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4-09-27夏彩梅杨嘉诺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7期

一、回顾梳理,巧导课

1.单元回顾,谈话引入

师:第七单元所有的故事都讲的是“好习惯”。我们一起来回顾回顾。(出示课件)第一个故事是——

生:《文具的家》。

师:非常好!是的,文具是有家的,我们得好好地保管它,不能让它乱跑。(出示课件)这个故事是——

生:《一分钟》。

师:是呀,主人公元元,因为晚起了一分钟,就迟到了——

生:二十分钟。

师:看来,科学地管理时间实在是太重要了。(出示课件)这个故事呢?

生:《动物王国开大会》。

师:真棒!这个故事教会我们要学着把一件事情讲清楚。

2.齐读课题,巧妙引导

师:这节课,夏老师要和大家读第四个故事,一起读课题。(板书)

生:《小猴子下山》。

师:很棒!故事讲的都是谁呀?

生:小猴子。

(师出示小猴子贴画)

师:小猴子干什么?

生:下山。

(师画小猴子下山路线)

师: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

【评析:通过回顾旧知和引入新课题的方式,巧妙地结合清晰的教学目标、简约实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朴素的视觉辅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明了,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间接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图文结合,学动作

1.玉米

师:小猴子一下山就看见——

生:玉米。

师:玉米结得怎样呀,谁说说?

生:又大又多。

师:是呀,玉米结得——

生:又大又多。

师:跟老师说“又大又多”。

(生读)

师:什么又大又多?

生:玉米又大又多。

师:一起整齐地说一次“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生读)

师:(出示玉米板贴)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他一定想干什么?你说。

生:摘。

师:你说。

生:掰。

师:有的同学说“摘”,有的同学说“掰”,那你们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看来同意“掰”的要多一些,是不是?那这就是——(出示板贴:掰)

生:掰。

师:一起读。

(生读“掰”)

师:掰什么?

生:掰玉米。

师:玉米结得这么高,怎么掰呀?

生:爬上树。

师:那得再想想,它可能承载不了你的重量。你来说。

(师举起板贴比画,生伸手用力掰。)

师:看来玉米结得太大了。很好!请坐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子是怎么掰的。来,学着小猴子的动作一起读,起——

生:掰玉米。

师:动作做起来。

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掰

玉米。

师:刚刚我们说到树,玉米是长在树上吗?这是什么呀?

生:玉米……

师:玉米秆,对不对?玉米秆长得太高了,所以我们要把手伸得——

生:高高的。

师:那我们再来一次,起——

生:掰玉米。

师:加上动作会更好,再来

一次。

生:掰玉米。(做动作)

师:玉米太大了,我们还可以用点劲儿,再来一次。

生:掰玉米。(做动作)

师:非常好!又大又多的玉米,掰下以后要怎么带走呢?

生:扛在肩膀上。

师:怎么扛?给大家示范示范。

(生做动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起——(出示板贴:扛)

生:扛。

师:扛什么?

生:扛玉米。

师:平常你们扛过东西吗?

生:扛过。

师:扛过什么?你来说。

生:扛过山药。

师:请坐下,真勤劳。你说。

生:我帮妈妈扛过快递。

师:看来你妈妈是购物达人,你也是勤劳的小蜜蜂。那老师的这支粉笔需要扛吗?

生:不需要。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你来说。

生:因为它太小了。

师:因为它太小了,那筷子需要扛吗?

生:不需要,因为它太轻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什么样的东西需要扛,对吧?给自己鼓鼓掌。我们一起读——(指板贴:掰)

生:掰玉米。

(师指板贴:扛)

生:扛玉米。

师:真棒!带上动作,再来一次。

生:掰玉米,扛玉米。(分别做动作读)

2.桃子

师:小猴子走着走着,又看见了——(出示)

生:桃树。

师:这一树的桃子,谁来夸夸它?你来。

生:这一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太棒了,请坐下!谁再来夸夸?你来。

生:这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真好!那谁能夸夸它的味道呢?你来。

生:这棵树的桃子又甜又脆。

师:太棒了,大家给他掌声!小猴子和大家一样,见到这一树又大又红的桃子可高兴坏了,他想赶紧——

生:摘。

师:怎么样?大家都知道啦?

生:摘。

师:这就是摘。(出示板贴:摘)你读。

生:摘。

师:你来。

生:摘。

师:大家都会读了吧?一起来。

生:(齐)摘。

师:摘什么呀?

生:摘桃子。

师:桃子可怎么摘呢?谁说的要蹦起来摘呀?小猴子要怎么摘?你来。

生:爬到树上去摘。

师:那可得小心了。你来。

生:可以跳起来抱住桃子。

师:谁来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师:这样跳起来摘呀,因为这棵桃树实在是——

生:太高了。

师:太好了,小猴子是这样摘的,(做动作)把你的手举起来,我们一起来摘一摘。(生做动作)一起读——

生:摘桃子。

师:摘什么?

生:摘桃子。

师:再来一次。

生:摘桃子。

师:摘什么?

生:摘桃子。

师:哪里摘?

生:树上摘。

师:嗯,记得带上动作,哪里摘?

生:树上摘。

师:摘什么?

生:摘桃子。

师:桃子摘下来,我们也扛着走吗?

生:不。

师:那怎么带走它呀?

生:捧。

师:有的同学边说边把动作做出来了,老师捧着——(强调手部动作)

生:话筒。

师:哎呀,老师害羞了,我捧着——(做动作)

生:脸。

师:是呀,这就是——(出示板贴:捧)

生:捧。

师:读三遍,起——

生:(齐)捧,捧,捧。

师:真好!我们看看小猴子是怎么捧的。边做动作边读,起——

生:(齐)捧桃子,捧桃子,捧桃子。

师,哎哟,可得小心一点了,这样能捧住桃子吗?(做错误动作示范)对啦,我们要用双手把它托起来。再来一次,起——

生:(齐)捧桃子,捧桃子,捧桃子。(做动作)

3.西瓜

师:西瓜哪里摘呢?

生:地里。

师:我们刚才摘桃子是在哪儿摘的呀?(比画动作)

生:树上。(一些学生做动作)

师:那你们来摘摘西瓜,怎么摘?(生做动作)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摘西瓜”。

生:摘西瓜。

师:弯下腰去摘西瓜。(做动作示范)

生:弯下腰去摘西瓜。(做动作)

师:这个都会了吧?听我口令,摘——

生:桃子。(做动作)

师:摘——

生:西瓜。(做动作)

师:真好!大西瓜摘下来之后得——

生:抱着。

师:怎么抱?谁来学学?你来。

(生做动作)

师:哎呀,好像你的西瓜没有成熟,有没有再大一点儿的?你来。

(生做动作)

师:好,还有更大一点儿的吗?你来。

(生做动作)

师:真好!“抱”字你们认识吗?(出示板贴:抱)

生:认识。

师:带上动作读。

生:抱。(做动作)

师:我们看看小猴子摘的这个西瓜怎么样。(出示课件)学学他的动作。这西瓜实在是——

生:太大了。(做动作)

师:还有配音呢。这西瓜真的是挺大。一起带着动作读——

生:抱西瓜。(做动作)

师:如果不拖音,老师就更喜欢了。再来一次。

生:抱西瓜。(做动作)

师:再来一次。

生:抱西瓜。(做动作)

4.集中读词组

师:刚才这些动作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老师可得考考你们。(出示课件:掰玉米)

生:掰玉米。

师:声音非常整齐,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起——

生:掰玉米。(做动作)

师:两次。

生:掰玉米,掰玉米。(做动作)

师:下一个,集中注意力。(出示课件:扛玉米)

生:扛玉米,扛玉米。(做动作)

师:真好。(出示:摘桃子)

生:摘桃子,摘桃子。(做动作)

(师出示:捧桃子)

生:捧桃子,捧桃子。(做动作)

(师出示:摘西瓜)

生:摘西瓜,摘西瓜。(做动作)

(师出示:抱西瓜)

生:抱西瓜,抱西瓜。(做动作)

师:调整坐姿,真好!咱们班的同学上课注意力真集中。

5.游戏巩固

师:这些动作我们刚刚都已经学会了。现在我们去看看,小猴子要过河了,都有哪些动作朋友来帮忙了。如果你还认识它,还记得动作,大声地说出来,好吗?(出示小猴子过河图片:摘)

生:摘。

师:真棒!(出示:扛)

生:扛。

(师出示:捧)

生:捧。

(师出示:抱)

生:抱。

(师出示:掰)

生:掰。

师:咦,小猴子怎么不走了?仔细观察观察,这位来帮忙的朋友,和前面的都有什么不一样。你来说。

生:前面的四个都是提手旁,后面的不是提手旁。

师:他发现了这个秘密,谁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儿呢?好,你来。

生:小猴子发现前面四个都是提手旁,而到这儿就不是提手旁了。

师:看来,能帮助他的动作朋友都必须是——

生:提手旁的。

师:而且是——

生:左右结构。

师:哦,还发现了它们的结构。其实就是带有提手旁的动作,是这样吧?小猴子要继续往前走,我们得另请其他动作朋友,谁来请请你熟悉的朋友?好,你来吧。

生:打。

师:打什么?我们下课之后要打——

生:打铃。

师:大家觉得这个“打”能帮小猴子过河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因为“摘”“扛”“捧”“抱”都是——

师:怎么了?看来其他同学有异议了,那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不好?你来。你觉得可以吗?

生:因为都是提手旁,用手。那是一条河,用手什么都不行。

师:这个“打”字不能帮它过河吗?为什么呀?

生:因为“打”字是用手。

师:咱们看看前面的字,好吗?“摘”也是手上的动作,可是它帮上小猴子的忙了。“扛”是不是手上的动作?它帮上忙没有?

生:没有。

师:怎么没有呢?

生:帮了。

师:看来这些字是能帮小猴子的,对不对?“打铃”的“打”能不能帮?

生:不能。

师:还是不能呀。那我们再找一个同学说说,你来。

生:可以。因为前面都是提手旁,“打”也是提手旁,所以能帮忙。

师:说得真好!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大声地一起请出“打”字来帮忙。

生:打。

(师出示)

师:果不其然,小猴子又向前迈了一步,谁再来请请?你来。

生:拍。

师:拍什么?

生:拍皮球。

师: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一致同意,非常好!我们一起请出“拍”,起——

生:拍。

师:(出示:捉)谁再来?好,你来。

生:捉。

师:捉什么?

生:捉迷藏。

师: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一起请请它。

生:捉。

师:真好!小猴子在大家智慧的帮助下,成功过河了。

【评析:夏老师通过图文结合及互动游戏,巧妙地将语言学习与身体动作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深度。通过实际动作的模拟,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还能在记忆中加深对词语的印象。此外,通过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夏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得学习过程既富有趣味又充满教育意义。】

三、走进课文,读动作

1.读全文,读好动作

师:这些动作,我们刚刚已经读得非常好了。放到课文中,你们还会读吗?

生:会。

师:请大家快速地读课文,像刚才一样,遇到熟悉的动作词带上动作读。自己读自己的,读好以后用坐姿或者是举手向老师示意。开始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都读完啦,非常好。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特别有表演天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谁来读读这几句话?(出示)

生: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2.读好“扔”,读好心情

师:真好!除了刚才我们读的这些动作,还有一个手上的动作在课文当中出现了很多次。我们读读课文,去找找这个动作出现了几次。拿上你的铅笔,看谁最先把它圈出来。

(生边读边圈,师巡视。)

师:都已经完成了,谁来说说?你来,你找的是谁?

生:扔。

师: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请坐下。你找的是谁?

生:扔。

师: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大家都找到“扔”了吗?

生:找到啦。

师:找到“扔”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找到三次的同学请举手。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一起读。

生:扔。

师:再读一次。

生:(齐)扔。

师:第一次扔了什么呢?(出示: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去摘桃子。)

生:玉米。

师:第一次小猴子扔了玉米,那谁能告诉我,他为何要扔掉玉米呢?你说。

生:他看见了桃子就把玉米给扔了。

师:哎哟,他想去干什么呀?

生:摘桃子。

师:那他扔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呀?

生:开心。

师:看看课文中哪一个词和你说的“开心”是一个意思?

生:高兴。

师:比高兴更高兴一点儿。

生:非常高兴。

师:都找到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吧。起——

生:(齐)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

生:(齐)非常高兴。

师:这么高兴,我们能不能高兴地把这一段读一读呢?

生:能。

师:我看能不能听出你们的高兴,“他看见……”起——

(生读)

师:我们来看看他第二次又扔了什么。(出示: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去摘西瓜。)

生:桃子。

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都知道。那为什么要扔掉桃子呀?你来。

生:因为他看见西瓜又大又圆,他不喜欢桃子了,又去摘西瓜。

师:大家同意吗?他真的是不喜欢桃子吗?有人有不同意见了,我们听听。你来说。

生:因为他想去摘西瓜。

师:西瓜怎么样?

生:又大又圆。

师:桃子呢?

生:又大又红。

师:那为什么要西瓜,是因为不喜欢桃子吗?

生:不是。

师:那你说。

生:因为他手里有太多东西了,拿不了。

师:所以得把前面摘的——

生:扔了。

师:去干什么?

生:摘后面的。

师:摘什么?

生:西瓜。

师:请坐下。谁来读读?你来读一读,看看遇到这么好的西瓜,小猴子是什么心情。

(师指名读)

师:第三次扔了什么呀?(出示:他看见一只小兔子……去追小兔子。)

生:西瓜。

师:这一次又是因为什么呀?举手告诉我。

生:因为他看见了小兔子。

师:什么样的小兔子呀?

生:可爱的小兔子。

师:你看见小兔子,喜不喜欢呀?你说说小猴子这个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

师:请坐下。他从小兔子的可爱读到了小猴子的高兴。这一“高兴”不得了,小猴子干什么去了?

生:追小兔子。

师:这个字你们还记得吗?

生:追。

师:(出示“追”)一起读。

生:追。

师:追什么?

生:追小兔子。

师:追什么?

生:追小兔子。

3.整体梳理

师:谁能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小猴子下一趟山究竟干了些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

生:他下山先看见了一片玉米地,非常开心,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回家的路上又发现了桃子,他就把玉米扔了去摘桃子,然后捧着桃子往前走。看见一片瓜地有又大又圆的西瓜,他就摘了一个西瓜把桃子扔了,抱着西瓜又往前走。看见一只小兔子很可爱,所以就把西瓜扔了去追小兔子。最后小兔子跑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东西也没得到。

师:真好,大家给他掌声!刚刚这位同学把小猴子下山后的经历讲清楚了,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吧。小猴子下山后首先看见了——

生:玉米。

师:“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又看见了——

生:桃子。

师:“摘”了一个,“捧”着往前走。又看见了——

生:西瓜。

师:“摘”了一个,“抱”着往前走。接着看见了——

生:小兔子。

师:于是去——

生:“追”小兔子。

师:到头来,玉米哪儿去了?

生:扔了。

师:西瓜哪儿去了?

生:扔了。

师:桃子哪儿去了?

生:扔了。

师:兔子追着了吗?

生:没有。

师:兔子哪儿去了?你来说。

生:兔子跑森林里了。

师:所以,最后,小猴子——

生: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此时此刻,小猴子还高兴吗?

生:不高兴。

师:那是什么心情呀?

生:伤心。

师:伤心什么呀?

生:因为他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师:所以他……

生:很伤心。

师:那你能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听听小猴子有多伤心吗?

生: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的确有点伤心,我们一起读。

生: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配合读课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中动作词的认识,还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特别是对“扔”这一动作的多次提及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了角色情感的转变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敏感性和解读能力。此外,通过整体梳理故事情节,夏老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让学生通过重复的动作和读课文,感受角色的情绪变化,深化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投入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创设情境,懂故事

师:是呀,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一个人在院子里心事重重,伤心难过。猴妈妈回来了,拍拍他的肩问:“孩子,你今天下山干什么去了?”

生:摘玉米。

师:玉米呢?

生:扔了。

师:有点可惜。孩子,你呢?你下山去干什么了?

生:摘桃子。

师:桃子呢?

生:扔了。

师:哎哟,要是不扔的话,那现在我们就可以——

生:吃桃子了。

师:孩子,你干什么去了?

生:摘西瓜。

师:西瓜呢?

生:扔了。

师:太遗憾了,今天天气这么热,要是没有扔掉的话,我们就可以——

生:吃西瓜了。

师:孩子,你呢?你干什么去了?

生:追兔子。

师:兔子呢?

生:追丢了。

师:真遗憾。与其在这儿伤心难过,不如明天咱们再下一次山。如果再下山,你想干点什么?你说。

生:我想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还要把兔子追回来。

师:你的目标真大!那可得好好计划计划。孩子,你呢,明天下山想干点什么?

生:我想把今天丢的东西全都捡回来。

师:你呢?

生:我想把玉米捆在尾巴上,再抱上两个先回家放下,然后再把西瓜放回家把兔子追回来。

师:很好,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还有可行的措施。

生:我想拿一个袋子把玉米、桃子、西瓜都装在袋子里,最后把兔子追回来。

师:那你装在袋子里的桃子、西瓜、玉米怎么办呢?扛着去追吗?

生:我把它们放进袋子里。

师:放进袋子里去追兔子吗?老师提醒你一下,今天就是因为追兔子,你才两手空空回家了哦,怎么办?你帮帮他。

生:装完东西可以让家人先拿回去,再去追兔子。

师:你觉得这个方案可以吗?

生:太费时间了。

师:不如直接去追兔子,怎么样?那袋子里的东西怎么办呀?目标是有了,还很有策略,先给他掌声。如果要带着它们去追兔子,可能有点费劲儿,老师祝你好运。请坐下!

【评析:通过模拟小猴子采摘食物和追兔子的故事,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达成目标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习了如何设置实际可行的目标,并探讨了不同策略的优势和潜在缺陷。夏老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的互动讨论,共同营造了一个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五、课后拓展,编故事

师:听了妈妈的话,第二天一大早,小猴子又高高兴兴地下山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有的同学刚才就跃跃欲试了,因为今天时间有限,下课之后可以和同学一起说说,然后讲给老师或者是爸爸妈妈听,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发挥想象,通过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课后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学习,还促进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通过将学生的作品分享给老师或家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总评】

《小猴子下山》一课的教学展现了全方位的目标设定,覆盖了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教育三大维度。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词语讲解,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和表演技能,还领悟到了优良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对学科核心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深刻关注。

教学中,夏老师巧妙处理了重点和难点,通过动作演示等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教学策略,加深了学生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情境创设和深入讨论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展示了教学设计的高效和前瞻性。

课堂组织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游戏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效构建知识体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文并茂、动作演示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从讲解法、演示法到情境教学法等,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既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为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提供了依据,展现了一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的教学理念。

总体来看,《小猴子下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通过全面的教学目标设定、有效的教学难点处理、精心的课堂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深思熟虑的教学评价,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展现了教师对学科知识与学生成长双重关注的教育智慧,也是“朴简语文”所强调的“返璞归真、深度理解、简约实践、文化融合”的语文课的具体实践。

(作者单位:湖北宣恩县第三民族实验小学/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