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2024-09-25王淦生刘淑玲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鄂温克牧歌现代文明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统一预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原本传统的生活就一定会消失呢?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走向现代文明时,是否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答案无疑应当是否定的。虽然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拒绝现代文明,但追求进步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过去。我们应在守好本和源、根和魂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各种可能。

因此,在写作时,考生应当在充分肯定接受和追求现代文明的前提下,论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我们要能充分揭示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价值。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永恒的美,在现代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传统文化不仅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化石,反而在人文、美学、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出璀璨的价值。当然,我们对待传统应持辩证的态度,应当摒弃传统文明中不合时宜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即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传承的同时亦须对其作创新改造,使其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

总之,这个作文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写作时需要充分体现思辨性。

参考立意:顺应时代奔跑,坚守精神“乡愁”;守住“乡土”之心,顺应时代之变;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

例文

传统与现代的交接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李文钧

生命的历程,就是一回回告别昨天,又一次次跨进今天。

我们告别昨天,并不是将昨天彻底舍弃,而是携带着无数个昨天的积淀,融入到今天的行列。一个个充满新意的今天,其实都少不了一个个昨天的铺垫和堆积。日积月累,才让我们一天天壮大,让我们的积存一日日丰厚,让我们越来越博大精深。

这就像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告别传统,走向现代。告别传统,并不是与传统简单地割裂,而是要让传统在新的时空中重获新生,让传统的基因流淌在新鲜的血液里。

迟子建在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讲述了鄂温克人走向现代文明的故事。鄂温克人在迈向现代社会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相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心存这样的疑问: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是否一定都会消失?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相容相契的点令其共融共生?

在不少人心目中,传统与现代完全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接受现代理念就必须以革除传统观念为代价。最为典型的,便是五四时期许多热血青年存有的倡导新文化必须以“打倒孔家店”为前提的观念。“孔家店”为何就不能与“新文化”共存?放到两千年前,孔子学说是否也称得上是一种“新文化”?两千年之后,孔子学说中究竟能不能找到与新文化相吻合的因子?现代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不是只能充当“祭旗”的牺牲品?

民国时期,曾经一度要求取消春节,改过公历新年。无奈维新者的创意敌不过传统的惯性,这一“为维新而维新”的奇葩号令最后不了了之。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许多沿袭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已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成为人们的精神皈依和集体意识,为天下人身体力行。就像为了安全和环保,我们可以取缔春节期间的烟花炮竹,但取缔不了大地上的滚滚车流、游子心中的归心似箭;为了与世界同步,我们可以用公历纪年,将时间精确到分分秒秒,却遮掩不去元宵节的欢腾、中秋节的静谧与二十四节气的美丽精致;鄂温克人可以住进高楼用上电灯,却永远抹不去他们心中永驻的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传统文化不会因现代生活而消逝,她会化作一缕精魂,在现代生活中重获新生。

文明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文明是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明乎此,我们也就找到了正确解码传统文明与现代生活关系的密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不能割裂,也无法割裂,它们的关系是传承与更新,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这就像我们的昨天和今天——昨天是今天的根脉和源头,今天是昨天的赓续。现代文明,因为根深,才会叶茂;因为源远,才会流长。

如何留住田园牧歌式的诗意?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王彦博

读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心里总是和作者以及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溢满了目睹原始文明在现代生活不断扩张之下艰难挣扎的凄惶,满含着鄂温克民族告别自由的山林和空灵的星空、辞别传统生活方式的怅惘,滋生起对渐行渐远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的深深眷恋……同时,一个念头亦在心头萌发:当现代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留住那份沿袭数千年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

我们是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为了温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充实“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像梭罗一样在原始森林里筑一间木屋,朝霞中湖滨垂钓,夕阳里思考人生?亦或像李白一样“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生“在路上”,永远动态地追逐着心中的那份憧憬和诗意?

时至今日,这些恐怕都已经不太现实。职场上循环往复的“996”、教育界日甚一日的“内卷”;城市里夜以继日的喧嚣、乡村中寸土必争的开发……似乎早已让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失去了赖以萌生的气候和土壤。在许多人眼中,现代生活的标配就应当是高频率、快节奏、高效益。

果真如此吗?《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人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告别了自由山林、空灵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从此诀别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驱散氤氲于他们心头的田园诗意?同样,行色匆匆的人们、不断开发的土地,亮如白昼的万家灯火、联通世界的网络讯息、日行千里的高铁飞机、穿行太空的卫星飞船……这当中就再也找不到田园诗意的栖居之地?人类就只能面对经济繁荣与诗意荒芜的悖论?

记住林徽因的一句话,我们或许就能找到一把打开诗意田园的钥匙:“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就像鄂温克民族,即便住进高楼用上网络,却永远抹不去永驻于他们心中的自由山林和空灵星空,他们一定会让这份诗意在全新的生活中萌发与留存。生活环境变了,工作场所变了,朋友同仁变了,但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万物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崇尚、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宇宙生态平衡秩序和谐的祈盼与畅想……却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是一种田园牧歌式诗意的源头,是一种代代相传难以变更的文化基因……有了这样一种基因的传承,我们便会如陶渊明诗中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何留住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守住一颗宁静悠远的心,在心中开辟一片片绿洲,不让时代风暴卷起的扬尘荒芜了我们的内心。如此,“诗意便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接受传统生活的式微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周围

现代文明的扩张,必然以对传统生活的挤压为代价。面对旧式生活中的田园诗意在现代文明面前且战且退渐行渐远,凡是有一点怀旧之心和思古幽情的人,都会像我们阅读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一样,内心泛起一丝淡淡的伤感。但是,我们又必须接受这样一种事实:传统生活方式的式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阻挡,也无须挽救。

就像我们不会为了追求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便拒全球化生活于千里之外;我们不会因为欣赏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就关上煤气阀门而另起炉灶;我们不会因为眷恋见字如面的温馨而放弃手机电脑摊开信笺;我们不会为了体验共剪西窗烛的温情,就留下一个不通电的房间而以烛火照明……当现代文明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谁再去重温旧式生活?大概只能是那些“行为艺术家”了。

所以,鄂温克人最终放弃猎枪、跳下爬犁、走出山林时,那淡淡的怅惘并不会阻止他们去学用手机、登上汽车、住进高楼,毕竟新生活的诱惑力会渐渐稀释他们内心对旧生活的流连。就像我们的远祖脱离森林来到地面,一定也曾恋恋不舍,可时至今日谁又乐意重回“故里”?甚至连曾经天经地义的“丛林法则”,今天提及,也已带着贬义。

对于鄂温克人而言,如果一定要坚守什么,那肯定不应当表现为最后一位女酋长、最后一个狩猎的部落、最后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而应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倾心、对大地上所有生灵的亲近、对璀璨星空的挚爱、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这样一颗心,他们即便“结庐在人境”,也会“心远地自偏”。那些曾经的往事,会成为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图腾。

所以,坦然接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式微,并不是让我们完全与传统割裂,而是去其形而留其神:在高铁上,亦能“坐看云起”;在快餐店,亦觉“人间有味”。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听到呼吁“慢生活”,总会多多少少觉得有些矫情。恰当的提议,应当是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否则,我们便会无法与生活合拍,以致被时代的车轮甩远。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说一位成功人士正躺在沙滩上接受阳光浴,一名衣衫不整的流浪汉就躺在他身边。成功者对流浪汉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改善生活,和我一样享受阳光沙滩?”流浪汉回答道:“我现在不正是在享受沙滩和阳光?”这则故事本想表达的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态度和对利益的淡泊。但是我要说,流浪汉的快乐是易碎品,因为它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两种形似的快乐有着迥异的内核。

因此,不要对所有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过度着迷,或许它正如那位身无分文却不思努力,终日躺平于沙滩的流浪汉心中爆棚的“幸福指数”一样,一旦真正见识现代文明,其心中的“幸福感”没准儿会瞬间崩塌。而这种崩塌,你说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编辑:李跃)

不说“生活”先言“生命”,正是为了形成类比,导入话题。

指出“昨天”和“今天”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阐述“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作铺垫。

指出一些激进者意识中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关系,并举例分析,揭示其不当之处。有新意,有深度。

举例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辩证关系,极具思辨色彩。

援引金句,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由抽象转入具体,将上段提出的问题具象化,形象展示“田园牧歌式的诗意”。

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的角度,揭示“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生存困境。

以一连串的追问促人思考,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转入高潮。

借林徽因的名言和陶渊明的诗句阐述观点,凸显主旨。

论据铺陈,强调一点:旧式生活纵然满含诗情画意,也难以生存。

通过现实的和假设的例举,证明生活的弃旧图新是必然趋势。

就《额尔古纳河右岸》分析人类在新旧生活交替时的弃和守。

正面揭示我们对待新旧生活应有的态度。

从反面阐述一味追求“慢生活”的不现实。

以此故事影射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富有新意。

对比分析,很有深度。

更进一层,借对流浪汉心中的“幸福指数”进行分析,拓展和延伸了主题。

猜你喜欢

鄂温克牧歌现代文明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鄂温克的驼鹿
鄂温克的驼鹿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桥头牧歌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