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要素,识体而教

2024-09-27倪丽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7期

【教材分析】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老支书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是我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为题目的深刻内涵;同时,体现出党支部书记的大爱与父爱。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本课时,学习抓小说的三要素阅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抓要素阅读小说的方法,紧扣要素识体而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高大形象。

2.学习紧扣要素读小说的方法:关注环境、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课文,紧扣要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板书课题:桥)小说中描写了一座什么样的桥?(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小说主人公是谁?(老汉)他在文中还有哪些身份?(党支部书记、丈夫、父亲)围绕主人公讲了一件什么事?(回顾主要内容)

3.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读小说要关注哪三个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环境)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回顾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阅读小说,紧扣要素识体而教。】

板块二:品读环境,感受洪水的可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山洪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在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批注感受。

2.师生交流,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

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读好短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比喻)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3.齐读,体会洪水的可怕和变化。

4.小结:优秀的小说善于通过环境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写好文中的人物做铺垫。

【设计意图: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与大家交流,引导学生抓重点句体会环境,让学生领悟到小说总是善于描写紧张的环境,使之与人物内心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冲突,扣人心弦,推动情节的发展。】

板块三:研读细节,感受老支书形象

1.读小说要聚焦人物,(板书:人物)让我们拿起笔,默读批注,细细地品味老汉的形象。

出示: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写下自己的理解。

(生批注阅读)

2.汇报交流:

句子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点拨神态描写“一座山”,体会老汉的镇定如山、临危不惧。)

句子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导读好短句,语言描写体会老支书舍己为人、心系群众。)

句子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老支书不徇私情、铁面如山。)

句子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支书父爱如山。)

对比动作“揪”和“推”,加深感受老汉形象。从“推”和“揪”中体会到老支书的父爱和大爱。(板书:父爱、大爱)

3.小结:优秀的小说、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们读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体验小说情节的变化,学生从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受到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教学这一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老支书的内心独白并畅所欲言,体会老汉对群众的大爱和对儿子的父爱。】

板块四:品读结尾,体会悬念的秘妙

1.窄窄的木桥在洪水中轰然倒塌,老汉的形象却在我们心目中巍然耸立。对很多人来说,小说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作家谈歌却没有这样做,他这样写道——(出示第24~27自然段,配乐齐读。)

2.为什么小说到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设置悬念、直击人心,在震撼中感受英雄形象,更加突出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

3.现在,我们又会怎样去读这样两个情节呢?(出示第15和第20自然段,配乐齐读“一揪”和“一推”关键情节,进一步体会老汉心怀大爱与父爱的高大形象。)

4.小结:这就是情节设置的秘妙。(板书:情节)读完故事结尾,老支书的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读小说要聚焦人物、关注环境、关注情节。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前后照应、巧设悬念的构思,在于一种“欧·亨利式的结尾”,这种突转型的结构特征,正是本文最大的秘妙所在。读小说结尾,配乐回读一“揪”和一“推”关键情节,进一步凸显不徇私情、铁面无私的老支书形象,领悟小说通过出人意料的情节安排,表现人物形象的秘妙。】

板块五:升华主题,回归要素

1.题目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命桥、希望桥、连心桥……面对奔涌而来的洪水,老支书以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木桥虽然被洪水冲塌了,但老汉却用他的血肉之躯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永不坍塌的桥,这座桥紧紧联系着党员和群众……)

2.总结学法,回归要素。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这篇小说时主要是抓住什么来阅读的?(抓环境、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紧扣小说三要素读懂小说……)希望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懂更多的优秀小说。

【设计意图:研读题目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并进行创造性表达,促进学生在理解人物精神和进行个性化言说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抓要素和感受人物形象双线并进,使得学生不仅学会了抓情节和环境来感受人物形象,还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阅读小说的乐趣。】

(作者单位:湖北宣恩县第三民族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