工作室”厚读的素材时,着实有些惊讶。讲座与课例,一般都是观摩,何谓读?直到走近她们,我才知道她们并非只是浅层的观摩,是真的用心在读。2022年5月,我参加了她们举办的“朴简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并执教了《走进〈诗经〉》等两节教学示范课。活动过程中,主持人一口气列举了我诸多课例,还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彩之处娓娓道来,其中甚至不乏《问刘十九》等早期教学课例,我有些诧然。活动结束后,我问彩梅其故,她嫣然一笑,说工作室的成员个个追星,恩师支玉恒和大师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师的讲座及课例她们皆耳熟能详,就连这些大师课堂上说话的语气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至此,我方明了“夏彩梅工作室”能在短短几年内拔节生长的原因。如此“走火入魔”的一群人,如痴如醉地观摩名家名师讲座课例,令人心生感动。2023年3月,恩师支玉恒先生离世,工作室的成员在公众号发文,追思恩师,那些淳朴简单的文字里,讲述了她们对一代大师的敬重与不舍,让人瞬间泪目。

3.专著与闲书皆读

温儒敏先生曾这样描述教师读书的必要性:要真正实现“读书为要”,并不容易,因为还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教师自己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我想,“夏彩梅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就是一颗颗积极向阳的“读书种子”。每个学期,她们都会依照工作室制订的读书计划,既读有益于教育教学的专著,也读自己喜欢的“闲书”,一学期一度的读书分享会,便是她们分享所读心得的高光时刻。她们就是这样纯粹,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读过的书早已装满了几书柜。她们也乐于在阅读中夯实专业知识,享受岁月静好,温厚涓涓心灵。

4.厚读与勤写并行

管建刚说过:“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志。”我特别赞同他的观点。教师的成长需要写作,写作亦能丰盈人生命的厚度。“夏彩梅工作室”的成员在厚读的同时,人人都有勤写的习惯。她们写各类论文,写教学反思,写教育叙事,也写生活随记,甚至还写打油诗……在那一片片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她们对教育、对生活的热爱与追逐。

二、朴简,是深耕课堂的朴简

1.“朴简语文”的课堂以读代讲

在“朴简语文”的课堂里,教学板块简明清晰,梯度分明,以读代讲,在不同层次的读文中,师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最后碰撞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素养也便悄然落地。“朴简语文”的课堂模式可提炼为“一问一读”。“一问”便是围绕文本内容,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从初读、悟读到拓展读,达成“一问三级”的语文思维培养;“一读”便是对书声琅琅的课堂呈现,学生根据问题不同层次地读文,从寻找问题表面的答案到真正走进文本内涵,走进作者内心,从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最后回归生活,与自己对话,得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构建“一读三层”、层层推进的阅读课堂。

如在《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问:“猫的古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深入文本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及依据。在学生充分体会猫的古怪的基础上,教师巧妙追问:“那作者是怎么把猫的古怪写清楚的?”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寻找作者写作的奥秘。接着,教师再问:“如此古怪的猫,老舍先生喜欢吗?”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品悟作者情感。最后,教师问:“老舍先生明明如此喜欢猫,为何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猫的古怪呢?”以此引导学生读懂老舍先生的明贬实褒。在这样“一问一读”的课堂里,教师充分放手,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视角探索文本,在听、说、读、写中孕育核心素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这样的趣味探索中得以提升。整个课堂,朴简里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师生在纯语文学习交流环境里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运用、成长自然而然地发生。

2.“朴简语文”的课堂以研促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研携手,以研促教,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自2019年12月成立以来,“夏彩梅工作室”一直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她们以课题为抓手,深入开展了多次教研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的教研覆盖面广,研究扎实,成效显著。这些研讨主题既包含阅读教学,又有习作教学、整本书教学等专题;既辐射诗歌、文言文、散文,又有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既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思考,又有跨学科有效融合的整合。总之,她们的确是在扎扎实实做教研。

3.“朴简语文”的课堂情智共生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情中生智,智中生情,情智共生,“朴简语文”的课便是这样的课。在“朴简语文”的课上,教师的言语富有智慧,多元启悟学生的成长。一次,工作室一成员参加课例展示活动,执教三年级习作《猜猜他是谁》。课中,教师指名让一位同学分享他的文字。这位同学站起来,大声读道:“……他有一双圆圆的眼睛,左耳还有残疾……”这话一出,学生哗然,纷纷看向班上一位早已把头垂下的男生,在场听课的老师也一片哗然。执教的老师不慌不忙,拍了拍说话男生的肩膀,对他说:“你观察得很细致,但你可能不知道,那是上帝给他印上了爱的记号。”听完,这位男生点点头,坐了下去。教师又走向了那个垂着头的同学,给了他一个有力的拥抱,然后轻声跟他说:“你一定会成为那个传递爱的人,对吗?”至此,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用平实的语言,轻松化解了一场教育遗憾,呵护了学生美好的童年,也无声教化了所有学生,教中见智。当然,“朴简语文”的课堂也做到了化育生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自主发展。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学生需要的课堂。

三、朴简,是守住初心的朴简

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真实写照。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会惊天动地,只能润物细无声。但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其高度可以与太阳媲美。平凡的岗位,重复单调的工作,守住初心,方可得始终。“朴简语文”这一群人,便是守住了初心的教育人。

1.甘愿平凡,淡泊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然而,当今的教育界,功利性却愈发凸显,引人担忧。在这一大环境下,居于平凡,看淡名利就显得极其可贵了。彩梅说,工作室所有成员的付出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相反,她们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精力来处理工作室的工作。然而,她们却一直默默地追随着“朴简语文”,从无怨言。从最初的六人小团队,到如今三十几个人的团队,她们的心,时刻朝着一处想;劲,始终朝着一处使。凝聚她们的,无疑是在功利洪流中不随波逐流、甘愿平凡、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

2.吃苦耐劳,不辞辛苦

教育教学工作的辛苦,我想无须赘叙。但这一群人,却吃苦耐劳,不辞辛苦。她们中,有人担任班主任,也有人担任德育主任;有人年逾不惑,有人二十出头;有人已是州县级骨干,有人刚踏上教学岗位不久……三十几人的团队里,教师的能力及教学水平并不均衡,但她们以勤补拙,愣生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2022年秋季学期,工作室选派成员参加县级习作支架课例展示活动,其中参赛的一名教师刚从教不久。对她而言,这是一次机会,也无疑是一种压力。一遍遍备课,一遍遍试课,一遍遍改课,一遍遍说课。她们也记不清改了多少版,磨了多少次。但这些挑灯夜战,熬有所值,团队成员最终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归来。正是有了这一群人的吃苦耐劳,不辞辛苦,才有了如今“朴简语文”的模样。

3.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全心全意地去爱学生、爱教育,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一群人,便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教育人。她们对学生无尽关爱,嘘寒问暖,甚至用工资为贫困孩子贴补生活费、托管费,还组织各类爱心企业为孩子们捐赠喜欢的书籍以及所需的学习用品。她们身处山村学校,却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费尽心思,以朴实简单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在她们心中,朴简早已内化为其心中一种纯粹教语文的价值取向,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职业道德准则,她们已真正成长为一名朴素简约的语文人。

一路走来,我陪伴也见证着“朴简语文”从最初的概念模糊到如今清晰的课堂建设,从当初的迷茫失措走向如今的坚定执着。在一次次打磨中,她们的课堂逐渐成形、优化,她们的教师逐渐成长、沉淀,“朴简语文”逐渐成熟,成为她们致力追求的返璞归真、朴素简约、质效可见、守正创新的新语文课堂。

未来,我与她们,还将一直为之追逐。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