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读中三层解码
2024-09-27夏彩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特指一篇篇课文,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口头或书面语言材料。2022年版课标在解释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时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最主要媒介,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语言范式,是全面增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当“课文分析”进化到“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能力就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够深才能够浅”是“朴简语文”对于指向“深度”的文本解读的路径探索,期望通过指向深度的文本解读,构建起“朴简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力量、美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语言鉴赏能力、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一般是指运用文艺理论方法对文本进行的精细化阅读。它以获取信息的意义为主要目的,注重作品思想内容和意蕴带给读者的精神愉悦和感受,以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方式,实现读者精神、气质和文化的提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文本解读最后的,也是最隐秘的结果。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指向教学内容的认定。
2.文本素读
“朴简语文”倡导的“素读”区别于狭义的文本解读。“素”是回归,回到文本最原初的状态,回到教师最原初的阅读状态。王崧舟教授在《崧舟细讲文本》中指出:“语文教师直面文本的时候,最初的身份不是语文教师,而是普通读者。作为读者,自然地、自由地、自主地解读文本,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原初使命。在原生态的文本解读过程中,你大可以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美感、灵感,伤感、痛感,甚至无感。原生态的文本解读几乎没有边界,一切误读、谬读、错读,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朴简语文”团队以“素读”为主要方式,增强团队的自培养意识和能力,为构建“朴简语文”课堂寻找更切实可行的课堂基础。
二、“朴简语文”“素读”文本的基本特点
1.强调以理论体系为基,准确把握目标
“朴简语文”所倡导的“素读”亦非泛泛而读,作为阅读者的教师心里装着课标,装着学科思想与方法要求,装着先进的阅读理念,装着各学段阅读目标链,在这样的“内部武装”前提下进行的“素读”才是具有整体性的,是诸多“文本解读”中的“一个”,是“这一个”,而不是“只一个”。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解读才会更具有目标性。
2.强调以具体对象为根,深入理解儿童
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如何“素”,都不是为素而素的。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乃是我们进行深度文本解读的初心。解读的对象是文本,“为谁而读”的对象则是学生,也是教师自身。由此,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情感经验都应该是“素读”的起点。也许不会影响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度,但一定决定着我们从文本里走出来的“浅度”。
3.强调以素养建构为要,回归文本本身
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文本本身的作者意义、文本意义、读者意义以及进入教材时的编者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建构。在新的建构里,充分利用文本形式、文本语境、言语意义等多要素,达成对文本更准确、更深入、有同频的理解。
三、“朴简语文”的层递进阶文本解读路径
1.解码言语层,把握情绪,读出文本基调
文学言语层即形式层,指的是由语言组合而成的从语音、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的秩序与形态,包括语言的声音组合、韵律节奏,语调的轻重缓急,文句的长短、整散,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徐疾、曲直等。在语言的基本表达层面,教师主要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把握文本主要情绪,确定文本基调。下文,笔者以实例阐述“朴简语文”“素读”文本最常用的两种言语层解码方法。
(1)鸟瞰文本。《四季之美》是一篇随笔体散文,是日本平安时期宫廷女官清少纳言的作品,堪称日本的“散文鼻祖”,选入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为例子,承担帮助学生完成“动态美与静态美”的语言积累运用与美学鉴赏的学习任务。笔者从阅读的整体感知入手,“盯”住“瑕疵”,并观照文本的整个创作背景来完成解读。
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是四时可见、随处可见的。由春到夏到秋到冬,由黎明到早晨到中午到黄昏到夜晚,全时段无缝覆盖。这些日常,她仍然用如此浓烈的情感来写,可见她对生活的热爱。结合清少纳言两次为《枕草子》写的跋:“也没打算给什么人去看,只是在家里住着,很是无聊的时候,记录下来的,不幸的是,这里边随处有些文章,在别人看来,有点不很妥当的失言的地方,所以本来是想竭力隐藏着的,但是没有想到,却漏出到世上去了。”“自此以来,这本册子就从这里到那里的,到外边流行了。”这段话也为本课的教学定下了基调:《枕草子》是写给自己的枕边书,不是日记,是对自己过往幸福的追忆,是自言自语,是“对影成三人”的一个人的沙龙。
至此,笔者完成了对文本基调的把握,以此开启更加深入的阅读,也为教学找到了个性化切口。
(2)角色代入。此方法主要用于故事类文本。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笔者在“鸟瞰文本”中整体把握的“文本情绪”为“痛苦”,并角色代入解码其文本言语层。解读如下:
为什么要写痛苦呢?——有苦难才有神话。有多痛苦呢?有多痛苦,普罗米修斯就有多英雄。从这里引发阅读思辨:要么人类承受无边的黑暗,要么普罗米修斯承受无边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为了全人类而承受了无止境的痛苦,所以是人类心中的英雄。
在阅读“受罚”这一部分的时候,笔者代入角色,化身为普罗米修斯,英雄之痛即我之痛,在痛苦中感受英雄。在第6~8自然段中,一个句子一层痛苦,至少有六个层次,时间不断延长,程度不断加深。
第一层:“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揪心)
第二层: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痛苦)
第三层: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锥心刺骨)
第四层: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生不如死)
第五层: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九死一生)
第六层: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可怕的悬崖上。(痛无止境)
如此解读,对于篇章布局和文本结构都有了更明晰的认知,以此达成言语解码的基本目标。
2.解码形象层,还原情景,读出语言秘妙
形象层即再现层,是教材文本中展现的“语象世界”,包括教材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等。它是多种客观因素,也就是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像和空间。此类描述性内容,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体验到一种阅读的召唤性吸引力,并经由自己的阅读,成为这种体验的先行者,然后放入课堂,成为学生阅读体验建构的引领者。“朴简语文”团队最常用的是同步想象与异步还原。笔者仍以实例进行阐述。
(1)同步想象:无论是文本语言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感,还是与之相对应的情节与场景,都需要在读者的脑海中通过想象完成具象化和再造,由此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朴简语文”强调在“素读”中与作者的创作同步进行想象,并将其串珠成线。
如《白鹭》这篇情味浓烈的散文,从题目开始就有浓浓的诗之意味。大诗人郭沫若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用朴素的语言写尽了它的形象之美与动静之美。此文也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有形象美,也有动静之美。在这种美的形式之下,作者就是要写自己满心的欢喜和衷心的爱、炽热的爱。可是全篇无一“爱”字,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又是诗之韵味美、含蓄美所在,需要读者反复读,反复品,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爱上鸟之白鹭,爱上文之《白鹭》,爱上生活之“白鹭”。鸟之诗意、文之诗意、情之诗意、生活之诗意,从作者的笔端流出来,一直流入读者的心底去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两句话,三个“诗”,也是如此精巧和饱含韵味,情感都在如此的“三点一线”中外显为行文之美,也如诗意的白鹭了。读到此处,文是诗,生活是诗,读者又何尝不是呢?形象之美、意韵之美、含蓄之美,其对白鹭形象的解码就更立体,也更具诗意。
(2)异步还原:当教师作为读者与作者在时空上、在情感上,因经验的不同而难以达成同步的时候,“还原”就成为更适用的方法。彼时彼刻,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部文学作品呢?
以《陀螺》一课为例,作者高洪波到了老年,免不了常常回忆那些已经溜走的时光。这其中,童年又是最经得起回味的,因为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在人生中实在太难能可贵了。而童年里,陀螺带给他的喜乐自然成了童年闪亮的符号。文中若干用词,比如“懊恼”“恍惚”“极大的欢乐”……使得行文清浅,娓娓道来,就像是一位长者在给你讲述他的童年故事,平静的语言中有一种甜津津的味道。从这些词语中,可以一窥作者写作时的“情绪”——兴致勃勃。在文本的第13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很明显,作者告诉了我们他写这篇散文时的情绪状态就是“兴致勃勃”。回头来看,他是那样兴致勃勃地介绍他故乡的陀螺,兴致勃勃地写“我”对于陀螺的久寻而不得的痴迷,兴致勃勃地写初得陀螺的狂喜,兴致勃勃地写因陀螺的“不伦不类”而斗志飞逝的沮丧,兴致勃勃地写奇迹般的意外获胜。到此,全文虽然心理活动跌宕起伏,但终因一个“兴致勃勃”一线串珠,使得文本行云流水,回味无穷。“为何作者写‘久寻不得的失落’与‘自惭形秽的沮丧’都要‘兴致勃勃’的呢?”当阅读者开始这样思辨的时候,我们就在文本的内涵与形式上发现了深层情感:童年就是这样迷人,不论苦乐,都熠熠闪光。
3.解码意蕴层,体悟情感,读出表达意义
意蕴层即表现层,即教材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包括教材文本负载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深层意蕴,也可以称为“语义层”。处在理解的阅读层次,要求教师作为阅读者要体验到其言语、形象背后的情感与表达意义。文体不同,其处理也完全不同。“朴简语文”团队主要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来进行意蕴层的解码,并用这两种方式进行相应文本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1)归纳。《好的故事》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课文以诗意的语言独语式地描述了在一个“昏沉的夜”里,“我”的似“一天云锦”般错综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笔者从相对的视角来解码其意蕴。
一是动静之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通过解读鲁迅对梦中“好”的描写,悟其内心的“静时一天云锦,动时万颗奔星”之诗意。二是纵横之间,这不是个“好的故事”。通过对全篇的纵览,梳理“我”从“清醒—将睡未睡—入梦—将醒未醒—醒来”的全过程,品味作者所构筑的情感闭环,由“昏沉的夜”到“昏沉的夜”,并在“故事”因“动”而最为璀璨时,在“我”的“骤然一惊”之时,发现这不是个“好的故事”,是梦一场,继而解读出鲁迅先生借由言语形象要表达的追求理想的希望、苦闷和彷徨。
(2)演绎。当文本的解读在追求陌生化的路径上遭遇困境的时候,“朴简语文”团队会用演绎法。这种解码方式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言语形象和形象背后的情感,也更利于在教学中实施解读方向。《暮江吟》最具代表性。
《暮江吟》作为一首写景诗放在三年级上册,其教学表现上的“浅”对素读文本的“深”提出了挑战。执教老师作了如下处理。
以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老妪能解”切入,并作为演绎阅读的基本点推开整个阅读。共分四层:一是解诗人。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通俗易懂。二是解意象。用想象填补对残阳、江水、夜露、月的理解;抓住“瑟瑟”,借助注释,明白是青绿色,宝石一样光泽的绿色;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抓住“铺”字弄清楚画面。三是解画面。抓住“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发思考:诗人站在江边,观察到的景色一直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吗?四是解情感。通过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是明快、高兴的,再补充背景资料、创作背景,回到文中的意象“露”“月”,与其他诗人所作的诗词进行对比,深度体会作者对这个景色的“可怜”。最后回到演绎的起点,“老妪能解”真的是老妪能解吗?老妪看到的是一个静止的画面,但其实作者笔下的江水是在变化的,景色是在变化的,由黄昏到夜晚的景色还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朴简语文”追求的“够深才能够浅”的文本解读与课堂建构的关系中,文本解读是前提,是基础,课堂呈现是具象的表现形式。在“层递渐进”的“素读”策略中,言语层、形象层和意蕴层构成三位一体而非独立的三个方面或三个“级别”,它们之间交叉融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拆解。在文本解读的交流中理出的路径,不过是一种有所侧重的表述而已。在实践中,还有更多的文本解读路径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发现。
(作者单位:湖北宣恩县第三民族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