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同爱同在

2024-09-25谢澹王劲慧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相融人类

温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同样的向往和憧憬/同圆我们一个梦/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绽放。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歌词

“同爱”“同在”互为基础,相融相生。同爱同在,同在同爱,共向美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论述文写作,“思辨性”决定了其文章立意的深浅和思想价值的高低。初看此题,很多学生认为围绕“同”去写,好像也不存在二元思辨,但“同在”与“同爱”真的无区别吗?

首先,同在是客观存在的,同爱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同在给予同爱“爱”的土壤,同爱给予同在“在”的灵魂。其次,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对“同在”“同爱”的探索史。当天性之爱扩充为良知之爱,阶级之爱转变为平等之爱,区域之爱延伸为人类之爱时,“在”的范围不断扩大,“爱”的内涵不断更新,人类的目光便因没有篱笆而变得更加深远,人类的灵魂便因没有隔膜而变得更加丰厚。第三,题目中说的是“同”,背后指向的实际上是如何理解、对待“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可以同在吗?不同时代的人,可以同在吗?不同国籍的人,可以同爱吗?不同肤色的人,可以同爱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在”必然是狭小的,这样的“爱”也必然是狭隘的。

所以,同在、同爱的背后,其核心定是尊重和包容。尊重不同,包容差异,而不是抹杀差别,强求一律。若要写好此题,就应在二者“思辨性”的认知和理解上多下功夫。

例文

同爱心相融,同在向未来

浙江省绍兴一中 张蕴萁

指导老师:叶建红

《冰与火之歌》一书中有言:“当大雪降下,冷风吹起,独行狼死,群聚狼生。”其实何止是狼,人类亦然。群居以求共进退是先人的智慧,携手以便齐作战是人类的本能。无论是同爱还是同在,都是为了让人类的智慧和价值在传承与凝聚中实现最大化。正如歌词所言,以生命温暖生命,用力量传递力量。

故曰:“同爱心相融,同在向未来。”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同在是撬动同爱的支点,是人类实现共同价值的外在实践。疫情期间,众志成城迎春到,一联“明月何曾是两乡”点破了同在的真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生活好,一声“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吹响了同在的号角;一带一路、交流交融促友好,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同在的蓝图。同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起点,人们在相互协作、共克艰难中,一同筑造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温暖爱巢。泰戈尔曾言:“黑暗里,一是一;光明中,一是多。”无数人的同在实践创造了如今的新时代,同在给了同爱躯体,让同爱播撒人间,向未来奔赴。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同爱是撑起同在的脊梁,是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连接。

人类的悲喜或许并不相通,然而人性的共鸣永存。即使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小爱,这种同爱亦让我们触摸到“临行密密缝”的慈母手中线,让我们见证了铁衣战士的无奈回首,城南少女的涟涟泪水。爱使同在不会抹杀独存的意义,个人价值在同爱中得以焕发光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大爱,而正是这种同爱让“戊戌六君子”的背影依然清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鲜血仍然炽热,“五四青年”们的呐喊声永远震耳欲聋。精神活力的注入让每一个个体的同在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永远向上走”的热气与温暖——同爱让同在有了温度,有了深度。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当下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变快,人类社会的趋同性越来越显著,多样性被削弱至碎片化;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时有发生,大数据“信息茧房”给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蒙上一层不真实的面纱……于是,当“求同”反成了为人利用的工具,而“存异”却成了网红愈加出格行为的遮羞布时,我们必须明确,“同”并非从众,而是有差别的统一。要警惕成为乌合之众,在尊重个体多样性的前提下,坚定为人类价值实现最大化而画出同心圆,才是真正的同爱同在。

诚然,从古至今,“天下大同”一直是社会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要实现同爱同在也并非易事。但,观历史,先秦便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看今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是我们的目标和愿景。用同爱点亮同在的灯,心心相融;以同在开辟同爱的路,奔赴山海。涓滴入海成大江磅礴,星火相聚燃平原莽莽,只有不啻微茫方可造炬成阳!

怀其兼爱,守其所在

浙江省绍兴一中 金凡博

指导老师:朱谷兰

曾看过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名作《伊卡洛斯的坠落》:折翼的少年陨落在惊涛骇浪之中,而同处一片天穹下的牧人却仍悠然自得地侍弄着羊群,全不在意正在上演的悲剧。透过这方寸油彩,我看见现实中那群已然失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之热忱大爱而只在意己身的冷漠者。

在我看来,这些自以为得利的人缺少了一份大眼光、大气度、大智慧。作为个体,与他人共在一局之内乃是必然。倘若各怀诡诈之心相互谋算,便难逃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诅咒。相比之下,皆持兼爱之念以和衷共济,变内耗为并力外拓,岂非效益更高的做法?

回首来路,时空无言却又分明已向我们诠释:一节愈合的股骨折射出人类集体观念之起源,而后方有先祖们铸就文明辉煌;曼德拉与德克勒克以家国大爱团结南非民众,于交融共进中消民族隔阂于无形。诚如南宋学者陆九渊所言:东海西海,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既同在大环境之内,则应以大同之爱跨越差异,连接彼此,化矛盾为动力,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

由此看来,同爱之利,正在于凝聚众多个体而铸就集体之伟力。然而这伟力是否总能如上文所言般造福苍生呢?若心怀叵测者将其“同爱”内核肆意雕琢乃至偷梁换柱,而徒以外表的爱之光辉蛊惑人心,安知不会有人去拿起这柄双刃剑伤人亦伤己呢?这些人也许就是勒庞笔下那缺乏理性的“乌合之众”。

日本史学家池田大作曾这样沉痛地总结二战期间日本的“学徒上阵”:“这些青年人对本国本民族的爱都被扭曲为对他国他民族的恨了,因而让自己与他国人民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这便是令人警惕的历史案例。

青史凿凿,可鉴良多,前车已覆,能不畏乎?源于“同在”的“同爱”,不应成为倒悬的太阿之柄。何以行之?窃以为不惟需要以审慎明思拨散狂热的迷雾,还当有超脱狭隘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天下大同之爱,方能避免沦为“愤青”之流,从容入世,与各方平身共立,各安其所在。

其实,就“同爱”异化这一沉疴,良方莫过于追本溯源,复归“同在”。只是这一“同在”已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共同存在”,而是生发于兼爱,“青山一道同云雨”式的共候天明。从远赴异国看护灾民的特蕾莎修女,到东帝汶大屠杀时联合国的及时介入,唯有将同爱付诸实践,在他方境穷之时躬身入局,与其并肩共担,同爱才可保其伊始之纯,而同在亦无虞矣。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早已用“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行动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的主张,我们诚宜承先哲之风,同怀苍生大爱,同守彼此所在,纵前路有风雨晦暗,亦何惧哉!

同爱共携手,同在向未来

浙江省绍兴一中 陈俊豪

指导老师:王劲慧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同爱同在,同在同爱,相融共生。以青春之我,共通之爱,相互携手,处相同相通之世界,方和谐共融,通达未来。

同爱同在。同爱是同在的基础,爱穿越千年而来,人在时代的风云中熠熠生辉。正因我们彼此相爱,才能在时间的形塑中携手并进,久耕不辍。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誓言,到“铁戈难断,思之悠悠”的坚守;从王景携数十万民众治黄河,到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援助抗疫的感动。我们明白,爱不是彼此凝望,而是走向相同的远方。子墨子之所言“兼爱”,又何尝不是使我们同在于一个“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世界的基础?

然而,同爱并不意味着相同。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也是我们和谐同在之基础。正如魏源那“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的忠言,蔺相如宽容待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而项王刚愎自用,又怎会不兵败如山倒?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只有我们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相容共生,方能真正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同在同爱。我们身处同一方天地,才更要互相关爱,携手并进,通达未来。“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观那经史钩沉,战国七雄之间勾心斗角、猜忌不断,才造成百姓困厄、社稷凋敝。如今世界局势波云诡谲,但我们仍相信“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我们希望看到千万山川与河流,不同的姓氏与国别,“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推动世界和平的最好证明。正因同在,才更须同爱,只有同爱,才能携手通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容爱相加”,“你和我同住亚细亚”,此歌词唤起多少人心中的那轮明月?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不应成为“大智不群,大善无帮”的“孤步者”,而应做一个与世界携手并进的“同行者”。我们身处共通之世界,与他人携手,彼此相爱共生,并肩而行;我们心连心,拥有共通之爱,让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共同奔向一个大同之世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同爱同在,因“在”包容你我;同在同爱,凭“爱”通达未来。

(编辑:关晓星)

开篇以引用并类比的方式引出人类同在同爱的话题,既阐发原因,又概括意义,通俗易懂,且简明扼要。

衔接上文,独立一段提出观点,呼应标题。

阐发“同在”与“同爱”的第一层关系,以“同在”对“同爱”的意义为重点。

以三句排比为举例论证,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整理出人类集聚力量共克时艰、改造世界、开创未来的壮举。

以泰戈尔的话说明“同在”凝聚成了“同爱”,为下一段从“同爱”的角度论述两者关系做好铺垫。

关于“同在”“同爱”两者的论述,作者有意安排一个侧重于外在,一个侧重于内在,从而形象鲜明地论述两者各自的价值,有共同的集体价值,也有丰富的个体价值。

结合当下现状,提醒人们正确理解“同在”“同爱”的含义,更正错误的见解。而话题的引出也是承续上一节“爱使同在不会抹杀独存的意义,个人价值在同爱中得以焕发光芒”的观点,强调个体性、多样性的价值特征。

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且文采斐然。

长句开篇,文字沉稳从容,用名画的内容类比温度缺失的世界,发人深省。

向深处发掘,分析冷漠看似明哲保身,实则有大弊,并指出解决办法完成点题。

在历史里寻找因爱而在,因在而爱的材料,语言紧致细密,把同爱同在的意义用形象的事例展示出来。

进一步分析“同爱之利”可能被人利用,使论证更完整深刻,体现出作者思辨的力量。

举例论证上一段的观点,一个材料一段,也区别于之前一段里多个材料的格式,行文错落有致,更有风味。

从反面翻出,回到同爱,此时的“爱”已上升为“大爱”,就到了“见山还是山”的第三境界。

议论与叙述并举,观点和材料齐发,迸出一个思想的高潮,让文章在不断上升中终于来到了最高音。“躬身入局”的实践是作者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呈现,使整篇文章真正落地,具有了生命力。

收束老成持重,从历史里来,向历史里去,这才是时代青年应有的眼光与格局。

以国学经典《中庸》起笔,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开篇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储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从两者关系正面切入,点明“同爱”是“同在”的土壤。

古今例证,信手拈来,典型而贴切,段落首尾呼应,有一气呵成之感。

此段思辨点亮整篇文章,思考“同”的背后,如何理解“不同”,加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采,显示了学生素材使用的娴熟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段从现实角度出发,站位高远,大开大合,富有时代气息,紧扣“同爱同在”。

回归材料,从青年使命角度再次强调观点。

以国学经典《墨子》收笔,首尾照应,文笔老练,颇显深厚的文学功底。

猜你喜欢

相融人类
我与你相融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心相融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从“相加”到“相融”,攀登媒体融合新境界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