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冲突

2024-09-25胡高清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外界冲突内心

台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考得最多的是“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其中,人与自己的关系最为重要。我们很容易看到,高考作文经常出现的或者隐含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心态”。比如安徽省合肥一模及“江南十校”联考作文“自证预言”的话题,就关涉“心态决定幸福”的内容: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介绍的“自证预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正如本次材料所言:我们跟外界的所有冲突,都是我们自己内心有冲突,是头脑跟真我的冲突。

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原谅别人,而是原谅自己。当我们自己跟自己和解了,我们就跟世界彻底和解了。相反,我们越是抗拒这种冲突,反感和痛苦就会持续加剧。很多人一生都在跟外界的冲突对抗,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外界的问题、他人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写这样的文章,正反例证不胜枚举。但凡那些成功者,比如乔布斯、马斯克、张瑞敏、俞敏洪……都是内心极其坚定的人,而那些失败者,往往都不会自我反省而总是从外面寻找原因。

例文

与自己和解

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第一中学 陈禹彤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自洽力,也就是自我调节、自我安置以及自我接纳的能力。这短短的三个字精准触及了当下社会的核心问题——当科技引领人类飞奔,自我与外界的冲突加剧,我们迫切需要与自己和解,走出人生路口的的“浪浪山”。

每当我们感到外界兵荒马乱、一片狼藉,其实都是自己的内心在打“消耗战”。心理学上曾有一个著名的“疤痕实验”:化妆师在志愿者脸上画上丑陋的疤痕,然后暗中擦去,让志愿者对外界观察陌生人的反应。实验结果发人深省——志愿者们普遍认为他人歧视自己的疤痕,甚至指指点点。事实上,他们的脸上并没有任何疤痕。卡尔·荣格清醒地洞悉人类的困境:“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人生,一次是活在自己心里的人生。”在这个精神余额严重透支的时代里,我们太需要同自己好好地握手言和一次了。

与自己和解,青年应接纳自我,直面现实,在喧嚣的洪流中精确定位自己的精神坐标。奥尔罕·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树的模样有很多种,或在泥土里安详,或在风中飞扬。人也如是,终其一生,我们都只对自己有最终解释权。米兰·昆德拉曾被捷克剥夺国籍,被迫流亡他乡,尽管后来他以法国作家自居,但祖国的生活经历却始终牵绊着他。在66岁这年,他接受了捷克政府颁发的功勋奖。与其说他是与祖国和解、与历史和解,倒不如说他是在与自己和解:“我给祖国与我的关系,画了一个句号。”所谓心为形役,倒不如说形为心役。若想获得灵魂的轻松,不必居住在刘禹锡的陋舍,也不必漫步于梭罗的树林,只要善于调节自我,与自己和解,那么我们度过的每一秒都将无比美妙、鲜活。

当下,“精神内耗”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无形之痛,成绩焦虑、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更成了无数人“走不出的浪浪山,渡不过的书简湖”。然而,正如梭罗所言:“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一场场心灵内战只会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要做的是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就让我们与自己和解吧,如黄永玉先生所期望的那样:“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我不知道我的春天将以何种姿态盛开,但我确确实实地听见了第一朵雪花融化的声音,这便是最好、最最好的事情。

走向外界,就是走向内心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中学 邵筠斐

“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就是走向内心。”约翰·缪尔的哲思让我顿悟:人生就像立于岳阳楼上看世界,无论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还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归根到底都是心灵的写照。

是的,麻木不仁、嗟叹抱怨,世界便会冷落你;锐意进取、潇洒豁达,世界便会偏爱你。人如草木,环境是生存的土壤。命运决定了我们在哪里扎根,但人却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生长。很多人一生都在跟外界的冲突对抗,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外界的问题、他人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做过一个比喻:“内心冲突,会在人格中渗透,像恶性肿瘤的扩散,最终将人毁灭。”王尔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为当时著名的作家。但面对同样的牢狱之灾,王尔德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出狱后的他无法承受现实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虚度余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死里逃生,所以他更加珍惜哪怕是充满磨难的生命。狱中的他与那些犯人交谈,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自我反省与思考,最终著成《罪与罚》。可见,内心冲突是不幸的根源,只有直视我们内心的冲突,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涅槃重生。

余秀华有一意味深长的诗句:“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是啊,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去做认为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出身穷乡僻壤,生来便患有脑瘫并没有成为余秀华生命的桎梏。她于人间摇摇晃晃,用撞击灵魂的诗篇活成了一颗坚强的稗子。倘若她瞻前顾后、左右不定,又怎会有今日心境之平和、诗篇之深刻?真正的强大,不仅是接纳外在的诸多不确定,更要接纳自己的局限。哪怕平凡如草芥、卑微如苔花,也要向心之所向,不畏风雨。如此,即便在角落亦可绽放,于困局亦可凿光,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所构成的。”我们赞叹树木挺拔笔直,却常常忘记它扎根于污秽的泥土;我们眺望群星璀璨闪耀,却常常忽略它背后幽深的夜空。冲突可以是枷锁、是无底深渊,也可以是转机、是万丈光芒。我们只有在自我冲突的化解中,领悟到苦难的力量,才会在光明下接受未来的荣光。

诚然,我们跟外界的所有冲突,都是我们自己内心有冲突。请记住,走向外界,就是走向内心。每一次跟外界的冲突和抗拒,都是一次生命的提示,也是一次灵魂升级的机会,看见它、直面它、拥抱它、兼容它,你就圆满了。

(编辑:关晓星)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分论点一,语言形象生动。

用心理学历史上重要的实验做论据。

本句看出作者的语言表现力非同一般。

分论点二,句含隐喻。

作者引述的名言都能启发读者思考。

米兰·昆德拉的例证新颖深刻,展示了作者课外阅读的广度。

联时代。

谈危害。

说办法。

恰如其分的名言!直接点亮读者的眼睛。

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开篇把约翰·缪尔的名言和《岳阳楼记》的句子巧妙关联,赞!

本段重点谈“为什么”,承上启下。

这一段事实论据,正反结合,经典!

余秀华的事例非常贴切,诗人本身的名言和隐含的诗句也给文章增色不少。

本段的比喻论证体现语言功力。

结尾段再次点题。

猜你喜欢

外界冲突内心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